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15-04-10 17:07郭婉茹方鸿志
关键词:二者心理健康政治

郭婉茹,方鸿志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郭婉茹,方鸿志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心理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容易浮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作用。只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发挥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契合

在新时期,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观、道德观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内容的教育,还要在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成才。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应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契合,使二者在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并实现不断充实和创新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解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即个人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自己思想,再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注重对人进行政治观、道德观和“三观”教育,主要解决人的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以及如何提升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等问题。不可否认,每个人在思想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关于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2]。”由此可以得出: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标准是心理无疾病,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受教育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目前,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此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供的专门的具有针对性、制度化、规范化的知识和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调节不良情绪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正确认识挫折和克服挫折,促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健康地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推行素质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分别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着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终极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1.二者的范畴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心理作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心理是否积极健康。但在认识论层面上,无论是人的思想还是心理都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它们分属于认识过程的理性阶段和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阶级性,其目的是使人们对当前我国的国情、党情等客观实际都要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敏锐性。就当前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教育。相对而言,处于认识感性阶段的心理也同样是人脑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并通过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客观世界并形成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因此二者同属于意识领域,都是在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将其外化为正确的行为的教育活动。

2.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致性

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包括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内容。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中国梦”融入学生的血液并转化为为之努力的热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意志等教育内容本身能够发挥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目的是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调节其行为。健康的心理不仅反映在他们能否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当面对挫折时能否做到不逃避、不退缩,以积极的心态去乐观面对,而且还体现在受教育者能否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积极应对挫折。乐观的心态和恰当的行为控制力,能使个体的行为目标更加明确并为之努力。而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能使人心中产生明确的目标感,并增强人们行为动力的强度,使目标更易实现。

3.二者在某些教育方法上存在一致性

二者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样,且在实践中某些方法可以共用。首先,二者作为一门理论课程,都必须通过理论灌输的途径,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两种教育活动都十分重视实践锻炼(团体训练)等方法的运用;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提高,但是人们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必然会经历一些心理震荡和精神苦闷等,这就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对受教育者进行咨询辅导(心理咨询),使其走出困惑顺利发展。

4.二者有共同的终极培养目标

现阶段,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工作者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其他教育途径,如:通过一系列的名人讲座引导感化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在为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力求达到使学生能够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境,正确悦纳自我,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目前,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一些学校已经或者正在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此外,一些高校还积极采用社团活动、户外拓展训练等有效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二者作为一项育人工程,尽管在某些教育方式上不尽相同,但其终极培养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1.二者契合能更好地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其能否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3]。二者相契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能适当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二者协调统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和谐共处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二者契合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内容都是以它的目标和任务为基础来设置的,并随着目的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为目的。因此,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这一目的保持一致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才能达到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要求相符的目的。此外,在设置内容时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内心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思想的复杂性来确定和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高层次的价值观教育,常轻视心理、情感的基本需求,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导致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的个体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薄无力、成效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遵循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的,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管理情绪、面对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因此,二者的契合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填补了内容的空缺,使其兼顾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3.二者契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还存在很多弊端,一些教师对某些教育方法照搬照抄,使教育的效果不佳。例如:理论灌输法是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这其中“灌输”指的是该方法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具体操作方式。但是在实际运用这种方式时,大多数教师只是将理论知识机械地传达给学生,使这种方式变得死板低效;还有一些教育者偏重于追求方法本身的花样,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一些方法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达到实际效果。但心理健康教育克服了这些不足,它主要依靠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如: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群体授课的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教育,如个别谈心、心理咨询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以倾听为主,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当时的心情,并诱导其发泄出来;在教育过程中,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通过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些方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欠缺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更好地将育“德”与育“心”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易于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能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4.二者契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时机

二者的契合,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不但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起来。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方面,还是教育方法方面,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存在,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果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将二者契合不仅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在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寻求二者的契合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时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Mat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UO Wan-ru,FANG Hong-zhi

(Faculty of Marxism,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 are always easy to ignor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and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form the health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to receive the mainstream values.Whil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difficult to really play the rol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 correct ideas.Only by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atched,can we cultivate the talents who meet the social deman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ntal health education;match

2014-11-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8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JG13ZXY13)

郭婉茹(1989-),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

方鸿志(1965-),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29

G641

A

1672-9617(2015)02-0270-03

猜你喜欢
二者心理健康政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