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回应

2015-04-14 12:39刘志飞祝黄河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众媒介

刘志飞 祝黄河

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回应

刘志飞 祝黄河

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主权意识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面对挑战,必须采取更新意识形态防御理念,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亲和力,树立网络主权意识等理性防御策略,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

媒介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防御;网络主权意识

刘志飞,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祝黄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 3300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媒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传播手段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上冲击着民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因此,深入考察伴随着媒介全球化而来的意识形态风险,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及其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载体的现代传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使各个民族或国家共同体终结了不相往来、彼此隔绝的发展状态,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密切,共同利益也逐渐增多。然而,这种媒介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力量不平衡和机会不均等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依托经济、政治和文化优势,处于主导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因相对落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处于被支配地位,承受诸多不利后果。伴随着力量不平衡的媒介全球化浪潮,各种新媒介正超越传统媒介从边缘走向主流,日益成为多种理论观点的交汇点和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新平台。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借助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媒介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销其意识形态,以一股强大的“软实力”对欠发达国家的“弱势意识形态”展开新一轮的渗透、侵蚀和颠覆攻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国际关系,在争取我国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推动各国共赢发展。然而,在西方反华势力看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同于“自我”的“他者”,他们对这种“他者”总是抱着一种敌对和颠覆的态度,“零和思维”阴魂不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网络媒介维持信息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不遗余力地渗透甚至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呈现出明显的“力量不平衡”态势。

媒介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外部态势,而改革开放引发的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依托新媒介获取的强势传播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内部考验。新媒介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手段,以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使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态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对意识形态与技术之间的关联,马克思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P144)“技术会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2](P140)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技术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并深远地影响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各种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政治信息、文化产品以及歪曲捏造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肆意蔓延,导致部分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并通过新媒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峻挑战,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一,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一些“摩擦”和“矛盾”,比如贫富悬殊、官员腐败、道德沦丧必然会引起底层社会意识、社会心态以及政治理念等的变化,通过新媒介的传播被不断放大,并有可能引发少数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质疑;二,在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滋生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意识通过新媒介蔓延,会不可避免地增大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的难度;三,一些封建落后意识,其遗毒在当代中国社会并未完全消失,反而成为各种“邪教”组织滋生和发展的土壤,这些邪教组织正通过新媒介不遗余力地抢夺信仰地盘,从而冲击甚至颠覆少数民众的信仰体系。对新媒体可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的负面效应,曾长秋有如下总结:“一是新媒体双向互动性使信息内容的片面性增强,易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二是新媒体传播格局使大众参与性增强,易导致意识形态把关弱化;三是新媒体传播过程的‘裂变式’特征,易导致网络谣言生成和蔓延,从而严重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冷战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主题,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表面上稍显“缓和”,但实质上则是暗流涌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改变其意识形态战略,反而利用媒介全球化的契机以更隐蔽的手段和策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颠覆。

(一)媒介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受到冲击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要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国家利益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贸易、金融以及信息网络迅速与国际接轨,与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融合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正是这种一体化状态,使形形色色的信息、知识和文化产品依托新的媒介在互联网络便捷流动和即时传播,民众不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者或消费者,而是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并会无意识地会成为多元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发布者。在这种多元政治思想、信仰体系自由流动和传播的情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再也难以像过去那样牢牢占据民众的精神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民众政治信仰的建构难度也不断增大。

当前,依托媒介全球化态势,主要有三种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鼓吹的以“三权分立”、“民主宪政”“自由平等”等为主的政治思想。他们在大肆颂扬西方政治价值理念的同时,极力贬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种学说”,而且还是对“人性的误解”、“对历史的误判”,“如果垄断社会意识,就会陷入‘思想专政’的层层迷雾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捏造这种混淆视听的意识形态话语,并通过媒介全球化大肆传播,干扰当下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还诱使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滋生逆反心理;二,由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并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持续发酵的各种“意识形态淡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政治思潮,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信仰,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三,形形色色的邪教组织以及打着宗教幌子的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对一些缺乏分辨能力的民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施加精神钳制,以极端的宗教教义控制并颠覆其原有的政治信仰和国家认同。正是媒介的全球化弱化和消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抵御外来社会思潮的强度、广度和深度。

(二)媒介全球化使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受到侵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和基础。如果社会主义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甚至沦为其附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然受到严重侵蚀。在媒介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络上文化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宽,“缺乏边界”的文化信息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内核的同时,也倾销大量渗透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西方意识形态文化产品,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进而影响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这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蚀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外来的文化产品影响了当下民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的外来文化产品特别是承载着西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打着各式各样的幌子,不仅抢占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获得经济利益,还不断消解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抢占青年一代的心灵空间,冲淡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和认同。

2.网络腐朽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冲击。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各种新媒介以其低成本、开放性、便捷性在中国社会获得极大的生长空间,以新媒介为载体滋长而来的、与社会主义原则相悖离的腐朽、恶俗文化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不断将恶俗的生活方式和极端的价值观念渗入民众的精神空间,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念体系的混乱。

3.借助于各种流行元素而兴起的消费主义文化正以一种新的方式侵蚀着社会主义文化,这种侵蚀主要通过影响民众的价值取向、品位建构、观念心理、生活方式隐蔽而巧妙地诱导着民众日益向西方意识形态体系靠拢,消解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和对民众思想观念的调控功能。各种广告、宣传等成为消费主义文化渲染、传播的工具,各种商品推销或营销中夹杂着一种支持某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识形态,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诱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他们就用这种宣传使人们慢慢中毒,以至于连叫花子都残酷地受影响,让他们做他们达不到的资本主义天上的梦。”[4](P40)

(三)媒介全球化使国家主权意识受到消解

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管理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既有权利。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安全尊严的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均需要国家主权给予有力的保障。然而,媒介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虚拟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消解了传统的国家主权意识。

当前,这种侵蚀和消解主要源自三股思潮。

1.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既是一种经济理论、体系,又是一种政治立场”[5],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强调市场控制并主宰经济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控制的“全球一体化”。在经济上,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在国内进行着力干预的同时,却向欠发达国家推行“全新”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要求取消国企,开放市场,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要求“能够以个人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在政治上,通过“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来实现其意识形态战略,即以私有化、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来打破传统的国家主权意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藩篱和限制,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和主权原则,从而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统一的全球制度安排,最终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资本主义阵营并沦为其附庸,“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P276)。在媒介全球化进程中,欠发达国家被这种新自由主义蒙蔽,盲目相信、紧密追随导致经济崩溃,政治紊乱、社会动荡的例子时有发生。

2.“人权永远优先于主权”论。国家主权是一个不断拓展的概念,其外延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而同步延伸。当前,伴随着媒介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对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控制展开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家先验地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具有普世价值,应该推广到全世界,任何“主权”都应该服从这种“人权”,“人权是超越国界的”,“无论哪里的人权,都应该受同等的捍卫”。在媒介全球化语境中,这种“人权优先主权”的意识形态以超强的迷惑性俘虏并误导一部分网民。少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心怀不满的“异议人士”,经常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做出僭越国家主权和法律的事情,并通过国际化媒介大肆传播,在获得西方媒介声援的同时还迷惑其他民众。同时,这种理论也为西方反华势力和各种排华媒介随意干涉我国主权和内政提供了理论借口。

3.“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论。这种理论从抽象的“人类利益”出发,表面上看似乎主张共同繁荣、利益共享,实际上则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夸大为全人类利益,简单地把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个性特征”夸大为全世界的“共性特征”,进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控制和支配“全球秩序”提供托辞。这种理论宣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标准,仍是为了大力维护西方国际垄断资本对全球秩序的统治地位,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侵蚀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意识的新伎俩,同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略的烟雾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一席话便是极好的例证:“某些人把这种不断增加的国际相互依赖视为对我们国家和我们作为美国人的价值观的威胁。但事实几乎恰恰相反。在世界上影响不断加强的正是美国的价值观——自由、自决和市场经济。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中获益最多的正是美国公司。当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需求最多的正是美国工人制造的美国产品。”[7](P11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面对媒介全球化时代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价值文化产品的大肆蔓延,我们既不能自我封闭、拒之门外,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正确的做法是采取一种理性的积极防御策略,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御新理念

媒介全球化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各种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渗透与反渗透、侵蚀和反侵蚀的新常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种较量还有合作与共赢的另一面。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在依法保障民众基本的通信自由和交流自由的前提下,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取其长、补己短,在冲突中比较、学习和借鉴,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必须符合现实世界,必须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8](P108)。我们既要看到意识形态较量和竞争的严峻性,也要看到网络媒介联系的普遍性和价值观念的共赢性,如果简单地、极端地搞对抗和封闭,势必导致理论的僵化和民众的逆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不利局面。因此,维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舍弃一味对抗的封闭思维,树立一种既较量又共生的意识形态防御新理念。

(二)借助于新媒体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必然会滋生多元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民间的、非主流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传统的、现代的等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并存,这既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思想理论纷繁复杂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面对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在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阵地,力争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中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P108)。另一方面,对于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应当宽容对待,理性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未必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非主导意识形态的也未必是反主导意识形态的,因此,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主义”的关系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并借助于新媒介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有力整合,以民众易于接受的新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而使各种低俗、媚俗、庸俗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失去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三)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亲近、信任和认同

媒介全球化使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的交往、交融、碰撞、比较和创新在互联网上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力强调其文化价值观的一元性、普适性,企图推动文化同质化,他们以各种流行文化占据网络阵地、钳制网民精神空间。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民众特别是网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当作一种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引作用,在尊重民众价值取向多元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新媒介与其沟通、交流并力争取得共识,引导民众理性划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封建遗毒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网络低俗文化的界限,以正确的社会舆论、高尚的文化精神、优秀的文艺作品吸引和整合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推向前进,使之彰显越来越大强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牢牢树立“网络主权”意识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延伸,是国家活动在网络空间的同步拓展。当前,网络空间的“观念冲突”、“价值碰撞”和“软权力的较量”构成了国际主权斗争的新阵地。当今世界,美国倚仗强大的网络设施、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优势,基于意识形态战略和软权力战略考量,牢牢地控制着“网络主导权”,大肆推销其意识形态,对信息欠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媒介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建构“网络主权”意识,重视网络媒介化空间的主权意识,在国际网络空间贯彻国家意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幸福安康。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曾长秋,聂智.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及其路径[N].人民日报,2012-07-05.

[4](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王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美)大卫·科兹.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刘扬,白丹,译.当代思潮,2001,(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 [M].金灿荣,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8](美)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M].胡延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赵 伟】

D616

A

1004-518X(2015)03-0207-06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2ks15)、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研究”(14ks06)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众媒介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全球化陷阱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