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2015-04-11 05:11欧晓静苏国红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0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欧晓静,苏国红(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0)



●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论微文化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欧晓静,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世纪90年代微文化这一理念初显萌芽以来,微文化的概念、内涵日渐丰富。尽管学术界对其概念的解释不尽一致,但微文化的快捷性、交互性、海量性、快餐性、扩散性等特征却为大部分学者所认同。在当前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微文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为了构建微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影响,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方向,创新校园精神文化,注重校园微文化平台的建设。

微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 影响; 对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移动手机、电脑为载体,孕育出了一系列以“微”命名的“微产物”,标志着我们已进入了以“微”著称的“微文化”时代。这样的时代氛围和文化环境,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基准表现出独特的形式,正在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微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已在日益凸显。

一、微文化:词的来源、涵义及其特征

(一)微文化的来源

微文化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由一个名叫“微”的乐队提出来的,该乐队在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的一间酒吧驻唱,从而用歌声表达了微文化的理念,而且其主唱歌手麦子在2006年的时候还开创了以“万物本微、人类微文化交流”的博客。由于在近几年随着微文化的不断流行,在2010年的时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给予了其提示性的解释:“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1]当然,对微文化的具体含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微文化是指:一种由微博、微信等微产物派生出来的,在内容上推崇简短、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提倡各类以“微XYZ”的命名方式,注重微观层面协同构成的并蕴含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二)“微文化”的主要特征

1、快捷性、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的传播形式不同,微文化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以一种快捷、交互、开放、平等的方式出现。微文化的出现肯定了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它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体能动性,其信息传播只需要主体的几个微动作(鼠标点击或触碰手机屏幕就能完成诸如点赞、转发、评价等功能),从而使它的信息传播只需花费一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体现了其传播的快捷性。不仅如此,微文化交流还能实现信息的交互性沟通,即: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一话题信息的发言者或参与者。因此,快速的交互式信息传播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

2、海量性、快餐性

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生活压力日趋扩大,人们用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之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更加彰显“眼球”与“注意力”的弥足珍贵。微文化的快餐性特征恰是捕捉了人们“眼球”的这一稀缺性资源,通过言简意赅、只言片语、碎片化式表达主题,以争取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以微博为例,只要通过140个字数的限制,便可通过只言片语抒发自己的心情与感慨,并可以与“微友”及时在线分享交流。然而,快餐性的特征,并不能对真正有内涵的文化起到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多数也只是大家的一些碎片化信息,上升到某种高层次来说,也就是心灵鸡汤之类,并不能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与文化内涵。

3、扩散性

微文化中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仅表现在速度的快捷性上,还表现在信息传播的广度上。海量信息并非“微”不足道,它通过“单一性”传播向“聚焦性”传播的转变,使某一条微信息通过聚焦、扩散、再聚焦、再扩散的方式传播开来,把个体的微小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庞大,把个体的意识形态演变为群体的意识形态。其表现在,在微文化信息交流中,“微民”个人发布的信息,自己的朋友圈和粉丝群都能看到,“微”不足道的信息很快会通过单一性向聚焦性传播的转变,使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大。如果是带有不负责任、虚假式的、夸张式的个性微信息或言词,其聚焦的效果更明显甚至会达到膨胀的效果,会造成推波助澜式的大众围哄与吐槽。近年来,很多网络事件都是由于微平台信息的单一性转向聚焦性传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并最终引起大众围观,甚至能达到诱导事件的客观处理结果。

二、微文化是当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因素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和睦、融洽为主要价值取向,使校园文化体系中各构成要素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载体,精神层面的内在文化、物质层面的外显文化、制度方面的文化、行为实践文化等各类校园文化协同发展,使其蕴含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风采和彰显现代文明特征并存的群体文化。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和谐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微文化密切相关,它受到微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既是微文化的使用者又是其直接参与互动者。微文化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文化生活,它正以其自身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浸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微文化的影响。因此,微文化,是当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对其起着两面性的作用。

(一)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弥补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缺陷

由于微文化的出现,人们的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为那些内向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2]因为微文化凭借其高科技手段为一些内向的学生构造了一个虚拟的“微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些有关琐碎事物的、文化娱乐的、业余爱好方面的快捷即时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和谐,提高了他们的话语自信心,促进了大学生们的交流与交往。这一点刚好弥补了我国现阶段大学大班教育的缺陷,满足了学生情感性交流的需求。正如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说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建构共同体,……一个好的学校应该变小,以使每个人都能够互相认识”。[3]微文化使我国大学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在情感交流的距离上逐渐缩小,弥补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缺陷。

2、丰富着和谐校园文化的生活

微文化的日趋繁荣有助于校园文化丰富、发展和优化。首先,微文化的海量信息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及微文化的碎片化信息可以提供给学生少量的时间以吸引他们的有限注意力,从而为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其次,以微博、微信为载体而建设的微博、微信班级群,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与沟通,丰富了校园的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微文化的桥梁作用,将教师和学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从而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献出各自的“微”力量,增添了校园文化的生动性与创新性。最后,由于微文化本身的特性,即:沟通与互动的便利,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加强了双方文化思想及情感的交流。微文化释放了学生的话语权,促进了师生线上线下的即时沟通与交流,使校园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由于微文化其自身的特点在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海量化、碎片式信息肢解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餐式阅读降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海量的信息轻而易举地肢解了大学生的有限注意力和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学生的下课时间或闲暇时间都会被碎片化的微文化产品所占据,阅读微文化产品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依赖,也习惯于微文化产品的简洁、扼要,从而导致在面对厚厚的一本经典著作已无耐心研读,甚至连要求精读的课本也难以专心去读。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一本书或经典著作已经是这个浮躁社会中的一件奢侈的事了。另外,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降低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微文化产品的“快餐式”特征,它只适合囫囵吞枣,营养价值低,决定了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它所带来的心灵鸡汤式治愈疗法不可能演变为逻辑性较强或价值性较大的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思想文化。时间的碎片化、内容的琐碎化导致人们只是发表即时感慨,它难以承载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如果大学生沉迷于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中,将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着难题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随之变动,社会结构随之变更,人们的利益关系也随之调整,社会处于旧的体制深刻变革中而新的体制尚未发展完善起来的巨大调整期,导致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多元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微文化将社会的这些多元意识形态反映到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甚至退化,出现了多元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和谐甚至对立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功利主义在微文化领域中盛行。比如,在微博中盛行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等,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成为大学校园中渲染的价值取向。其次,技术异化的加剧,淡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人际交往观和社会伦理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在利用新技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低头族”、“微博控”就是其典型代表。人们过于依赖自己所创造的技术,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经典作品的研读,忽视了现实社会中人际的交往,忽视了与家人聊天所享受的的天伦之乐。正如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的担心,“微文化”这一“人与技术的共谋”会导致社会“群体孤独症”。一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对着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上领导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4]最后,在功利主义趋势下,微文化领域出现了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人们用来挣钱的工具,把马克思主义工具化、市场化,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观。

三、微文化是当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结晶,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与本质所在;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精髓;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灯塔;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引擎与动力。微文化是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坚力量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浸透到全校所有课程教学中,不单一局限在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中,要发挥各科目教师的课程主导作用。在微文化视阈下,对高校老师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他们既需要适应当前各种微文化视阈下所带来的各种“微”特征,又需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对微文化进行批判性解读的思维习惯和反思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微文化环境下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构建具有微文化所特有的话语体系,循序渐进的、隐性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驻进校园文化建设中、驻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且,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示范作用,充当榜样典型。

2、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是非对错辨析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由于微文化其自身的特征尤其是负面信息或者错误的价值观的快速传播,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但大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微文化视阈中,应注重其主体地位,使知识与智慧,意志与信仰在和谐校园文化建构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要重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以撇清微文化中多元文化思潮中的错误价值观,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践者,而不是停于表面工作。

(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

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包括物质层面的外显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在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及行为实践层面的文化等,其中精神层面的内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生产是以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活动,而精神文化微观到校园层面即为校园精神文化,其创造性活动也必然会成为创新校园精神文化的先驱和动力,最终会推动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精神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客观的精神文化实践过程中所从事文化生产的能力。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5]即精神生产力也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决定因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的精神生产力,也必然会推动着高校不断向前变化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和利用微文化的积极作用,整合并创新微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并使其向积极因素的方向转化,重视大学生正确社会意识方面的培养并创造正确的实践观念和践行正确的实践活动,重视创新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大力发展精神生产力。

(三)加强校园微文化平台建设

微文化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并逐步成为影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全新载体和关键组成部分。因此,校园微平台的建立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微文化交流平台,应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自律就需要高校大力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网上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榜样人物、校园公众人物等道德楷模所践行的活动,这些措施具有示范作用,并能使正能量在校园中传播。另外,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利用微博、微信等网上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微文化平台。他律即要求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微文化信息的传播,学校需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从而共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总之,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社会的到来,微文化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分析微文化的自身特点及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发扬其有利因素,规避其不利因素,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秀人才。

[1]佚名. “微文化”提示性释义[EB/OL]. 中国语言文学网.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31/2011_3_7/1_31_4809_0_1299465782546.html.

[2]李峰. 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 新闻世界,2012,(2):75—76.

[3]Thomas J. Sergiovanni. Small schools,Great Expectations[J].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5.

[4]高续增. “微文化”冲击波[J]. 银行家,2014,(7):138—139.

[5]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ry to talk about the culture and the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U Xiao-jing, SU Guo-h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 China)

Micro culture idea since since the 1990 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rich.Although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but the culture of immediacy, interactivity, mass, fast food and diffusivity is agreed by most scholars.Dur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th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To play an active role of micro cultur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be the guiding though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novation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emphasis on campus culture platform construction.

Micro culture; Harmony; Campus culture; Influence

2014-12-15

欧晓静(1987— ),女,安徽芜湖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408(2015)04-0108-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