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中国民俗翻译策略的探究

2015-04-15 21:39胡晓红史耕山肖文娟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目的论民俗文化民俗

胡晓红 史耕山 肖文娟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401)

目的论视域下中国民俗翻译策略的探究

胡晓红史耕山肖文娟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401)

世界文化的大冲击使中国民俗文化日益边缘化,导致了中国民俗文翻译的失语现象。本文从译语读者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了民俗翻译的策略技巧,并提升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学说高度,以填补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空白,提高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可接受性效度,进而促进中西文化的大融合。

中国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翻译;目的论;释义增补法翻译策略;文化替换法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英语在我国普及的程度日益加深,对英语国家的节日、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文化风俗的崇拜成为一种时尚,而对具有中国乡土气息的本土化民俗节日日益淡忘。吴利琴在《光明日报》中指出:“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七夕节’的爱情故事”。①西方文化的大力冲击造成了当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严重缺失,偏离了英语学习“增强国家软实力,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改革方向。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②可见,民俗文化是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文化的精华,不仅能提供中国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还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在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当今英语语言全球化的大潮中,对“洋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严重缺失,其中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失语现象成为了民俗文化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本文拟从为大家忽视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本土化特质入手,从翻译批评翻译的新视角来探究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技能,并上升到理论学说的高度,同时付诸于民俗文化翻译的实践,解决民俗文化翻译的空白问题,进而让国外认识熟悉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更广泛地接受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达到中西文化大融合。

二、目的论下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

1、民俗文化翻译

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来中国的国外游客迅速增多,民俗文化翻译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其翻译研究日益受到译界的关注。而迄今为止,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仍然很薄弱,往往停留在微观层面的研讨,主要分析民俗文化翻译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存在现象,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具体方法。而过度重视民俗文化翻译的方法策略,往往会使学生思维方式变得机械呆板,产生其民俗文化的失语现象,最终导致民俗文化翻译的空白。例如:对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音译这两个人名,国外游客则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民俗意境。

笔者拟从宏观层面对民俗文化翻译进行探究,把对其具体技能技巧的探析提升到目的论翻译学说理论的高度,增强民俗文化的翻译批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认知观,并从跨学科的多层面视角,探析民俗文化翻译的社会文化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2、目的论中民俗文化翻译

1971年德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赖斯首次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③。功能目的论把翻译看作了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为此,目的论明确了三大翻译原则:交际目的原则、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文的原则。翻译目的论不但要考虑到翻译与原文的关联程度,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读者的因素。可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讲求交际的翻译理论,正好迎合了民俗文化翻译的实用性需求。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国外人士提供文化语言服务,因此,民俗文化的译文应在忠实原文化的基础上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可读性,为他们所接受,最终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

中国民俗文化翻译应以功能目的论为其总的翻译指导原则,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比如,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翻译可着眼于其本土化的民俗特色,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凄美爱情的代言人,基于德国功能理论派的“目的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可采用转译的翻译策略,翻译为西方人熟悉的RomeoandJuliet,国外友人则会入乡随俗,从自己的文化角度来认知中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凄美意境。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传播华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大融合。可见,在民俗文化翻译中,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而不同的民族存在风格各异的语言文化传统,因此,在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调整,使中国的“俗”为被更多的国外人士所熟悉和接受,以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目的论中民俗文化翻译策略

(1)释义增补法

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内容在原语国家可能尽人皆知,但外国人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就可以添加解释性翻译,将这部分知识补充出来,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解,做到内外有别。比如,作为津门三绝的“狗不理包子”,按字面意思翻译为“Dog-IgnoreFood”,国外友人不仅体会不到其中的津门风味,反会对这种狗都不闻得民俗风味嗤之以鼻。殊不知“狗不理包子”中蕴含着一段特有的民俗风情。120年前,武清县杨村镇一个名叫高贵友的小伙子在市内一家小吃铺当学徒,他的小名叫“狗不理”,后来自己开了家包子铺,字号“德聚号”,而顾客都认识他,以其小名来称呼他,这家包子铺的名字也逐渐变成了狗不理包子铺。后来,慈禧太后经过这里,对“狗不理包子”赞不绝口,“狗不理包子”从此轰动京津,这家包子铺更加生意兴隆,名扬四方④。

由于中西民俗风情不同,很多中国特有的民俗名称词汇对西方人来说都很难理解,而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任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在翻译中都应当灵活化解。可见,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取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味儿浓厚的民俗文化词汇应该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额释义增补法翻译策略,“狗不理包子”应翻译为:GoubuliBaozi,oneof thesecond-to-nonelocalfoodsofTianjin,orakindofsteamed bun-shapedfoodwiththefillingofchoicepork,freshshrimp meat,etc.andwiththewrapperoffinewheatflour.可见,对于中国味浓厚的民俗词语采用释义增补的策略,有助于英美读者逾越语言文化障碍,更加有效地接受中国的俗,让中国的俗走进西方的文化。

(2)文化替换法

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激发国外人士的兴趣,让中国民俗为西方人接受,让华夏文化走进西方世界。因此在民俗英语翻译中,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以唤起他们的美感共鸣。而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比如:中国婚俗中的月下老人,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音译,西方读者则会困惑不解,;若按照其语义内涵翻译为go-between,西方读者虽然能领悟其中的内涵,却无法体会到“月下老人”中蕴含浓郁的中国民俗风情。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中国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中国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⑤

从“目的论”原则出发,民俗文化翻译应当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即一种换位思考),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文化替换法是指借典译典,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对于“月下老人”的英译可采取文化替换法的翻译策略,翻译为西方民俗文化中的ChineseCupid,Cupid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一直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相传他是一个顽皮的、身上长着翅膀的小神,他的箭一旦插入青年男女的心上,便会使他们深深相爱。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与战神阿瑞斯的小儿子。⑥文化替换法策略不仅有助于国外人士理解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译文,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和丰富的联想,激发其对于中国民俗的兴趣,使译文收到良好的效果,以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三结语

本文从译语读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民俗文化翻译的文本,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相应策略技巧,并提升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学说高度,实现跨文化交际下语用意义的等效,可培养译者正确地

民俗翻译认知观,减少民俗文化翻译实践的盲目性,有效解决民俗文化翻译的失语现象,提高民俗翻译的可接受性效度,进而使中国的“俗”为被更多的国外人士所熟悉和接受,以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中西文化大融合。

注释:

①王素珍.大众化与文化失衡——英语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6.

②应邵撰.风俗通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③夏康明.旅游文化汉英翻译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④王建民.英语话说天津城[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⑤王蕾.霓裳神话[J].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⑥吕和发.文化视域下的旅游翻译[M].外文出版社,2011.

H315.9

B

1008-7508(2015)11-0003-03

本文为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河北省民俗翻译研究》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5YY033);课题组成员:史耕山、黄永新、张尚莲、胡晓红、孙乃荣、姚爽。

2015-03-27

胡晓红(1974-),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和大学英语教学法。史耕山(1972-),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师法。肖文娟(1974-),女,陕西西安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目的论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