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2015-04-11 05:11杜丽娟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译介

杜丽娟(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语言学研究

译介学视角下《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杜丽娟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以译介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传递问题,从而更好地阐述了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失落现象,增强翻译时译者的责任,即尽最大可能传达原作的意象,以及更好的了解了对读者也应持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论文以《牡丹亭》英译本中几处意象翻译的处理为例,管中窥豹了译介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意象失落的原因。

译介学; 牡丹亭; 文化意象; 传递

“意”指作者(诗人、小说作家、剧作家等)的感情和思想,而“象”指的是作者所描写的“物”,通常作者抒发感情时会把情感寄予于这些“物”的描写。当读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务必要透过这些“物”的描写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物”有差异的联想都促使了文化意象的产生。文化意象凝聚了不同文化中人类的智慧,也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不同的文化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多样多化,可以是植物(汉文化中的梅、兰、菊等,西方文化中的rose, orchid等 )、可以是动物(汉文化中的龙、麒麟、狗等,西方文化中的owl, lion, bear等)、也可以是数字(汉文化中的三、八,西方文化中的seven, thirteen等)。

一、文化意象的错位与失落

译介学关注的是翻译时源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深等问题,主要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并非语言研究。[1]文学翻译(《牡丹亭》英译本)是译介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译介学对文学和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牡丹亭》是中国的一块瑰宝,其文化的传播还得依赖英译本在西方的热销与喜爱,其译介的成功加快了《牡丹亭》走向世界的步伐。

译介学关注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问题,主要探讨了文化意象错位问题,是否保留意象的问题等等。文化意象的错位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的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传说神话等的积淀构成了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例如:水仙花在汉语文化中被称为“仙子”,人们赞美水仙花的美和仙;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自恋的象征。英语中的“willow”并非能表达出汉语中“柳”所暗含的对友人或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谚语和成语取得了特定的内涵,比如:汉语文化中形容人爱花钱用成语“挥金如土”,而西方文化中用“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文化意象的失落问题一直困扰着翻译学者们,如何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从实质上说,也是文化意象传递的本质问题。在翻译意象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即省略意象或译者解释意象或做一些引申理解。毫无疑问,原文的意象不能准确的被传递出来时意象美就必然遭到了破坏。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的翻译或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翻译都不被看作优秀的译文。譬如在翻译“嫦娥奔月”、“沉鱼落雁”、“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文化意象时,它们的内在含义是译者应该注意传达的,那是否应该重视原作的“物”本身(这些外国不熟悉的意象)?这也是我们常常思考的“鱼”与“熊掌”是否能够兼得的问题。“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译文必定是一个佳肴,这一问题的提出加强了译者翻译的难度,要求译者要兼顾原作的语义信息和原作的内在文化信息。

只传达原作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异国文化的需要。现代读者不仅要求译作有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还需要译作能准确的再现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如果特有的文化意象失落了或被歪曲了,再好的译文也不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甚至会扭曲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例如,汪榕培教授在翻译《牡丹亭》第16出“偏则是红颜薄命”时译成“My daughter has not many days to see”。[2]把“红颜”一词译成“my daughter”,他认为此句中的“红颜”是单指杜丽娘,当然也可能是考虑到押韵或音节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但不管怎样,此句中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和命运多桀的含义并没有完全传达出来。“红颜”这一文化意象在古代指美貌的女子。殊不知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红颜”不仅仅只是代表美女,它更代表封建社会下女人社会地位卑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如果译成 “the lot of beauty is hard”则更能体现原作的意象。

二、文化意象传递的方法

关于传递文化意象的方法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等,当然翻译时保留意象还忽略意象的问题也长期困扰着许多译者。直译时通常保留了原作的意象,而意译时通常不会保留意象。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被译成“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lair, how can he expect to catch the tiger’s cubs?”,“虎穴”和“虎子”两个意象都得以保留,这种翻译方法属于直译法。但当译成“One cannot expect to achieve anything if he risks nothing.”,显而易见两个意象都被忽略不计了,译者进行了诠释,传达出了原作的意思。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译者可以根据自己全篇译文的风格而定下翻译方法。不管怎么说,在翻译意象时仍必要学习两个原则,即译者的职责和对读者的信任。译者职责是译者应该尽最大可能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而对读者的信任则体现在译者要相信当今的读者对外来文化意象的接受能力。譬如,“嫦娥”被译成“Chang E, a dwelling lady in the moon”,谢天振教授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能引入新的形象,丰富读者的文化意象。[2](P.149)读者对异国文化和文化意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烈的兴趣,完全有能力接受不同于自己文化的意象。谢天振教授指出,“文化意象的传递,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转换、交流、接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文化多样化,拓展异域文化色彩,在世界各地传播文化。

三、《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达

《牡丹亭》全剧本共有五十五出,讲述了明代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故事,引起了许多女青年的同情和怜悯。作者汤显祖引经据典,增添了《牡丹亭》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欣赏力。《牡丹亭》富含很多文化意象,不仅有植物和动物意象,还有带着特定汉文化的成语和文化典故。

正确理解原著是翻译成功的先决条件或基础。为了读懂《牡丹亭》,汪教授多年来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郭著章在谈汪译《牡丹亭》中这样评述汪先生的翻译:“翻译未动,研究先行;翻译之中,严谨慎重。”[3](P.56)为了更好地理解《牡丹亭》,汪先生一直十分关注国内外“汤学”研究的动态,并花时间写了一系列的有关《牡丹亭》译介的论文;除此之外,汪先生还亲自到汤显祖的家乡江西临川进行实地考察;向徐朔方、江巨荣、赵山林等《牡丹亭》研究的专家请教。[3](P.56)

汤显祖笔下的杜宝虽官僚,但却勤政爱民;刘梦梅傲骨书生;杜丽娘美丽可人,但却忧忧郁郁;陈最良顽固不化且迂腐不通;还有春香不仅机巧且俏且闹。《牡丹亭》中蕴含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语言和品质特征,在翻译中译者是如何传达出其鲜明的形象和语言的?汤显祖成功地刻划了女主人公杜丽娘在追求爱情时所产生的忧郁情结。那么译文能不能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呢?以下选取几处译例尝试分析汪教授的对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情感是如何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

首先,我们不妨先以《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的介绍开始,宋光宗年间,南安府太守杜宝和夫人甄氏有一女杜丽娘。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杜丽娘知书达理,端庄大方。她偏爱自然,但儒门家教却不能给她带来生活的乐趣。在骄阳的春日,她只是终日在绣房内“闲拓着鸳鸯绣谱”。她的苦闷只能隐隐蕴藏在内心深处。正值阳光明媚,春天的柳丝和内心的情思使她心绪不安,所以趁父亲下乡劝农的时,杜丽娘来到了春光明媚的后花园,她感到自己终日身处深闺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以下翻译选自汪榕培教授的译本和Cyril Birch 的译本。

例1:【皂罗袍】[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

(To the tune of Zaoluopao)

Du Liniang:

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Where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n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2]

例1选自《牡丹亭》第10出<惊梦>。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即娇艳的鲜花开遍满园,一副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断井颓垣”描写井干了,墙也塌了的破破败败的景象。前两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姹紫嫣红”即暗喻杜丽娘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却象征她那毫无生机的闺房,二者的鲜明对比表现了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谐调。译文用疑问句 “Where is the 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体现了杜丽娘对良辰美景的呼唤,也强有力的对良辰美景和落寞心情进行了对比。“Glitter”指闪烁和闪耀,这里指花园的鲜花美丽娇艳,而动词“desert”指离弃和抛弃,这里指井已经干涸。汪教授的译文利用景色描写的烘托传达出杜丽娘感伤的心情。“air”和 “there”还有“night”和“delight” 押尾韵,传达了原文的“神”。

再来看看Cyril Birch 的翻译,“姹紫嫣红”直译为“deepest purple, brightest scarlet”,文化意象内涵完成丧失了,未能表达出鲜花绽放的美景。

例2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曳着春线。停半晌、整花钿。[2]

(To the tune of Bubujiao)

Du Liniang:

In the courtyard drifts the willow-threads,

Torn by spring breeze into flimsy shreds.

I pause awhile

To do my hairstyle.[2]

例2选自《牡丹亭》第10出<惊梦>。黄竹三《还魂记评注》“袅晴丝”的注释如下:“写杜丽娘出神地凝望窗前春景,但见晴空下袅袅柔丝飘入庭院。晴丝即春天晴空中飘荡的游丝。袅,形容游丝飘荡不定的样子”。[4]为了押尾韵“threads” 和 “shreds”,汪教授运用了倒装句“In the courtyard drifts the willow-threads”和被动式“Torn by spring breeze into flimsy shreds”。“awhile”和“hairstyle”也押尾韵,动词“drift”一词表达出了丽娘漂浮不定痛苦的内心。这可谓真正的“形”“神”兼备。“花细”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中国古代宫廷中皇太后,皇后,以及嫔妃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钿,看过《宫心计》的读者不会忘记里面嫔妃们独有的的花钿吧。

《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外貌描写和服饰描写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带给读者人物美的无限想象。在翻译这些美学元素时,翻译者是否能够给目的语读者带来同样强烈的共鸣呢? 以下选取了两处译例来欣赏汪教授对外貌美学元素的传达。

例3:【燕过声】[旦]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2]

Du Liniang:

Two dimpled cheeks,

(To the tune of Yanguosheng)

A cherry mouth;

Two thin brow-streaks,

The hair-locks floating north and south.

My eyebrows stretch to the hair

Above my eyes that talk

And shine with ornaments I wear.[2](P.-)

例3是《牡丹亭》第14出<写真>中关于杜丽娘的美貌描写。这几句诗采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示外貌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樱桃小口来形容女子的嘴巴,柳条形容弯弯的柳叶眉,渲云代表头发,秋波代表眼神。“Two dimpled cheeks, A cherry mouth; Two thin brow-streaks”没有使用暗喻的手法,所以在语言的传达上,译文缺失了语言的美感。但是汪教授的 “my eyes that talk” 对“秋波”一词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表现出杜丽娘的美丽动人,就好像她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汪教授巧妙的增加了“floating north and south”,在一定的程度上填充了缺失的语言美,动名词“floating”准确再现了原文的“神”,表现出了长发飘飘的动态美。

例4:【山桃红】[生]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2]

(To the tune of Shantaohong)

Liu Mengmei:

For you, a maiden fair,

With beauty that will soon fade,

I’ve been searching here and there,

But alone in chamber you have stayed.[2](P.-)

例4是《牡丹亭》第10出<惊梦>中刘梦梅对杜丽娘的美貌的赞叹。读到这一出时,突然感到莫名的感伤。我们年轻时虽有如花美眷,但终会老去。“如花美眷”指像花一样美的眷属,形容姻缘十分美好。似水流年是对岁月无情流逝的不可奈何。为了和“there”押韵,“a maiden fair” 把形容词置后起强调作用,而且在英文诗句中更有韵力。“A fair maiden” and “a maiden fair” 都是指 “a nice young lady”。“fade”和“stayed”押尾韵。“fade”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慢慢逝去的青春。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汪榕培的译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传神达意”的标准,汪榕培先生说:“翻译的标准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从根本上说,传神达意这四个字就足以概括,其余的细节都是操作上的具体问题了。”[5]

正如吕同六和许钧在《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讲到:“翻译一部文学作品,需要对作家,对另一种语言有较深入的理解与研究,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是翻译的前提,是翻译的指导并贯穿翻译的全过程。”[6]当然,翻译的过程也是理解研究的过程,对原作的理解是翻译的前提,成功的译作必定要建立在译者对原作的准确的理解上,这才会让译文与原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对原文有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独特的把握技能,使其翻译能够最大程度上呈现原文的意思,使得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原文的意境。

文化意象不仅含有字面的表层含义还有独具匠心的深层含义。把“停半晌、整花钿”译成“I pause awhile to do the flower heads of hair ornaments”,传达出了该“花钿”的表层含义,但却忽略了其深层含义;而译成“I pause awhile,To do my hairstyle”,译出了“花钿”乃“发型或发式”之意,却失落了汉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译者经常陷入顾此失彼的进退两难之中。再举出一个类似的翻译,“四婵娟人月在”译成“four graces——flower and bamboo, man and moon, both man and moon may come to full perfection”,[2]传达出了“四婵娟”的表层含义;而译成“I wish that quadruple bliss be to our claim”[7]传达了深层含义,毫不避免的失去了独有的意象。四婵娟指的是花、竹、人、月。孟郊的《婵娟篇》记载着花婵娟、竹婵娟、妓婵娟和月婵娟,意思是人月都团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文化意象失落原因有多种。其一,译者发挥创造性、押韵的需要;其二,不同文化中意象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象征性;其三、来自不同文化的译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等等。本文运用译介学视角分析《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旨在提高翻译学者对译介学有关意象失落的相关认识,提升译者对文化意象 有效传达的重要性的认识,从此指导了译者在翻译中应该履行自己的翻译原则问题。

[1]谢天振. 译介学(增订本)[M]. 译林出版社,2013.

[2]牡丹亭[M]. 汪榕培,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7.

[3]郭著章. 谈汪译《牡丹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54—56.

[4]黄竹三. 还魂记评述[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33.

[5]汪榕培. 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吕同六, 许钧.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C].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1.

[7]Birch Cyril. The Peony Pavilion[M].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488.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ThePeonyPavilion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Medio-Translatology

DU Li-ju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236041, China)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images was analyzed from the theory of medio-translatology, therefore, it can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of image missing well, and enhance 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ies, an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redibility on readers as well. Take several image translation fromthePeonyPavilionfor example, we observe the impact of the theory of medio-translatolog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and the reason why the images are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heory of medio-translatology;thePeonyPavilion; cultural images; transmission

2014-12-30

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范式”(2014FXSK03)。

杜丽娟(1981— ),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及译评研究。

H315.9

A

2095-7408(2015)04-0094-05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译介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