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作文的文体性质、类型及教育价值

2015-04-11 02:17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育

张 荣 华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报告的写作,即调查作文(Investigation Composing)。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调查”为动词,是指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的考察,多指到现场的考察。[1]245可见,除实地考察以外,调查还包括间接考察。实地考察的方式主要有观察、参观和实验,以获取第一手的考察材料;间接考察的方式有使用特殊工具如问卷,或查阅书籍和文献等资料获取考察材料。因此,调查可以看作“为了了解(查明)客观事实而有步骤地(方法)调用(动)各种材料(资源、人力等)的活动”,将所查明的客观事实以及活动的过程、结果甚至由此引发的建议等撰写成文,就是调查作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调查研究与调查作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母语课程、人文课程、科学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开展。

调查作文首次在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中现身,可见于20世纪初。1929年《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在小学设立了“简易记叙文实用文”和“普通文实用文”的写作要求,要求小学生在第三、四年进行“实物、实事的口述和笔述说明”的作文。不管口述或笔述,说明一个“实物”,就必须对实物进行观察;而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就有了观察日记和观察记录。说明一件“实事”,有时候需要对事情的背景、起源和发展状况等进行调查(访谈),将调查(访谈)结果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调查作文。后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国语(语文)课程文件,延续了调查作文教育要求。如,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课程目标,希冀在语文课程中实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语文教育总目标。

而纵观历史和当代全部的中小学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理化生等课程的国家课程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等文件)[2],我们都可以找到调查作文的身影。如此看来,调查作文至今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调查作文教育应该发展得“繁荣昌盛”了吧?但调查显示,小学调查作文处于“形同虚设”的尴尬处境。[3]实际上,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调查作文属于“三不管”地带:语文课不教授,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只应该教学生写好“三体”(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至于搞调查,做研究,那是“其他老师”的事情;科学课也不教授,理科教师认为只要涉及到写作,都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与他们无关。新课改以后,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开展,撰写研究报告的调查作文成为成果展示的必要方式。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调查作文成为制约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实施的一个因素。

调查作文进入中小学教育已近百年,究竟谁来教育竟然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老问题,同时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困境:调查作文相关理论匮乏;分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教师们,职前很少有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和撰写调查作文的经历,职后又缺乏针对性的研修,等等。如果再不澄清调查作文的相关理论问题,我们将错失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良机。本文将对调查作文的文体性质、类型以及教育价值进行探讨,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查作文理论体系。

二、调查作文的文体性质:一种独立文体

在我国,大凡谈论写作,文体便是一个难以绕过的存在。刘勰认为,阅读和赏鉴文章,首先要辨识文章的“位体”,其后才依次考察文章的“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等。刘勰把文体的体制规范称为“大体”、“体要”等,且要“立体”、“昭体”、“位体”,否则就会“失体”而成为“缪体”、“讹体”[4]。倪思更是将文体看作文章所以为文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5]14。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6]15文字的体制,即为文体。叶圣陶先生认为举凡文体,可以分为叙述文、议论文和抒情文三类。[5]16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有的虽也出自虚构,如陶潜的《桃花源记》之类,但篇中人、物、事实所处的地位实与实有的客观的无异),写作的标的在于传述。议论文的材料实是作者的见解,写作的标的在于表示。抒情文的材料是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标的在于发抒。

虽然叶老自认为这一分类贯彻了包举、对等和正确三个原则,但它还是遗漏了某些文字,象通告、请假条这类的文字,它们属于叙述、还是议论、还是抒情呢?历史上,通告、请假条、调查报告、说明书、日记、计划与总结等类的文章,是归于“应百姓日常事务所需”的“应用文”范畴。它是我们在工作、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公事和私事等日常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具有“约定俗成”的惯用格式。[7]592应用文满足了国人日常事务、社会生活和行政事务的需求,却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探寻世界真理的“学术(问)事务”的需求。叶老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直到近代,中国人依然过着一种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生活。早在1935年林语堂就指出,中国人理想的优美生活是乡村典型的生活,崇尚农耕文明而厌恶机械技巧,文学、绘画作品中,一代一代地宣扬着“归田”思想。封闭而自满的生活养成了中国文人长期以来“久经琢磨于辞藻之美的使用法与机灵之文学特性以及优越的文学表现技巧和审美能力”[8]128。 中国读书人具有普通感性——崇尚直觉,不善逻辑,因而缺乏科学眼光,轻视蚯蚓或金鱼生活等宇宙奥妙之研究。

这样的生活必然造成科学(学术)研究文章的缺席。虽然中国古代也不乏具有重大发现的科学研究文章,如《本草纲目》等,但终究缺乏愿意从事科学研究这等“呆笨苦役”的读书人,乐于研究诸如蚯蚓也有保护的外衣之类的细微事务,而鲜有由成千上万、成年累月的细小发现积累而成的科学成果。科学研究文章的缺席,造就了既往文学艺术倾向的文体理论。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生存土壤——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政治更是成为生活的主宰,科学(学术)研究再度被打入冷宫。直至20世纪80年代,调查报告依然被看作政治生活的反映:

许多调查报告是做为向上级回报工作的材料用的,上级单位可以根据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研究文体,确定路线、方针、政策、措施,指导工作。有时把调查报告作为文件发给下级,或在报刊上发表,可以更有力地提出问题,宣传政策,推广经验,指出工作方向,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7]614

早在20世纪20年代,深受明治学校教育洗礼和欧美近代思想的影响,日本生活调查作文先驱野村芳兵卫将作文分为三类:文学文章、实用文章、学问文章。他认为文学文章主要是通过文学形象来表达的文章,如儿童诗、童话、儿童剧、少年小说等;实用文章是在生活中有一定功能的应用文,如信、日记、请假条、会议通知、请柬,以及计划、总结、倡议书等;学问文章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表达科学原理的文章,如自然观察、社会观察记录、生活记录等。[9]103按照这一分类体系,调查作文就属于学问文章。与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大文体不同,调查作文应属于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不同于三大传统文体,但是却综合了三大文体的写作特点。

(一)调查作文与记叙文。记叙文区别于说明文、议论文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曾曦通过对各种形式的记叙文分析以后,发现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在于“故事性”:记叙文重在描述和刻画人物、事件、景物的特点,文章要体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大要素,但所描述对象或者事件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在写作当时的亲身经历。可以是记忆中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一个景物。[10]18而调查报告必须先经过作者本人的实地或者实际的考察,以此为依据撰写文章。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主观性较强。调查报告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依据,很少掺杂作者个人的遐想和情感变化,来不得半点虚构和遐思,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同样是《救救青蛙》,如果以“今天中午十分闷热”开始,“我”拿着钱去买冷饮,碰到卖青蛙的小贩,上前制止,(小贩不听)我拿钱买了一只青蛙,然后把青蛙放进了河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属于记叙文,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不是每个人买冷饮的时候都能够碰上卖青蛙的小贩。倒是夏天走进野味饭店,可以天天撞见被剥去皮肤等待下锅或者炸好了的“田鸡”。如果作者亲自去市场、餐厅、饭店等地调查了青蛙被捕捉、贩卖的情况,结合生态学知识,指出保护青蛙等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出救救青蛙的呼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调查作文。因此,记叙文的故事可以虚构,主观性较强;但调查作文反映的却是客观事实,不容半点虚构和遐思,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调查作文与议论文。议论文区别于记叙文、说明文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曾曦认为议论文的根本用途是“讲道理“,其本质特点在于“逻辑性”,讲道理的文章,必须符合逻辑。这是对议论文最基本、却又最本质的要求。

议论文重在阐述作者如何利用论据论述论点、得出结论的过程。论据可以是数字,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事例等。如1980年代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著名论证。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调,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题。为了证明这个判断的正确性,作者引用伟人(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的论述、科学史上的事实(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经受实践检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事实(如十月革命胜利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中国革命胜利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正确),作为理由和根据来有力地证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判断的真实性,加强了结论的信服力。

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八大家之一王鼎钧指出:“议论文是写许多人共同的意见,或者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见”[11]55,而不是个人意见。调查作文所展示的结果或结论,发表的常常是一己之见。这些一己之见的形成离不开前人的工作基础,在行文发表时,往往需要将启发自己灵感的前人成果,以参考文献或引用资料的形式在文中进行标注,以示对前人劳动的尊重。而参考文献或引用资料的标注则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格式,体现调查作文的规范性和学术性。调查作文所展示的结果或结论,常常又具有创新性,是同时代人没有认识到的,因此,极有可能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如曾经获得日本学生科学奖最高奖——总理大臣奖的高三学生村本君,在小河边散步时,发现河边的蟹群上下舞动着蟹钳在一起“跳舞”。蟹的舞蹈激发了村本的好奇心,经过持续的观察、记录,村本最终发现了以前未被世人知晓的蟹的习性。[12]471研究结束后,村本以《蟹之舞蹈》为名撰写了论文。论文中使用的材料都来源于村本对蟹之舞的观察记录,而他在文章中揭示的蟹的习性,填补了蟹习性研究的一个空白。

调查作文中也有议论和结论,但这些议论和结论必须建立在作者亲临现场所获得的数据基础上,以体现调查作文的真实性。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字、照片,还可以是观察记录等,尤其是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必须是作者本人采用严格的调查研究方法“首次”获得,且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及研究的可信度。议论文中所引用的论据,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三)调查作文与说明文。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

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里头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13]318—319

也有观点认为说明文的根本用途是讲事实,其本质特点是客观性。说明文的构成元素包括对象、焦点、焦点事例、辅助事例、展开线索[10]200。可见,说明文是向人们介绍和说明事物状态、性质、特点、功用等客观特征的文章,要求写作前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以便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这一点上,调查作文也与说明文非常相似。但是说明文倾向于对个体或者个别事件的说明和描写,而调查作文更多倾向于对某一类现象或某一问题的研究。它主要用来说明作者本人而不是他人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说明文要解决的是“是什么”和“怎么样”问题,而调查作文往往还要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以及作者本人对于改善研究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从这个意义上看,调查作文可以说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靠事实说话是它最大的特点。

(四)调查作文是一种独立文体。调查作文是一种独立文体。它与三大文体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调查作文可以在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各个年龄层次上开展。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特点在于:(1)撰写调查作文必须事先经过作者本人的实地或者实际的调研考察;(2)调查作文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不可杜撰和虚构;(3)调查作文中的议论和结论必须建立在真实、可信的数据、证据基础上,通常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研究者)对于改善研究问题的意见和建议;(4)调查作文用来说明研究者本人(或团队)而不是他人(其他无关人员)针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方法与结果,用以揭示事物规律,并将结果用文字、图表等符号给予表述;(5)具有一定的格式或写作规范要求;(6)由于数据、证据的挖掘、处理等,关乎人们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因此,调查作文不仅关乎写作,而且还是一个采用科学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的一个过程。

三、调查作文的类型及教育价值

(一)调查作文的类型

调查活动中,人们常常需要面对不同的事物和活动。客观世界的事物和活动又纷繁复杂,因而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调查作文。

从调查工具上来看,一些调查不需要,或较少依赖工具,仅需要眼睛、鼻子等五种感觉器官就可以完成,所撰写的调查报告我们称之为“观察报告”或“观察日记”。比如,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作文,教师常常会安排学生对动物或植物等具体事物进行观察,而后撰写观察日记。一些调查不仅需要用到眼睛、鼻子等五官,而且还需要调查者亲临现场,通过对现场事件的描述来反映实地考察的结果,这类调查作文,我们称之为参观记录或野外考察报告。一些调查必须借助于一些物理性的仪器、设备,甚至是化学药品等材料才能完成,所撰写的调查作文我们称之为“实验报告”;一些调查必须借助于非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工具——事先编制的问卷,通过对特定样本——人进行访问或调查来收集信息或证据,所撰写的访谈报告,我们称之为人物访谈记录或报告;对特定样本——自然或社会有机体或现象的调查所撰写的报告,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自然)调查报告。

中小学阶段的调查作文涉及到观察日记、参观记录、实验报告、人物访谈记录、社会(自然)调查报告等5种类型。狭义的调查作文仅指以问卷为工具收集信息而撰写的文章,广义的调查作文则包括观察日记、实验报告、参观记录等。这一分类体系与吉丝(C. M .Keys)的分类相对应[14],也与我们对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现实考察结果不谋而合。[15]

(二)调查作文的教育价值

调查作文教育具有“四个双重”特点。即使用双重语言(思维),进行双重活动,在教师双重身份的指导下,实现双重教育功效。所谓“双重语言(思维)”,是指主体的写作语言需要在母语(主要指汉语)和科学语言(科学术语、规范等组成的思维体系,形成于以英语为母语的欧洲文化)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实时转换。所谓“双重活动”是指,主体的学习活动需要写作活动和调查活动相结合,没有调查活动,调查作文便失去其科学性;离开写作活动,调查活动便不再完整。能够指导调查作文的教师,必然具备良好的写作素养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文科”和“理科”的“双重”教师身份。所谓“双重教育功效”,对学习者而言,调查作文一方面可以发展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建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其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繁荣写作教育研究。在我国,中小学生的文章写作教育是归于语文学科的。多年来,语文教育饱受批评。有学者指出,我国的语文课程延续了古代读经式的文选阅读课程形态,以“阅读”为中心设置中小学语文课程,重视语言的“理解”而忽视语言的“运用”,注重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教化功能。[16]2关于写作教育的批评也不绝于耳。我国的写作教育往往局限于语文课程中,课堂内命题课堂内完成,具有鲜明的室内化倾向和无对象倾向。即使课外习作,也是家庭“隔夜作文”。作文的题目由教师命制,来源单一,命题作文泛滥。有调查显示,我国各地语文教科书中的命题作文比例至少在90%以上。命题作文暴露出语文教师对儿童语言发展和表达的绝对控制权力,将儿童作文过程中的认知与思维需求禁锢在有形无形的物理空间内,造成“偏重于对事或物的意念和感悟等感性经验的表达”,“重抒情而轻理性思考”,“对实践和思维过程的训练重视不够”,以及作文“假、大、空话连篇”。有学者曾指出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17]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独家专访,指出我们如果不按照语文特点和规律办事,就会导致全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一种断层,不会讲话、不会写文章、不会与人交往。[18]

调查作文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改革。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把儿童从“书本”视域中解放出来,拓展儿童自由生活的空间,丰富儿童认识世界的生活阅历、社会交际和情感体验,从而破解儿童作文视野狭窄、题材单一、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谎言”式作文。由于调查作文尤其是调查报告,常常需要作者本人对问题的解决给公众或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调查作文有利于破解传统作文“无对象”和“目中无人”的写作状态。

调查作文还可以繁荣我国的写作教育。国际上,中小学母语课程以“语言”为中心设置,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运用。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阶段母语课程设有专门的“写作”课程,教授学生文章写作的技巧和培养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写作能力不仅被看作学生的核心素养,[19]而且还被辐射到科学课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教材中,设有专门的写作教学内容。[20]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了许多写作教学的理念、流派和方法,如“跨学科写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科学写作(Science Writing )或科技写作(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writing)等。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已然超越了语言课程的教育范畴,成为全学科的教育内容。调查作文的写作和教学将突破以往“三体”写作局限于单科(语文)、单人(写作仅关乎写作者个人)、单写(无资料查找、无调查研究等活动辅助)的“三单”局面,为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开启调查作文的教学理论、教材编制、教学策略等研究领域。

2.促进科学教育与母语教育相融合,提升国民人文与科学素养。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材料是语言,因此,科学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以语言表达为例,科学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记录科学证据,对科学证据展开讨论、质疑,将科学研究成果向公众报告,撰写实验报告等。语言表达能力又是母语教育中作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发展语言能力方面,科学教育与母语教育有了实实在在的交叉。如果像过往的科学教育那样,一味地将发展语言的能力推卸给人文教育,无疑会造就出一批人文素养匮乏的科技人才。如果母语教育一味地将“在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自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教育任务推卸给科学教育,继续忽略“在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或语言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现代信息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母语教育必然会落后时代,也不利于在人文教育中培养科学素养。

从母语教育角度来讲,调查作文是作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与传统作文不同的是,调查作文是在运用自然科学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有机体之后,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种语言表达活动。因活动过程融入了科学研究方法,调查作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科技写作或科学写作活动。有学者指出,科学写作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提高科学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21]因此,调查作文使得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语言课程中得到了实现,为科学教育与母语教育在中国实现融合、提升国民人文与科学素养,开创了一条并非“高不可攀”的可行途径。

3.促进中小学跨学科教育,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改革。调查作文是实施跨学科教育的重要载体。2015年2月28日,著名传媒人柴静独立筹拍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震撼国人。“调查”、“深度调查”这些词汇随着这部纪录片的传播深入人心。相比中小学生作文,柴静的《穹顶之下》真可谓一部振聋发聩、宏篇巨著的调查作文。观看《穹顶之下》,我们很难将这部深度调查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给予简单的分科,反映了调查研究的跨学科特征。

通常情况下,调查作文中的研究问题涉及理科、社会、人文等学科,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征。调查作文不仅关乎写作,而且还是一个采用科学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跨学科教育涉及领域众多,学科广泛,特色鲜明,通过调查作文教育,可以建立跨学科教育的可操作平台,落实和推进跨学科教育。

2014年至今,国务院与教育部出台多项高考改革政策,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提出高中不分文理科,统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政策,试图通过增强高考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语文、数学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由于语文和数学同属人类思维工具,高考必然会加强对汉语言和数学“思维工具性”的考察力度,必然会关注汉语言和数学之于自然、社会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价值,必然会破除现有作文“八股文”的弊端,必然会引导学生形成文理通识,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调查作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途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荣华,等.关于小学“调查作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 张新明.刘勰论“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6,(4).

[5] (明)吴纳《文章辨体序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合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 叶圣陶.作文论[A].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C].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7] 钱宽.介绍几种日常应用文(上)[A].北京市工农教育研究室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语文基础六十讲[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8]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黄嘉德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 曾曦.非凡的学习:傻瓜作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11] 王鼎钧.作文十九问[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12] 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 叶圣陶.文章例话[A].刘增人 冯光廉编.叶圣陶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14] Key, C. M .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skills in conjunct ion with collaborative writing assignment s: 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six ninth -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994,(9):1003~1022.

[15] 张荣华,等.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三)[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16] 吴中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7] 陶继新,张圣华.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6-22(004).

[18] 刘婷.语文出版社社长:语文教育问题导致“不会说话”[N].北京晨报.2014-06-27(C04).

[19] 钟启泉.国际普通高中学科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 郭巾英.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中科技写作的分析——以《科学发现者》系列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13.

[21] 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写作[J].全球教育展望,2010,(4).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