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排瑶刺绣艺术价值观与产品创新问题探讨

2015-04-10 19:38卢成杰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瑶族刺绣产业化

卢成杰(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连南排瑶刺绣艺术价值观与产品创新问题探讨

卢成杰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连南瑶绣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以及旅游经济发展场域下的瑶绣产业化引发这一自给型传统手工艺向产品型产业化生产的种种弊病:文化价值观错位、民族文化特色消褪、产品陷入结构性营销困局。依托日本工业设计及传统文化的“双轨制”策略及连南排瑶刺绣的传统艺术特征,从原生工艺的生态典型性保持与脱离手工的文化符号衍生的纯现代设计生产两方面阐述传统连南排瑶刺绣艺术产业的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连南排瑶;刺绣;文化价值;产品创新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南瑶绣正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市场价值导向思维之下急功近利的开发与产业化,使自然的手工业面临发展危机。如何保护、如何发展创新?如何平衡长期价值与短期目标的矛盾,成了难题。

一、当前连南排瑶刺绣艺术产业化创新与文化保护呈现逆向性发展冲突

连南瑶族刺绣历史可追溯到唐宋,由于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既保持独立完整封闭社会体系,又与周边主流文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排瑶刺绣融合原始艺术审美、族群身份识别、宗教礼仪等诸多功能。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观光旅游的人愈来愈多,连南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神秘而原始、绚彩斑斓、手工精美的瑶族刺绣成为游客热衷的纪念品,自此瑶绣从主要满足自身需求,转向市场化。这一阶段属于复制阶段,山间地头,进行瑶族刺绣产品加工的绣女随处可见,对瑶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麦山镇还出现四十多人在一起加工生产的热闹景象。借助连南县政府推动,依靠各旅游景点为平台和窗口,瑶绣走出“深闺”,跻身商品市场,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1]。但近年来,随着这一特色文化产业的推进,现代人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改变,原生态的连南瑶族传统刺绣的问题逐步显现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化经营的冲突。有句瑶家俗语:“瑶族姑娘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2]说明瑶族妇女擅长刺绣工艺,自古以来,茶余饭后、劳作间歇的闲时,各寨各村、田间山埂、街边,总是能够看到瑶族妇女利用劳作闲暇时间刺绣的情景。这非常符合传统手工艺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以及主要供给家庭及其本人使用的自娱性、自供性特征。固守传统的做法既无法提供及时的产品供给也因为纯手工导致商品的定价困难。所以目前产生了这样的困境:产品单一;产量少且供给不稳定;定价太低,商品价值无法实现等。一味按传统生产方

式和这一思路推进瑶绣旅游产业化只会导致路越走越窄。

(二)传统瑶绣艺术特征被商业视觉符号语言异化。连南是全国最大的排瑶聚居地,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排瑶悠久的历史文化,排瑶刺绣艺术与排瑶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服饰到用品用具、家居装饰都具有仪式化的功能符号意义。尤其在民俗节庆、人生礼仪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饰品。

然而,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进旅游文化经济,经济驱动下的民间手工艺逐渐远离它原生的文化基础,被动地向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催生出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瑶族文化脱节、媚俗的产品。当一种原生手工艺不再成为生活的必需,原来维系民族特质的功能逐渐淡化,成为赚钱的工具,地方的特色产业,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传承和保护吗?这是在创新和更新吗?忽视自然存在的瑶族民风民俗,割裂瑶绣与传统瑶族文化的联系,以至于连瑶族同胞都无法了解、拥有和坚守的瑶绣,却要不遗余力地扩大生产推销给游客,这是一种扭曲的观念。

(三)以瑶绣艺术为核心的品牌创新无法适应新的消费需求。目前瑶绣产品创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既想固守传统工艺,突破产量瓶颈,同时又在瑶绣的现代实用品创新设计中简单地进行嫁接,造成“洋不洋、土不土”的感觉。显而易见,瑶绣本身并不是为现代消费审美心理和实用功能而生产的产品。过高的时间成本带来相对高昂的价格,一般消费者在无从了解之下自然无法接受。适合旅游消费的纪念性、时尚而实用的往往不一定是原态的工艺品,而是富于创意的品牌设计衍生品。例如具有瑶绣图案符号或工艺特征的生活用品,如水杯、服饰、帽子、鞋类等。这些衍生品毋须恪守手工制作工艺,同时由于批量生产成本降低,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同时宣传瑶绣的最好途径。

处于新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瑶绣艺术被动走入市场化发展的误区,僵化思维下对传统工艺的依赖又使得开发新产品带着原生态手工艺带来的“枷锁”,变得不伦不类。瑶绣的传承保护与现代产品开发捆绑在一起,负重前行。如何把参与瑶绣的瑶民、原始的手工刺绣方式、传统瑶绣题材直接作为产业化品牌的设计、生产、销售的本体,制造出新产品新设计适应市场需求,在产业化品牌创新上转换思路,以现代设计观念与营销方式,创造富于个性的具有时代感的瑶绣品牌,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连南排瑶刺绣艺术的传统特征及其核心价值观

当前对待连南瑶绣有一种认知的误区,即产品创新与价值的创造来自于对原生态文化的改造。连南瑶绣艺术传承人龙雪梅对连南瑶绣发展与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观点:产品缺乏创新,产品单一,图案老化,市场实用性较差,没有开发出具有代表本地域民族特色及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和简洁实用的产品,产品市场较窄。我以为恰恰是颠倒了瑶绣的核心价值。传统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即刻失去价值,那些图案不是老化而是固化的符号。保持文化的原态与创新产品是可以分开对待平行推进的。挖掘民族手工艺的经济文化价值首先必须保护和传承传统核心的价值符号体系,而不是盲目创新,用传统手工艺方式套现代的题材。

(一)连南瑶绣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完整性。所谓完整应包含文化主体原始文化发生、发展形成主要时期的基本符征。一种民间艺术的繁荣和魅力来自这一艺术本身的完整、纯粹、技艺的传统性。瑶族自古游耕猎种、四处迁徙,生活充满苦难和艰辛。他们既有着原始部落般军民一体特性,又有着流浪民族般多才多艺、吃苦耐劳的本领。瑶绣图案中包含大量的代代相传的民族传统故事、历史事件以及生活常识,在没有规范文字的瑶族来说,这样特殊的隐喻既是民族自身传承的需要,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传统瑶绣中包含的大量典型纹样例如犬纹、盘王印纹都是以这样的图纹述史的方式教育和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其意义远不是时尚新图案所能媲美和覆盖的。

(二)连南瑶绣艺术传统文化内涵的构成是本源。连南瑶绣艺术的特色是瑶族独特混合宗教原始

崇拜的神秘而统一的图形符号;独特的劳动生活环境形成的庆典民俗;独特的审美表达装饰性与高度实用性相结合的完整体现。传统手工艺,依赖手工加工方式生产,根本无法达到以量平价的目的,刺绣本身是农闲时消磨时光的事情,为了商业利益赶工必然导致粗制滥造以及内容的媚俗,这一冲突导致背离传统,也同时破坏了瑶绣艺术,得不偿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往往容易产生模糊的界限,连南瑶绣艺术正是处于这样的文化传承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之下。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瑶绣的人才培养、以市场化方式推广以瑶绣为核心的旅游经济本无可厚非,但是急功近利之下,却忽视瑶绣自身存在的客观自然性,使身处其中的瑶胞或瑶绣传人也被政府的导向裹挟和引导,原生态保护弱化,瑶绣优秀传统逐渐消失,而缺乏现代设计的教育,随意开发的所谓创新只是缺乏个性的低价值产品,传统瑶绣艺术面临两难的尴尬局面,力图通过区域文化市场化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愿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产业化手工艺使瑶族刺绣文化价值下降,不利于长远的发展。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产业化把产量、加工人才、质量等工业化要素捆绑在一起,从人才培养入手,扩大产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收效不好。制约瑶族刺绣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恰恰是主导这一行为的价值观本身。产品单一缺乏创意和现代感、又不够实用,极少精品又缺产量,如果不及时转换思路,仍旧依这条路走下去,不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加速变异消失,同时也会危害连南经济的发展。

(四)连南瑶绣艺术产品创新困境中的出路。目前瑶绣传承与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加工人才匮乏,后继乏人,纯手工的刺绣精品卖价不高等。我以为,所谓精品化、产业化应该在文化价值认知上首先有所区别对待。传统原生态应该保护其自然完整性,不盲目追求产量,以保持和自然发展为主,不因产量而盲目培训绣工,降低品质破坏口碑。产业化瑶绣艺术品则应该放开传统纯手工工艺技术束缚、以现代品牌生产工艺结合瑶族刺绣中的文化视觉符号元素,体现现代审美中的原始个性。这才是瑶绣艺术目前的理想出路[3]。

瑶绣艺术是瑶族同胞长期自然生活的艺术存在,既服务于生活同时又是一种技艺,更接近于服务生活的手工艺,所以它必然是分散、手工家庭式的存在。很显然,现在相关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意义的瑶族生活环境已逐渐被周围环境同化,其中瑶寨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导致传统文化失去延续的土壤。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连南排瑶八大千年古寨中,尚存的有南岗、油岭、大掌3个。以南岗排为例,明末清初最鼎盛的时期,有房屋700多幢,1 000多户7 000多人。新中国建立后,南岗排的鼎盛时期也有600多户2 600多人口。目前仅80多户100来人。

油岭排,油岭古寨,是尚存三大排中居民最多,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最突出的一个。目前,尚有240多户700多人生活在寨子中。

大掌排,目前只剩下以前的一半,308户1 090多人。

文化存在的基础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通晓传统瑶绣技艺的熟手已经不多,何况大师。所以绕开瑶绣的传统特性,以所谓计算机技术辅助加上产业化生产出来的东西和市场上廉价的机绣品有何差异,又谈何高价值、精品化。

因此对连南瑶绣艺术的发展不应刻意追求产业化、高价值,唯市场论的方向。尤其是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部分应从文化生态的恢复和培育着手,让瑶族同胞保持其文化的相对完整性、封闭性,原生态。以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瑶胞按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适当扩大人口基数,不必为填饱肚子而迎合所谓市场的需求,生产一些拙劣的媚俗的貌似传统瑶绣的怪胎。近年来旅游纪念品市场销售的瑶绣产品已经验证这是一条走向误区的道路[4]。

三、日本“双轨制”文化保护政策对排瑶刺绣产品创新的启示

(一)观念政策层面的启示

在对待传统工艺和设计现代化问题上,日本有

着相当成功的经验。以1974年制定的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同时专门设定了传统工艺品标志为代表事件,日本真正从体制上确立了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即在大力发展以美国体系为主、欧洲体系为辅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不仅不放弃对东方传统图案学的深入研究与保护,反而更加注重对以“和服”为轴心的十三本传统图案和工艺诸如刺绣、草木染、扎染等传统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二战后日本政府对传统设计加以扶持与重视,不断强调培育属于日本风格的优良设计以及“和魂洋材”,鼓励现代与传统“双轨并行”,这就是导致近代日本设计与美国、德国等设计大国并肩而立的“双轨制”设计策略。成为以政府主导设计,政府同企业通力合作,不断完善健全国内市场,继而促进本国设计成熟的成功范例。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传统工艺受到保护和传承,不必为迎合市场而随意变异,所以更加成为具有东方文化符征的代表,甚至一些本来源于我们国家的传统工艺也要到日本才可以看到最正宗的做法。小到如竹编工艺、木艺、漆艺、古法茶道甚至宣纸制作,大到古代汉唐服饰、建筑工艺形制,这些在日常生活里完全失去了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实在让人感叹。

很显然,日本“双轨制”文化保护政策是把属于传统文化的部分与纯粹的现代产业化设计分开对待。保护传统文化工艺的完整性、传统特质,这一点对连南瑶绣有最大的启示。是否需要把传统的瑶绣做产业化、现代化的转化,生产那些大家并不认可同时不具有瑶绣特质的可有可无的产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石灰岩山区,经济条件落后,在历史原因影响之下,经历了那些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忽视,突然面对经济发展开放的环境,在泛工业产业化以及GDP衡量政绩的影响下,恐怕地方政府难有如此的眼光与胸怀。这才是目前连南瑶绣面对的最大生存与发展的障碍。

(二)设计应用层面的启示

1.以保持原生态文化原有生存环境及特征,带动产业延伸品牌创意

日本在二战后由于产业化、工业化,市面上出现大量复制型劣质的设计与产品。当时一些知名国外设计师例如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师陶特对此及时发出警告,随后日本政府立即发起 “优良设计”运动,鼓励“和魂洋材”,各设计团体相继成立,互相监督逐渐形成风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连南瑶绣是源自日常生活的手工艺,是有着实用符号功能的表现艺术。它的内涵并不是易于为外人所理解感受的,而是具有独立性的符号语义。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非瑶族人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审美和喜爱,因此,在以瑶绣艺术为核心的设计创新实践中,瑶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即所谓“魂”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思想,而不是迎合外来文化的一些媚俗的设计。

瑶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在于独立、反抗强权,具有半原始族群的生活状态下与周边文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比如他们的宗教就融合了道、佛以及基督教的内容。虽然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是大量瑶族经书表明他们愿意把汉族文字以他们的方式加以利用,如同音不同义,这一切说明瑶族本身来自与汉族相近的文化起源,只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发展成区域亚文化。也由于没有被其他文化同化和吞蚀,使其保留了更多的远古文明的特质,造就了瑶绣神秘原始的内涵、斑斓绚丽的色彩以及精美独特的工艺,这些才是大家最认可的价值所在。

2.解放思想,以现代设计思想创新连南排瑶刺绣品牌

首先从文化符号系统整理开发入手,大胆推进现代文化品牌创新符号意义传达。诸如把传统瑶绣图案、民俗节庆、瑶歌、瑶药从原生态情境中剥离、简化结合到易于理解的现代流行情境中,形成与与现代人生活相关的可交流的情感符号,加上实用的现代生活常用产品,象钱包、T恤、帽子、杯子等,既彰显个性,又具有少数民族特性。

其次,放开对纯手工刺绣工艺的束缚,大胆应用现代复制技术。例如印染、机绣都可以实现量化生产同时保持民族手工风格。

再其次,可以创新材质应用。不拘泥于瑶绣的土布,应用其取材天然、朴素自然的思维,充分利用

当地盛产的竹材、石材、木材结合瑶绣图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瑶族文化工艺品,或现代生活实用品。

四、结语

无可否认,社会历史变迁是无法阻碍的。在社会大环境中顺势而为成为自然的选择。泛市场化文化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原生态环境被逐渐改变的时代形势下,呈现出原生态特征消失与文化再生变异的变化趋势,对于区域文化而言,这不啻是一种灾难。面临着文化经济互相融合的社会文化新生态环境:生存环境的改善、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开放的意识边界,使得文化传承与再生面临考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和还原,过分的市场化、产业化只会窒息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

[1]龙雪梅,盘志辉.瑶族刺绣:连南瑶族刺绣工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3-22.

[2]龙雪梅.瑶族刺绣的发展与创新——连南瑶族挑花刺绣的发展之路[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0-54.

[3]谷泉.规模的误区——有关手工艺个体经济生产规模的讨论[J].美术观察,2008(3):92-96.

[4]陈慧.连南瑶族服饰刺绣的传承和保护[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Exploration on Values and Innovation of Embroidery Made by Yao Minority in Liannan

LU Cheng-jie
(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2.College of Fine Art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Guangdong Province,liannan paiyao embroidery 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ocal brand of cultural tourism.In recent years, “econom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Yao embroidery from the fiel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ed in handicraft production problems:cultural disorientation of value and culture fades the products into a structured marketing dilemma.Analysis of neighboring Japan on industrial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dual track”strategy,explore even characteristics of Paiyao traditional embroidery art,remained from the original technology of eco-typical cultural symbols with the hands-pure modern design concepts deriv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Liannan Paiyao embroidery art industry innovations,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embroideries of Yao minority in Liannan;cultural values;innovation

J523

A

1007-5348(2015)01-0015-05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4-10-20

卢成杰(1971-),男,广东连南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瑶族刺绣产业化
瑶族织锦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清新唯美的刺绣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