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的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2015-04-10 00:38王春
新农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子囊花盘菌核

王春

向日葵原产于北美,其抗干旱、适应性强,是一种集观赏、药用、食用及油用于一体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种植向日葵国家,2008年全国向日葵种植面积达1446万亩,总产量179.2万吨。向日葵作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每年播种面积375万亩,居全国第2位。种植向日葵投入低,经济效益高,各地的栽培面积正逐年扩大。

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世界各种植区均有发生,严重制约向产量。我国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较重,特别是东北三省、山西及内蒙古等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其中以黑龙江省较为严重。该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并作为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可侵染向日葵的根、茎、叶、花盘等各个部位,造成植株整体或局部腐烂死亡,从而使向日葵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笔者根据黑龙江省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探索了该病害的重发原因,并总结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病害田间发病规律

1.1  危害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在植株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根据病害的发生部位可分为根腐型、茎腐型、叶枯型和盘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盘腐型危害重。根腐型症状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后发病,其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土壤或种子中菌核产生的菌丝侵染植株的根茎,产生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根的其他部位和茎,然后向上或左右扩展逐渐蔓延至茎上,使茎秆表皮露出纤维。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盘腐型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花盘内外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导致果实不能成熟。

1.2 气候因素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影响较大,病原菌核盘菌的菌核在土壤相对温度70%~80%、温度10~25℃条件下均能形成子囊盘并散发子囊孢子。在温度25℃左右、湿度75%以上子囊孢子最适于萌发侵染向日葵。黑龙江省7~8 月份温度适宜、降雨集中,若7 月下旬发病,则8月份为盛发期。特别是降雨主要集中于8 月份时可导致菌核病大发生,

1.3  栽培管理条件影响

向日葵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与高粱、玉米等非寄主作物轮作时间愈长,控制病害效果愈好。播种早、开花期长,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时间长,会使感病机会多,发病较重。施氮肥过多会促进茎叶生长,植株抗病力下降,加重病害发生。

菌核病重发原因

2.1 田间菌源量大

黑龙江省向日葵菌核病发病重的种植区,多是重迎茬或接豆茬的种植区,由于多年种植感病寄主品种,导致菌核在田间逐年更新积累,菌源广泛存在。菌核作为越冬传播再侵染的主要病源,经冬季低温休眠,次年萌发产生有柄的子囊盘及子囊,子囊内有无色椭圆形孢子,成熟后经弹射进入空气中,随气流、雨水传播到田间各处,致使田间菌核病快速传播扩散。

2.2  花期有利病害发生

黑龙江省向日葵花期在7~8月份,此时降雨集中,空气湿度大,且温度适宜子囊孢子萌发侵入寄主,而向日葵地上部分的抗性,叶强于茎、茎强于花盘。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渍状病斑,花托变褐且软化,尤其多雨天气病斑扩展迅速,可穿透花盘,在花盘正面长出白色菌丝,导致花盘腐烂,籽粒不能成熟。

2.3 防治不及时

由于开花期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连续降雨、田间水肥管理不及时、防治习惯等诸多原因,防治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防治菌核病的效果。另外,未能适时清理病株残枝落叶,将病株和落地的病花盘、籽粒清除出田间,进行深埋或焚烧。

防控菌核病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菌核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黑龙江省的龙葵杂1号、2号、3号油用杂交种是具有多抗性的中抗菌核病杂交种,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向日葵产区可选用种植。

3.2  农业防治

第一,合理轮作,种植向日葵与高粱、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避开大豆茬或其他豆科、菊科、伞形科作物茬口,否则菌核会在田间积累加重病害发生。第二,安排好播种时期和方式,以向日葵成熟不受初霜冻为原则,采取适当晚播,进行条状、带状种植,可增强通透性,降低发病率。第三,秋后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地,病株残体是菌核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收获后将烂盘、烂秆烧毁或深埋,并结合深翻地将菌核深埋至8厘米以下的土层中,可有效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第四,及时排水与合理施肥,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量少施氮肥,可减轻发病。第五,精选种子,在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3 药剂防治

第一,种子处理,在播种前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第二,喷药防治,花盘发病初期及时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花盘正反面,防治效果可达80%。在发病较重的年份,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可收到较好防效。第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是国内外防治菌核病所提倡的措施。研究表明,盾壳霉、木霉制剂防治菌核病效果较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用这类生物制剂。

猜你喜欢
子囊花盘菌核
红心曲来源Thermoascus aurantiacus QH-1 的生长代谢特征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小蜜蜂与向日葵
膨化法提取鹿花盘胶原蛋白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