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探索

2015-04-10 17:07高祥永宋吉鑫
关键词: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

高祥永,宋吉鑫

(沈阳工程学院 a.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



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探索

高祥永a,宋吉鑫

(沈阳工程学院 a.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间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联盟,是促进我国高校新生态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沈北6所高校的地域、资源配置、办学层次三方面的优势,以及近年来发展形成的前期合作基础,探索组建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沈北高校教学联盟,以促进沈北6所高校进一步加强深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并展望了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前景。

沈北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区域联盟

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资源总量和资源性质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美国学者博德斯顿指出:“与大学的期望和需求相比,大学现有的资源总是不足。而且可以肯定地预测,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资源短缺对决策将会起到支配性的作用[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和资源的增长速度还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需求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发出了新的呼声:“中国要从高等教育的大国向强国转变,大学也要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和资源共享。”

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政策也在积极鼓励建立高校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探索共建新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3]。”辽宁省《“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实施意见》也提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搭建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4]。”

建立战略联盟是组织应对竞争和急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策略。“大学联盟”的组建将推动高校间交流与合作,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辟科学发展的轨道。大学联盟往往以办学区域、办学类型、合作项目等推动协同发展、合力服务和资源共享。以地方区域为基础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共建新模式,对发挥地方高校区域的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区域高校教学联盟的优势

(1)“大学联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策略,有利于增强联盟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常青藤盟校、德国的“精英大学”联盟计划等多年的实践证明,联盟对一个国家或区域大学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过去一轮大规模的学校合并的过程中,由于追求规模,专业大而全,导致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严重不足,学科、专业发展缺乏特色,制约了其生存和发展的速度。近年来,高校合作、资源共享已逐渐成为高校联合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它符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这种柔性组合可以打破各校相对独立局面,促使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这正是区域大学联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区域大学联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看,区域大学联盟密切了区域内高校之间的合作,促使它们为各自的利益而形成良性互动,缓解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减少重复建设,实现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高校自身发展看,一是区域大学联盟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因重复或低效而造成的各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出,降低办学成本,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二是实现了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借助外部力量来弥补自身“资源缺口”,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弥补资源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合作中寻找更加合适的项目,拓宽研究领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推进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

(3)区域大学联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助于创造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学术环境。从学生层面看,区域大学联盟聚合了联盟各方的优势,使学生接受不同校园文化的熏陶,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且在与优秀教授、优秀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课程资源,以积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为学生能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重新选择专业,促进个性发展和关键能力创造条件。

(4)我国形成的众多大学城(或高教园区)为区域大学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可操作的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的大学城约有 50 余个,涉及 21 个省市[5]。现在各省市的“大学城”建设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路程,完成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却发现存在资源匮乏及“规模膨胀、耗资巨大、质量下降、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大学城”区域各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大学城”使高校汇集同一区域,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开展区域院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就是说大学城为区域大学联盟提供了成本低、易操作的可行性。

二、沈北高校教学联盟的优势分析

辽宁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大学城”,建在城市的同一区域内,从地理区划上容易形成自然的大学群落。由于其地理位置距离较近,各成员的互补效应更加明显,因而形成联盟的模式也相应更加灵活。六所高校具有同一区域的地缘基础,形成了更庞大和集中的师生及教学资源群,更紧凑的地理环境,对区域高校联盟和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六所高校组成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将有利于沈北各高校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的共同良性发展态势。

(1)地域角度优势。各成员院校距离较近而分散建设,对教师任课和学生选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提供了便利。对于联盟来说,成员院校间便于共建共享共管资源,为形成联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资源配置优势。由于成员院校间地理距离相对较近,容易使联盟的合作更加紧密,从资源建设上更容易互通有无、互相补充;同时在迁入新校址后,各高校还存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科学规划下所形成的资源共享型联盟,对于师生来说可以享用的教学资源更加广泛,它将显著提高高校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会有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更新教学资源,联盟内可使用的资源将更加丰富。同时,尽可能避免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减少在资源管理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有效降低资源运营成本,使资源配置更具经济性。

(3)办学层次优势。六所高校办学类型、学科类型多样化,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办学类型分别为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应用技术型等;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学、人文等;沉淀校园文化特色,差异互补。沈北高校教学联盟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在办学特色、学科范围、人才培养定位、校园文化融合等多梯度上开展合作,将更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使学生具有更为多样性的知识结构和更高素质,这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下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突破界限创建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将会创造理工、工程、人文、医学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多文化互相融合的教育大环境,有利于形成跨校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三、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基础和前景分析

1.高校联盟建设的现状

国外对高校战略联盟的研究与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并涌现了不少成功的典范,为我国高校实施战略联盟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以校际联盟为例,美国3 000多所高校中校际联盟不计其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由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等高校组成的“常青藤联盟”(强校联盟),此外还有中西部12所研究型大学组建而成的“CIC大学联盟”“克莱蒙特大学联盟(弱校联盟)”“五校联盟”“大十联盟”、大东方联盟、东南联盟等。在英国有被称为英国的“常青藤联盟”的罗素大学集团,以及由欧洲各国顶尖工科大学组建而成的“欧洲科技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等[6]。

近年来,国内也开始了对联盟的建设与研究,提出了清华、北大等学府C9、10+10的强强联合、卓越联盟、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E8、中国法学“常春藤联盟”等强强联盟、教学联盟、招生就业联盟,以及行业联盟等模式。形成了上海松江大学城、杭州下沙、南京仙林等集合多所高校的大学城发展趋势,其中杭州下沙大学城是以理工和综合性高校为主的十余所高校组成的大学城,其中六所高校已建成部分教育资源共享的联盟模式,建有专门门户网站,共享公共课考试资源等教学资源。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联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开端,但都没有真正形成以一种严格管理机制和共享平台的较紧密的合作关系,仍处在建设和研究初期阶段,鉴于国外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先期以大学城为基础,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区域大学联盟建设,将是一种符合目前实际的发展策略。

2.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良好基础

借鉴其他高校联盟的经验,沈北区域6所高校已积累了形成联盟的良好基础。沈北大学城形成以来,6所高校都有建设联盟的强烈意愿。近年来几所高校在教师聘任、体育设施、信息资料、横向研究项目等方面都有了多次的合作[7]。2010年,由沈阳工程学院倡议拟建设沈北区域大学联盟,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2012年4月25日,辽宁省教育厅主管领导组织并亲临在沈阳工程学院召开的“沈北高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研讨会”,形成了筹备建设“沈北高校教学联盟”意见,并草拟了联盟协议和章程。希望沈北6所高校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稳步推进此项工作,促进联盟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3.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前景分析

沈北高校教学联盟的建设,将会形成区域内6所高校更有效协同发展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它将在一定区域内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打开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集合各高校优势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享,形成最合理、最有效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过程。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以外部力量来弥补资源不足,提升“核心竞争力”。突破传统的孤军作战的竞争观,树立“在竞争中增强合作,在合作中提高竞争力”协作制胜的多赢竞争局面,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提高办学效益。

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将逐渐实现区域内各高校的优秀教授、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拓展社会服务渠道。逐步实现校际间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实验互开、学分互认、设备互享、图书互借、信息互通,实现跨校选修辅修专业和获得第二学位,构建高水平的跨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扩大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紧密合作目标。初步构想是建立联盟工作委员会、协调工作小组、门户网站和保障机制,形成共享资源的管理办法,利用门户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的大部分功能。

四、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建设的重要影响

(1)实现联盟内协同创新,相互交融的发展[8]。联盟内高校共同参与研究制定管理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开发,在统一章程指导下遵循联盟内制度,在学科、师资、文化等交融中促进高校共同发展。

(2)构建联盟内优势互补的跨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沈北大学城,以自然地理优势,实现稀缺的教学资源共享,构建高水平的跨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高校可持续发展。

(3)突破界限创建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沈北高校教学联盟是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多类型高校、多样化学科的虚拟组织,办学特色、学科范围、人才培养定位、校园文化融合等多梯度的合作,它将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使其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

(4)建立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保障资源共享的组织制度。沈北高校教学联盟将以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建立合理多赢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决策执行等多层次组织架构,签订协议、制定章程、规定权力义务、确保联盟内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实施。保护联盟内高校和学生充分利用各成员的优势资源。

(5)丰富大学联盟的模式体系。沈北高校教学联盟是以高校教学资源共享为核心,以跨校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为目的,以拓展联盟内高校发展空间,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区域性多项目合作的联盟模式,其研究与实践及成功建设将确立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一种新策略,丰富我国大学联盟的模式体系。

目前,由沈北6所高校主要的教学负责人组成的课题组已经在实验室设施、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体育实施、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合作,并起草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章程和协议,成立了专门的网站。沈北高校教学联盟的成立,一定会促进联盟内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

[1]费雷德里克.E.博得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EB/OL].[2010-07-3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6-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实施意见[EB/OL].[2013-04-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6/201109/125202.html.

[5]张 勤.探索大学城高校区域教学督导联盟[J].中国高等教育,2010(6):92-93.

[6]吴 越,李晓斌.高校联盟:美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2013(4):57-62.

[7]陈 松.沈北大学城高校体育联盟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01-204.

[8]凌 健,陶建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联盟发展模式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8-142.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Exploration of Shenyang Northern Teaching Union Construction

GAO Xiang-yonga,SONG Ji-xin

(a.Library,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b.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To establish teaching union sharing high quality resources among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New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region,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school-running level about 6 Shenyang northern universities,as well as the pre-formed cooperation basis in recent years,the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Shenyang northern teaching uni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deep-level training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form a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and prospect the future for Shenyang northern university.

Shenyang northern universities;teaching resources;sharing;regional union

2015-02-27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946)

高祥永(1972-),男,吉林榆树人,副研究馆员,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25

G647

A

1672-9617(2015)02-0252-04

猜你喜欢
沈北大学城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侯亚丽摄影作品选登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声发射监测裂缝技术在沈北煤田煤层气开发的应用分析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文讯
沈北新区马刚乡牛粪资源化利用研究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