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建奇功的红军“少共国际师”

2015-04-15 05:47颜梅生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5年4期
关键词:萧华湘江战士

颜梅生

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政委萧华才17岁,因而被称为“少儿师”;它屡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由于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532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的骨干,并有23人成为开国将军。

这支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罕见的部队叫“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

临危组建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直接领导。当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相继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组成了少共国际师。其他国家的少共国际师只是参加后勤、游击等活动,而中国的少共国际师则是成建制地编入红军的作战序列。

1933年夏,蒋介石纠集数十万人马,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在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作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的萧华和与会代表经过讨论,向中央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一天,周恩来把萧华叫去,告诉他:“你们青年部关于建立少共国际师的提议,已经得到党中央批准。经过军委研究,决定由你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

萧华当时年仅17岁。1930年3月,时任中央委员的毛泽东就曾对罗荣恒说过只有14岁的萧华:“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随后,在罗荣恒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萧华曾担任过红四军青年委员、特务营三连政委、三十团政委。他在战斗中冷静果断、指挥有力,特别会做战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央任命他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可谓用人得当。

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指出“须要完成创建一百万红军的任务……因此创建少共国际师是最迫切的任务”,并下令向江西、福建征调8000名兵员。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有一万多名青少年踊跃报名,而其中有80%的人来自反“围剿”的主战场。

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今江西省宁都县)跑马坊正式成立,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光荣的战斗的军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

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誓师大会结束后,少共国际师随即就部队纪律、革命理想、军事常识、射击、刺杀、投弹等科目进行了全面培训。起初,少共国际师的主要装备是土枪和梭镖。后来,红三军团支援了一批缴获的枪支弹药,才使少共国际师有了可以作战的正规武器。

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结束后,少共国际师已有了相当的战斗力,威武雄壮地开赴第五次反“围剿”前线。

百炼成钢

在闽北拿口,少共国际师与国民党军周志群部之间发生了激战。当时,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东线抗击敌人。为实现“开门红”,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一个营的兵力进行迂回,布成口袋,将敌人的一个连团团围住。由于每人只发了10颗用旧弹壳翻造的子弹,一阵猛攻过后,子弹便全部打光,战士们只能冲入敌阵,与敌人拼刺刀。

鉴于年少体弱,加之尚无实战经验,战士们一般都是根据战前要求,两个人对付一个敌人,即一个牵制,一个刺杀,让敌人顾此失彼。不到两个钟头,一个连的敌人被全部歼灭。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再次溃敌200多人,还在莲花山歼敌一个排,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

首次作战,少共国际师打得有声有色,机智、顽强、勇敢、悲壮。

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身材高大的敌人,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边,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绊下悬崖。

17岁的战士李庆生,在被敌人死死卡住喉部后,毫不犹豫地引爆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胸部后,死死抱住敌人不放,为战友创造战机……

首战告捷后,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立刻给少共国际师发来贺电,称赞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

1933年12月,敌人以三个师的兵力,在黎川东南的团村向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发动进攻。刚刚接任师长三个月的吴高群和政委萧华率部与三师一部从敌人的侧翼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经过反复冲杀,打垮了敌人的三个主力师,缴获了不少战利品。战斗快结束时,敌人突然派飞机向红军阵地疯狂轰炸、扫射,顷刻之间,红军伤亡100多人。

当时,师长吴高群正在指挥所旁的一棵大树下观察敌情,一颗重型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头部和腰部受了重伤,鲜血汩汩涌出。吴高群忍着剧痛,对萧华说:“不要紧,我能坚持!”萧华强行把他按在担架上,紧急送往福建建宁医院进行抢救。吴高群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时年23岁。

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改称红15师,隶属红一军团,由28岁的独臂将军彭绍辉担任师长。

由于李德为首的中央军委执行“左”倾军事路线,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以至于红军虽然一再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但始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担负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敌人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与少共国际师展开了空前激战。残酷的石城保卫战,使拥有1万余兵力的少共国际师锐减到约5000人。

血染湘江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被补充了2000多名战士的少共国际师与红一师、红二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1934年11月底,少共国际师迎来一场更为惨烈的战役。

红军到达湘江时,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而渡口只有两座浮桥。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一右一左,顶住四个师的湘军和五个师的桂军。而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奉命以一个团的兵力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五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的敌人;另外两个团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抗击敌人四个团的追击,以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掩护主力渡过湘江。

由于红军的火力弱、弹药缺、兵力少,且历来长于野战,阵地防御作战的态势对红军极为不利。但为了掩护主力过湘江,少共国际师展开了整整五天的阵地防御战,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接近昏黑的时候,少共国际师已经面临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为了摆脱危局,全师收缩兵力,跑步渡河。红一军团领导见形势危急,为防万一,立即派兵重渡湘江,接应少共国际师过江。师长彭绍辉和政委萧华率领大家渡江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于是,二人又率部分战士杀了回去。

此时,那个团的800多人正在临近凤凰嘴渡口的一块小高地上激战。本来他们已经赶到了渡口,可是,眼见湘军赶到,已来不及构筑阵地,便在副团长许开基的指挥下展开了阻击战。虽然连续打退湘军两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但部队的伤亡也很大。许开基和相当一部分的营、连级干部都牺牲了,只余下 500多负伤的战士。

好在彭绍辉和萧华及时带领援军赶到,这个团剩下的战士终于化险为夷。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拼死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但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战役结束后,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渐缓,上游漂下的尸体都汇集到这里,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当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

由于远离根据地,加之红军无法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少共国际师无法得到地方青年团组织的支援和补充。遵义会议后,军委决定将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分别编入红一师和红二师。至此,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摘自《党史纵览》)

猜你喜欢
萧华湘江战士
萧华和罗荣桓的良师益友情
萧华与刘白羽的一段往事
湘江魂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萧华满含热泪创作《长征组歌》
国际主义战士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