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18 04:56汪建华刘常威周衡书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何 斌,汪建华,刘常威,周衡书,夏 添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我校(湖南工程学院)是湖南省唯一开办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群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被列入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几十年来为行业和地方培养了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在行业发展中日渐产生重要作用。我校坚持“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形成了自己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本文就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共同制定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顶层设计。纺织类专业属于工科,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学科基础扎实、工程素质良好、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我国的纺织类本科教育受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硬件设施等因素影响,各学校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口径过窄,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缺乏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很难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现代纺织发展要求及企业对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为: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计划的实施,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具有纺织经营贸易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纺织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本着“学生自愿、组织选拔、协同发展”的原则,根据培养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与企业共同组织面试、心理测试等形式,从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出30 人左右组成“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同时允许学生自动退出,即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学生觉得自身不适应该培养模式,可申请自动退出。自2011年以来,已开设3 个“卓越班”,2011 级29 人,2012 级31 人,2013 级35 人。

二、实践企业基地化

企业实践阶段的效果决定了“卓越计划”的成败。为更好地使学校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利用高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享用、互惠互利的原则,我校先后与湖南华升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纤维检验局、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苎麻技术研究中心、益阳龙源纺织有限公司、湖南莎丽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5 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技术攻关、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

其中我校与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湖南省纺织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益阳龙源纺织有限公司合作申报了“‘生态染整’湖南省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各平台基地均已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初步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参与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

校企通过深度紧密合作,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并构建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

1.共同设置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现代纺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少理论课学时,把一些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搬到企业进行实地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及实践周期(累计实践时间1年),改进实践内容及教学方式,注重将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相衔接。如专业实验加大了全开放性实验比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由于学生大四学年基本在企业实践,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开设4 周的专业综合实验课,利用学校教学设备,让学生对主要纺织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操作实践,既温习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则以企业实际课题为主,注重应用性。

2.共同建设师资队伍

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校企共建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成员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或骨干共同组成。学校安排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大的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并参与研究企业相关工程实际项目,既及时了解本专业涉及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又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现代企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同时还可增强学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能力,提升高校教师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

我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讲授专业课部分内容,尤其是产品质量控制、制造工艺类课程,用实例来讲解复杂的理论。同时,建立校内外教师定期研讨交流机制,研讨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层面的问题,强化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

3.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共建教学资源并实现双方优质资源共享。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卓越班”中,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针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等,校企双方共同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共同授课;由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定期授课,把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实现双方优质资源共享。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校企共同开发一些专业领域的课程,并建立一个开放式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网,共同开发相应的教材、课件、软件等资源,完全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教师的实践教学需求。

4.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为保障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项目制”“轮岗制”“双指导教师制”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即以项目为依托,参与企业实际课题。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实行岗位轮换,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中选拔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课题,在“双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

学校和企业已制定一套较完善的学生实践管理制度和方案,对整个阶段学生的管理、考核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确保学生经过企业实践阶段锻炼后达到“纺织工程师”的培养要求。目前,我校2011 级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安排工作已全部完成,学生在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从企业人员、导师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

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成立“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由学院教学督导组、校教学质量监控科和学生信息员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纺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2.制度保障

学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3.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纺织工程专业学生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以及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等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1]。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企业参与积极性问题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企业所关注的是接纳学生实习能否给自身带来利益。学生去企业实践肯定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或制度来激励或要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因此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卓业计划”的积极性,在不损害企业利益甚至能使企业从中获益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效果,是国家和学校在政策和制度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安全问题

学生到企业实践必然要涉及到安全问题,这是校企双方最大的顾虑。应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防范安全事故及承担风险。我校对“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实践统一购买了相应的保险。

3.其他方面

校企合作过程中牵涉到的其他问题,如:“卓越班”被理解为“尖子班”、学生参与企业重大实际项目的保密性、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予以解决。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现阶段我们实现了五个共同: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课程;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管理;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教学质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校企间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并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1]唐勇奇,黄邵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71-74.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