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以东华大学为例

2015-04-17 07:50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组织生活学生党员

王 肖

(东华大学 理学院,上海201620)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其核心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校学生党员的时代特点,将学生党员队伍打造成学生群体中的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党员数量逐年上升,但由于年龄结构和成长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部分学生党员出现角色意识模糊、组织归属感下降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1]。

一、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内涵

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是学生党员对党组织价值观及理论体系的认同与投入程度,是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情感依托的状态[2]。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组织归属感整体下降,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组织产生距离感和游离感,自身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淡化,党员角色意识模糊。具体表现为对党的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对党组织缺乏必要的依赖感,对党的活动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因此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背景,了解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现状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对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现状与分析

1.调研方法

为了解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现状,笔者以东华大学为例,采用无记名方式对该校学生党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80 份,有效问卷273 份。其中,男生党员、女生党员各占50%;本科生党员占44%,硕士生党员占56%;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党员各占50%;学生党员中担任学生干部的达76%。

本次调研问卷共设计了28 个调查项目和1 个开放性问题。28 个项目涉及组织归属感的四个影响因素,分别是管理因素、价值观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3]。

2.调研结果分析

(1)管理因素分析。表1~表4分别表示学生党员在遇到困难时是否寻求党组织帮助、渴望党组织关心的程度、是否愿意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认为组织生活内容是否丰富四个与管理因素有关的项目调查结果。表1 表明,学生党员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经常想起向党组织寻求帮助的占26%,偶尔和较少向党组织寻求帮助的占65%,9%的党员极少或从未想过要向党组织寻求帮助。表2 表明,71%的学生党员渴望党组织关心的程度“很强”或“较强”。表3 表明,59%的学生党员十分愿意参加党组织生活,7%的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比较反感或无所谓。表4 表明,77%的学生党员对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给予正面评价,23%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的内容一般或者枯燥。

表1 遇到困难时寻求党组织帮助

表2 渴望党组织关心的程度

表3 是否愿意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表4 认为组织生活内容是否丰富

(2)价值观因素分析。表5 ~表10 分别表示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认同程度、是否将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对新一届领导人的期望、是否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为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否纯正、是否熟知党章内容六个与价值观因素有关的项目调查结果。表5 表明,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十分认同”和“比较认同”的占91%。表6 表明,不足一半的学生党员经常将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还有3%的学生党员极少或从不将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表7 表明,学生党员中91%的人对新一届领导人有强烈的期望。表8 表明,有90%的学生党员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对于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情况(表9)并不乐观,只有55%的学生党员认为当前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十分纯正”或“较纯正”。表10 还反映出当前学生党员对于党章等党的文件学习仍有所欠缺,31%的学生党员反映对党章内容了解“一般”或“较模糊”。

表5 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认同程度

表6 是否将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

表7 对新一届领导人的期望

表8 是否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表9 认为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否纯正

表10 是否熟知党章内容

(3)心理因素分析。表11 ~表14 分别表示学生党员对于党员身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入党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党组织在推优及评优等方面的公正程度、对所在党支部的认可度四个与心理因素有关的项目调查结果。表11 和表12 表明,85%的学生党员对于党员身份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78%的学生党员认为入党对自身素质有比较大的提高。表13 表明,大多数学生党员对于党组织的公正度给予了肯定,78%的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在推优、发展党员以及党员评优方面比较公正。表14 表明87%的学生党员表现出对支部的高度认可。

表11 对于党员身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表13 党组织在推优及评优等方面的公正程度

表14 对所在党支部的认可度

(4)环境因素分析。表15 ~表16 分别表示学生党员是否坚信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可动摇、面对旁人诋毁中国共产党时的态度两个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项目调查结果。表15 表明,86%的学生党员能够坚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可动摇。表16表明,当中国共产党受到诋毁时,90%的学生党员愿意与其理论,坚定自己的立场并试图说服对方,说明了学生党员对于党的忠诚与信任。

表15 是否坚信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可动摇

表16 面对旁人诋毁中国共产党时的态度

在开放性问题“您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建议与意见”调查中,学生党员比较集中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①希望开展多形式、多平台的党建活动,可通过讲坛、读书会、技能比赛等形式开展主题学习和教育活动,加强党员之间的学习与交流;②希望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通过高水平的时政讲座、知识竞赛及外出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党员学习党史,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解与认识;③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让学生党员深入群众,开展服务群众、带动群众的活动,通过群众的反馈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此外,还有学生党员提出希望组织生活会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的学生党员还提出应在校园内彰显学生党员风采,在校级层面开展一些特色品牌活动。

三、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对策

通过调研分析可知,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普遍存在,但归属感程度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党员具有较强烈的身份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但也有部分学生党员的党员角色意识弱化,对党组织产生距离感和生疏感。笔者建议,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制度建设,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一个先进的组织应当具备严格的纪律、完善的制度以及科学的考核体系,从而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正常秩序和良好运转。通过制度建设让组织形成合力,例如,在学生党支部中,可通过制定合理的组织生活制度,保证支部党员活动的参与率和积极性,从而做到组织生活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让学生党员在正常化和规范化的组织生活中学习与提高。还可制定党员挂牌制度,通过让学生党员佩戴党徽、为学生党员制作“红色名片”和寝室标语,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感和角色意识,在社区中为学生服务。还可制定承诺践诺制度,让学生党员通过承诺践诺的方式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考察。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优秀、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应鼓励与表扬,对于后进学生党员应批评教育并提出整改意见,存在严重问题的应当延长预备期或进行党内处分。通过制度建设巩固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生党员要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对党组织充满信赖,对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2.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学生党员的教育形式

如今高校学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党建活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加注重教育,常带有政治色彩,因此与团学活动相比显得枯燥单调。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在正确把握主题和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以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首先,应丰富支部生活内容,除了文件精神传达、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可围绕近期的社会热点、校园活动开展专题组织生活,让支部生活融入学生党员的日常生活;其次,应创新党员活动形式,例如增加趣味党史知识竞赛、红歌词学党史、读书沙龙、征文比赛、体验式教学等形式,增加学生党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党员活动;最后,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易班党建平台、微信党建公共号、党员QQ 群等,例如可以在易班党建平台上开展学生党员的学习心得交流,通过党建微信号定期向学生党员推送时政热点、信息公告、新闻通讯等内容,提高党员活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党员的归属需求

高校的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学生辅导员带班又多,往往造成对学生党员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是造成学生党员产生疏离感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同时,党组织往往多强调义务而少提及权利,例如,对学生党员往往使用“应当”“务必”“要求”等强制性语气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党员对组织的感情。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在强调党员义务的同时充分保护党员权利。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可通过为学生党员过政治生日、为党员骨干颁发聘书、定期组织党员座谈会、建立党员之家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党员的思想交流、学业互助及情感沟通。党组织应充分关心每一名学生党员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党员解决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碰到的问题与困难。例如,对于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及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党员要及时进行慰问和关心,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同志之间的情谊,在组织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还应大力宣传优秀学生党员事迹,让他们在服务和奉献中增强作为学生党员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对于优秀学生党员,一旦其形成归属意识,便会积极投入到组织当中,在党组织中通过奉献来实现自身价值。

4.鼓励因材施教,提供学生党员发展平台

“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特点鲜明,学生党员也是如此。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要求进步的优秀分子,党组织应结合党员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需求进行分类指导,为学生党员提供发展平台,让学生党员在个人成长的同时,自觉将个人与集体目标协调一致,为集体争得荣誉。例如,可以结合学生党员的特点,为每名学生党员设立专门的实践岗位,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党员骨干带动引领学生党员队伍。加强对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以及党建助管员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工作流程,增强工作能力,在支部内高效积极地开展工作。以学生党员骨干为核心,团结支部全体党员,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完善管理模式,探索组织建设新思路

要使学生党员有归属感和身份感,党组织就要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应当加强学院总支和支部建设,总支和支部委员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务实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提高学生党员的归属感。其次,加强对于学生支部书记等骨干的培训,让骨干形成合力,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次,应创新管理模式。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党员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党组织应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贴近学生党员实际需求,力争为学生党员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和活动阵地,为学生党员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例如,可以通过成立党员之家,为学生党员提供学习理论、开展活动、加强联系、团队拓展的场所,并将党员活动的时间和场所固定化,在党组织中营造“家”的感觉。还可以成立党员管理中心,为学生党员提供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以团队形式互帮互助,增强学生党员的集体荣誉感、身份感和角色意识,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

[1]崔海霞,徐舒柯.浅析高校学生党员的归属感[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8):14.

[2]谢枝文.大学生党员归属感与身份感的调查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8(4):87-89.

[3]罗惠玉.关于大学生党员组织归属感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S1):196-197.

猜你喜欢
归属感组织生活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如何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