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自我培养意识探究

2015-04-17 17:56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识能力教师

杨 星

(政和县铁山中学,福建 南平 353600)

初中生自我培养意识探究

杨 星

(政和县铁山中学,福建 南平 353600)

学生的学习主旨是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其核心是自我培养意识。从自我培养意识问题的提出,自我培养意识的启迪、激励,自我培养意识的启迪激励的教学效用等方面,对初中生自我培养意识问题进行探究。

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自我培养意识;教学效用

针对初中生存在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被动、依赖的情况,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原有的被动依赖向积极主动转化,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获得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自我培养意识问题的思考

思考之一:据解剖统计,人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人脑约有140亿个脑细胞,这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无法比拟的。但人的大脑细胞的利用率却非常低,大约不足10%,另外90%则还处于睡眠、潜藏状态,开发、挖掘人类所具有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1]

思考之二:从心理角度看,人在成长过程中,有独立的需求和表现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信息量的增加,他们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怀疑”。学生的这些显意识,是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时应正视的闪光点。

思考之三: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认识方式来认识世界实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汲纳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知识、经验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其能力,以实现自身发展的。在这个认识活动中,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选择和加工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且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是自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被动、依赖,似乎学习是父母、教师的要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为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应多进行初中生能力培养及自我培养意识问题的教学尝试。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尝试自我培养意识的启迪、激励

人类智慧、潜能的发挥,可归结为两种情境:其一是顺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在赞扬与鼓励下,人们勇于表现,乐于表现,从而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其二是逆境,人们正在进行中的发展受到外来的阻碍,甚至外来的阻碍危及生命时,体内潜能得以迸发。对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潜能激发,应该建立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赞扬与鼓励的气氛里,让学生感受自我,实现自我培养需求。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相信自我,敢于质疑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我培养意识的着力点是“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分解教学目标,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更具针对性,有的放矢。为让学生相信自我,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促进其思维的积极发展,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提问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使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对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加以解释、说明,对学生富于智慧的思想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提出的较不成熟的思想,教师也应肯定其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并指出其问题的不足所在。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自我,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我培养意识,做到想说、肯说、敢说、敢问,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

2.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勤于思考,发散思维,踊跃发言

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大量的信息有利于人们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实现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做出适合学生知识、心理水平的回答或解释,这样才有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产生新的疑问,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我国的选举制度后,学生知道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如果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则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引导学生思考此问题,但没有直接要求回答在我国哪些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设定:

(1)某人,今年18周岁,中国国籍,问: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某人,今年18周岁,中国国籍,如果因犯罪被判刑,问: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某人,今年23周岁,中国国籍,现居住在国外,问: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某人,今年30周岁,中国人,现取得美国国籍,问:是否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同时作出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对学生不正确的提问,切忌用漠视的态度对待,切忌对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更不能嘲讽或粗暴地斥责,否则,学生刚刚萌发的质疑精神就容易被扼杀,其自我培养意识的激励也容易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尝试自我培养意识的体验,激发其潜能

1.学生自我培养意识的“课堂教学”尝试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实现对学生自我培养意识的激励和潜能的激发,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培养意识的体验,激发其潜能:

(1)学生备课: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新课的内容;

(2)学生授课:学生在备课后上台授课,发表他对本课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的观点,可留下疑难;

(3)学生评课:针对前面学生的授课,学生以自己的课前自学,对授课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课,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大胆质疑;

(4)教师引导:在学生授课、评课后,教师最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观点、思路包括:①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备课并上台授课、评课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对课时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的梳理,阐明自己的观点;②针对学生的授课、评课进行点评,对学生充满智慧的思想予以褒奖,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③设置新疑点,布置下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备好课。

2.及时总结,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实现民主氛围再创造

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及时进行小结:①本单元表现较活跃的学生作个人学习发言,抒发成功体验;②教师对表现活跃者予以表彰鼓励,对阶段学习进行小结,便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氛围再创造;③本单元表现不够活跃、不够主动的同学作发言,谈他的想法,谈他的困难等,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总结是支持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质疑、授课、评课的成功体验,给学生带来成功快乐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为实现学习民主氛围再创造,学生自我培养意识得以良性传承、科学发展。

四、自我培养意识的启迪、激励,“教学尝试”的教学效用

通过“教学尝试”,所教班级学生由于自我培养意识的增强,学习由原有的被动依赖向积极主动转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获得发展,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效用体现在:

1.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扎实掌握知识

列宁说,在纠正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以往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大脑的思维不够活跃,这不仅不利知识的掌握,也无法提高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尝试,特别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变得更加积极了,从学生备课、学生授课、学生评课到学生听教师的点评,每一个环节他们都显得十分主动,充满兴趣。同时,通过师生多边活动,学生在纠正自己错误的同时获得新生,有利于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

2.有利于培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每个人都具有潜能,而要将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能力,仅靠“灌输”,由外而内是不能奏效的,它要求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各种刺激,并不断地进行培养、训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减少单纯的知识传递,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独立获得知识。

由于学生具有某种天生的表现欲望,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学生走上讲台,通过授课、评课不断锻炼自己,教师期望的眼神,同学热烈的掌声都是他们克服困难的最大动力和自信源泉。在赞扬与鼓励中,他们即使离开教师,也能对课本知识进行独立的分析、理解、综合,并运用该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样,学生不仅养成良好的独立获得知识的习惯,而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兴趣就是“在掌握知识和完成实际任务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满足感”,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良性循环。

3.有利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心的距离

学生通过备课、授课、评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在这双边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观点、方法,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探求真理过程的知识传递者。

同时,学生上台授课、评课,台下精心准备的知识不一定都在台上很好地表达出来,即使是最富于哲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表达也很难满足几十人不同口味的要求,为此,学生在自己上台授课、评课后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劳动的艰辛,理解教师对他们学习进步的期望。同时,教师处在学生的位置去听课,去欣赏,去品味不同水平、不同表达能力的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流畅、到位语言表达的重要,也有利于教师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师生位置的互换,能更好地加深彼此的理解,密切师生间的情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自我培养意识的启迪、激励,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以学习能力为重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同时,突出育人功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1]春山茂雄.脑力革命[M].郑民钦,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014-10-30

杨星(1973- ),男,福建政和人,政和县铁山中学一级教师。

G63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011-03

1673-9884(2015)02-0011-03

猜你喜欢
意识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