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红
【摘 要】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加。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既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内部审计增强其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对策。我们认为,在民营企业风险管控中,强化内部审计对企业做大做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对策
众所周知、举目共暏:我国民营企业在中国近20多年经济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创造税收、提供财富,还是增加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经营发展状况好坏,经济效益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探讨、分析、解决民营企业效益和发展中的层层障碍---风险(如市场风险、资金风险、舞弊风险等)势在必行。本文打算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水平不足这个角度着手,对内部审计影响风险控制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一研究对民营企业如何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来降低经营风险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以个体户、私人工厂的形式起家的,企业核心岗位(管理、财务)成员80%以上是裙带关系,老板与雇员间的信任建立在亲情基础上。老板事事亲力亲为,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界限模糊不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围绕着“赚钱”这个目的来进行。此时,民营企业无需内部审计。
后来,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内部组织机构日趋庞大,管理链条日趋加长,家族式管理开始显得力不从心,相应的矛盾频繁出现,利益诱惑引发欺诈行为的发生,信息不对称造成管理压力的增大,分级管理和受托责任引起民营企业主迫切需求了解管理者的职责履行情况。民营企业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控制和监督,内部审计随机而生。
但是,民营企业始终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网企业,企业的命运与企业主以至整个大家族的利益紧紧地绑在同一条绳上,企业主个人的意愿通常左右着企业的决策,企业主的经营理念、经营思维、个人偏好、工作风格、文化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关系到审计结论的表达。产权结构单一封闭、产权高度集中的企业结构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此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制衡主要凭借的是血缘和亲情,企业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生产经营管理透明度不高,信息数据可靠性差,仅凭借个人经验判断或凭某些相对优势就仓促扩大生产规模,其结果是陷入困境,甚至衰退。
上述由民营企业自身的性质引起的内部审计水平不足,导致了民营企业特有的风险类别,诸如:因决策的随意性、局限性和盲目性造成的决策风险;因“任人唯亲”用人方式造成的人力资源风险;因市场的复杂性、合同管理能力低造成的采购风险;因生产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生产风险;因技术保护意识和知识缺乏导致的技术风险;因过度追求利润忽视信用调查造成的诚信风险;因筹资方案缺失造成的资金风险等等。这些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民营企业的命运,威胁着民营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二、民营企业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风险、税务风险、合同风险等各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越来越大,如何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从当前实际运营情况看,许多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很多缺位的地方。其中由于内部审计不足而导致的缺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环境缺失
民营企业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导致“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多数企业的董事长基本上是股权拥有最大者,且董事长常常又兼任总经理,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事项的安排都由董事长自行决定,形成形成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局面。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失去存在的基本环境,如同空中楼阁。
2.风险管理缺乏
随着市场竟争的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的频繁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但民营企业家普遍来说,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知识缺乏、风险应对能力薄弱。当风险来临时,措手不及,能做的只是凭经验收拾残局。整个识别应对过程,既没有科学依据,又无有效技术支撑,只能被动地接受风险。
3.内部监督缺位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证。而内部审计又是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监督的再监督。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越来越大。但目前,除了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已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并发挥作用外,很多民营企业至今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虽设置但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独立性、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职能只停留在查错防弊和审核会计账目上 ,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等方面, 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重控制、轻监督”或“重监督、轻服务”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影响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因素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如何建立?如何操作?至今,國家还没有规范性文件规定,即没有统一的理论性准则作指导。因此民营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独立设置的,也有与财务合并的;有受董事长直接领导的,也有受总经理管辖的。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多种多样,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根本,没有独立性的审计,审计结果会随个人的意愿、会因利益的引诱而无法反映客观事实,会出现“下不了手”、“不了了之”、“睁只眼闭只眼”的怪现象,导致徇私舞弊、信息失真等风险。
2.审计权限设置
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没有赋予内审人员相应的权力,或因害怕得罪上级主管而对真实情况进行隐瞒,或因怕打击公司所谓的“元老”而将审计人员提出的具体建议进行选择性的保留,或因上级领导的暗示审计活动未能继续实施等现象在民营企业经常出现。审计活动的执行遭遇了瓶颈,内审人员的工作得不到完全的认可,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权威性”是内审工作有效进行的保证,没有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则形同虚设,审计业务的开展、审计意见的反映会屈从于管理当局的压力,阻碍内审工作在风险控制中作用的发挥。
3.內部审计制度建设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内部审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无章可循,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内审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没有内审制度作指引、作依据,易导致审计质量风险。
4.审计方法
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仍然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目的还停留在纠错防弊上,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全视角的宏观思维。
“审计方法”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没有科学的审计方法,审计效果将是事倍功半,不仅容易挫伤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自信心,更严重的是因审计职能不能充分体现而降低内部审计整个行业在企业心目中的地位。
影响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上述列举的仅仅是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内部审计结论意见表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关系着内部评价和建议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从而造成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无法有效发挥监督、评价、检查、报告、改进职能。
四、改善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对策
1.建立符合民营企业需要的特色审计机构
根据各个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特色,在保持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即,对小型民营企业,因业务数量较小,品种种类相对较单一,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任命具备素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兼职,定期或不定期向老板汇报相关情况;对于上规模的发展成型的大中型民营集团企业,建立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集团经济活动和总经理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2.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借鉴国企经验,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部审计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1)规范内部审计职能,使其合理化。转换内部审计理念,从监督导向型转向监督服务型,即:内部审计既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或治理结构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地审查证据,更要提供建议以及为相关的客户服务。改变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向经营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延伸。
(2)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月度审计工作例会制度》及向董事长定期报告机制等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 程序、提升审计质量。
(3)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培训和交流来改善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在评估风险的三性特征(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结果、融合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上履行好再监督的职责,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
3.优化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
(1)更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内部控制风险特性,努力更新审计的方法和思路,一方面结合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如数理经济学模型等进行内部审计;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如通过网络、云技术来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节约内部审计的资源。
(2)调整重点审计对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针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级别,以“事前控制为主、事后监督为辅” 为宗旨,来确定审计重点。构建以风险导向为主体的内部审计体系,努力开展风险管理审计,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合理的保证。
五、结束语
如今,随着民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民营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我们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应坚持不懈地强化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要自觉地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有效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为民营企业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竟争环境、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3卷第2期:第2-3页.
[2]艾晓初,王晓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问题研究.企业导报,2013年第18期:第2页.
[3]梁鹏飞.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西部资源,2011年第046期:第1-3页.
[4]杜鹏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1月:第1-3页.
[5]赵娜.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财经视点,2010年第10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