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

2015-04-18 10:30宋冬平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警务室治安警务

摘要:社区警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当前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实有人口管理不到位、社区民警难以沉下去、未能有效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等问题。对此,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公安改革,完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简介:宋冬平(1984-),男,江西广昌人,江西省公安厅办公室副科长,从事社区警务研究。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西省公安机关大力发展社区警务工作,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作用,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为维护全省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社区民警沉不下去、实有人口管理不到位、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安防范不全面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江西省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管理不到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但现行户籍管理主要以静态管理为主,不能有效掌握动态环境下实有人口情况,特别是动态更新不够,户籍登记人口与实际居住人口数量差异很大。

(二)治安防范不理想

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有限,未能有效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区治安,“群防群治”、“邻里守望”多数停留在口头上,一旦出现治安问题还是要靠派出所及社区民警独自承担解决。

(三)情报信息不通畅

一方面,部分社区民警物建的信息员较少,情报信息来源窄,不能及时有效掌握辖区内各类动态情报信息。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录入信息手续繁琐,如南昌市公安局社区民警采集到一条外地吸毒人员信息,需要同时录入南昌市警务综合平台、周俊军工作法平台、省流动人口平台、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4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间的壁垒增加了民警工作量,影响民警工作积极性。

(四)走访调查不容易

民警走访调查普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信息难采集”的问题。“门难进”是白天居民大多不在家,只有晚上18时至21时便于走访,民警逐门逐户敲门,经常遇到房内无人的情况,即使碰到了人也有群众不愿开门,走访成功率低。“脸难看”是部分群众不理解公安工作,开门后脸色难看、态度不好,认为民警入入户走访侵害了其隐私权、干扰了其正常生活。“信息难采集”是部分群众不愿提供电话号码、网上身份等信息。

(五)服务实战不明显

基础工作没有做实、做牢,存在大量的书面信息、口袋信息和脑袋信息。这些信息随着社区民警岗位变动而丢失,新来的社区民警又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重新熟悉社区。另外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工作服务实战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周俊军工作法平台作为江西省社区民警工作平台,只有社区民警能够使用,而承担侦查破案的治安民警却不能使用,信息没有做到共享,服务实战效果大打折扣。

二、社区警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不统一

1.对社区警务工作理念理解偏差

传统警务重打击轻防范的思维和工作习惯根深蒂固,使整个警务工作的重心仍偏向于侦破刑事案件,社会治安防范组织和措施流于形式,社会预防犯罪机制弱化。不少民警甚至个别领导简单地认为社区警务就是在社区中建个警务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办成事,工作中没有真正依托社区展开工作,主动取得社区群众的支持与合作。

2.对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理解偏差

许多领导片面要求社区民警上门入户搞走访,强调见警率,似乎只要群众都认识社区民警,社区警务工作就做得好。一些社区民警把大量精力放在入户走访做服务上,却忽视了物建信息员搜集情报信息和发动群众开展治安防范等其他基础工作。

3.社区干部群众不理解社区警务

不少社区干部和群众认为社会治安是公安的事,自然对社区警务工作也是“高高挂起”。

(二)社区警务运行机制不成熟

1.现行的社区民警工作规范实际操作性不强

2014年4月江西省公安厅印发的《江西省社区民警工作规范(试行)》,对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工作方式、保障机制、考核奖惩等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工作范围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工作要求不具体、工作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部分社区民警反映平时工作比较茫然,好像什么都要做,可是什么都不好做。

2.社区警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

社区的面积、人口情况各异,许多地方在社区警务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社区大小、人员多少、治安状况等客观因素,简单按照“一区一警”机械配置警力。江西省某县某派出所最大的花果山社区辖区居民约20000人,最小的礼步村社区辖区居民仅1000余人,均配备一个社区民警,结果“饿的饿死、撑的撑死”。

3.社区民警工作平台“注水”较多

周俊军工作法应用平台对社区警务工作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由于平台建设初期数据采集时间紧、任务重,加之自上而下单纯以数据采集量作为评比标准,部分基层单位为赶排名,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以致不少错漏虚假信息进入平台,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再加上平台没有统一规范的地图,依靠社区民警自己绘制辖区方位图,民警绘画水平参差不齐,画出来的方位图不尽人意,实际应用效果差。南昌市公安局基本弃用周俊军工作法应用平台而使用警务综合平台,该平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用于录入走访群众信息和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信息。

(三)社区民警面临的客观条件不理想

1.基层组织弱化,群防群治力量不强

随着时代发展,原先对治安防范工作积极负责,堪称社区“活字典”的居委会老大爷、老大妈渐渐退出舞台,部分新任年轻社区干部对社会治安重视不够、群众工作方法也较欠缺。另外,小区实行物业化管理后,居民指望物业秩序员维护社会治安,邻里守望、群众联防等群防群治工作没有充分开展。

2.基层派出所工作量大,民警投入社区警务工作时间少

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任务繁重,社区民警除了负责社区的人口管理、治安管理、调查走访、纠纷调解等工作外,还要承担派出所值班接处警、巡逻防控、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任务,难以做到专职,真正投身社区工作时间不多,警务室易发生“只挂牌,不营业”的“空巢”现象。

(四)社区民警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方式多种多样,对社区民警实际工作状况难以实施有效监督考核。

1.“民调评警”对社区民警的考核不够全面

“民调评警”作为江西省部分地市社区民警的考核方式,将第三方提供的部分社区群众对民警的评价作为社区民警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值得商榷。其电话调查的6个问题分别考核走访率、知晓率、见警率、安全防范满意度、便民服务满意度和总体工作满意度,与走访群众息息相关的走访率、知晓率、见警率占了一半,而对人口管理、情报信息和治安防范等工作则基本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导致社区民警为追求成绩片面注重入户走访,忽视了其他基础工作。而且“民调评警”考核排名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社区先天的人员分布特点及治安管理难易程度。

2.有关问责处理规定对社区民警造成巨大压力

为促进工作,江西省各地市公安局出台多项有关对社区民警工作的问责处理规定。以南昌市公安局为例,2014年出台的关于查禁“黄”、“赌”、“毒”违法犯罪活动工作不力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要求社区民警必须第一时间发现辖区内的“黄赌毒”问题,如未发现而被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查处且又较为严重的问题就要追究其责任。这对社区民警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不可控的事情还是现实存在,社区民警不可能24小时对辖区全方位监控到位。问责处理规定不科学,不仅不能形成有效激励,反而容易挫伤民警工作积极性。

(五)社区警务保障跟不上

1.社区警务室资金紧缺

多数警务室没有专门业务经费;部分社区较为偏远,民警下社区的交通费没有保障;部分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江西省某县某派出所10个社区就有3个社区没有独立办公室作为警务室。

2.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

由于总体警力的不足,大多数警务室无法按照规定配齐警力。江西省某县某派出所共36名民警,10名社区民警10个警务室,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民警数的28%,未达到省公安厅要求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警力的40%的要求;10个社区警务室各配备1名辅警,未达到至少配备2名辅警的要求。

3.社区民警待遇偏低

社区民警从事的多是“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出彩”、“露脸”机会少,加之基层派出所总体待遇偏低,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深化公安改革,全面加强改进社区警务工作

要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社区警务工作总目标,进一步深化社区警务改革,转变理念,创新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警力资源,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服务实战,完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区警务工作水平,为建设平安江西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性认识社区警务战略

1.要准确把握社区警务的职能

社区警务是专群结合的公安工作方针在新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一种系统性的警务战略,要进一步明确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能。社区民警应当是以实有人口管理为重点、以信息采集维护为主要任务、以依靠群众落实各项管理防范措施为主要方法的一支专门队伍。通过社区民警打牢基础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变“反应型”警务为“主动型”警务。

2.要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警务思想

社区民警应当立足社区,依靠、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来,加强群防群治、共建平安社区,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压降发案,抑制犯罪,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3.要确立全警抓社区警务建设的思路

社区警务不仅仅是派出所的工作,而是整个公安系统的全局性任务。治安、刑侦等其他警种也有责任义务共同收集基础信息、打牢工作基础,社区警务采集的社会信息应是各警种共享的宝贵资源。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

出台社区民警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对民警的工作要求应当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执行。

1.完善社区民警工作平台

深入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将现有的社区民警信息资源重新整合,引入全省统一的警用PGIS标准化地图对周俊军工作法平台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精简系统(如取消城市房屋拍照),将周俊军工作法平台作为全省社区民警统一的工作平台,所有信息全部录入平台。按照“宁空着、勿录错”的原则,采取在地图上标注、在地图上做“填空题”的方式严格录入采集信息,确保信息真实有效。通过“以图管房、以房管人、人房关联、轨迹追踪”的模式进行实有人口动态管理。不仅社区民警使用平台,其他警种也按权限开放使用、录入相应信息,做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受益”。比如消防警在警用地图上录入消防栓位置,交警录入交通卡口摄像头位置信息。对于所有的信息能采尽采,最终建成一张涵盖全部社会信息的警用地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

2.整合社区警力资源

警务室的设置应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对城市社区可整合相邻2~3个社区警务室的警力和社区资源成立社区民警工作站,每个社区民警工作站由2~3名社区民警及若干辅警组成,组织2名民警在社区进行巡逻防控、调处纠纷、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等警务活动,避免1名民警现场处置的合法性问题。成立民警工作站的好处是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标准建设社区警务室,集中形成治安防范的合力。

3.改进完善入户走访工作方式

在警力资源相对紧缺的现实情况下,对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群众可实行“放养”式管理,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走访三类人:首先是可为我所用的“正面人物”,如党员干部、治安积极分子、治安耳目,通过他们多渠道、全方位收集情报信息,全面掌握社区情况;其次是“负面人物”,如涉恐人员、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在逃人员、吸毒人员、非正常上访重点人员以及被判处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管制、假释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和取保候审人员等六种监管对象,对此类人物要真正列管起来,落实帮教、管理、控制等措施,促进其转化;最后是“特殊人物”,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具有社会危险性人员、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充分利用和管控好上述三类人员,即可很好地掌握辖区社情民意和治安动态。

4.建立信息员网络

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结合街道、镇(园)、社区“网格化”建设工程,使社区网格员采集的各类人员、住房、车辆、矛盾纠纷等信息为我所用。通过调查走访等日常工作,将党员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等“正面人物”争取过来,营建信息员队伍,扩大情报信息来源,做到耳聪目明。

5.发动社区群众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进一步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构筑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首先,动员组建义务巡逻队,积极开展“邻里守望”、“我为大家巡一天、大家为我守一年”等治安联防志愿活动。其次,加强治安监督指导,对于封闭式小区督促物业保安队伍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安全;对于开放式居民楼,可根据地形封闭部分出入口或新建围墙设置大门,聘请保安看门从而实现封闭管理。再次,提高居民自防能力,督促居民安装防盗门窗,引导建设开放式小区门禁系统和居民区电动车停车点。群防群治措施所需资金通过争取政府出资及市场化渠道解决,如通过业主委员会收取居民楼机动车停车费就可解决部分资金。通过一系列群防群治措施最大限度防止各类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完善社区警务工作考核监督

打破传统的排名考核模式,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引导社区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科学制定工作目标

将“不出事”、“建设维护社区民警工作平台”和“压降警情”三个方面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弱化“民调评警”成绩为软指标当作社区警务工作的参考。

2.科学制定评价办法

既注重考核社区警务工作结果,又注重社区警务工作过程的考核,综合全面看待社区民警工作。对于辖区“出事”的,要启动调查程序调查清楚原因,如属客观原因而民警无过错,则应认定为考核合格;如确属民警主观上犯错、没有履行职责而“出事”,则定为不合格并按规定追究其责任。

3.严格监督管理社区民警工作平台

严格管理使用社区民警工作平台,按照“谁采集谁负责、谁录入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实入户调查走访等工作,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杜绝“虚假垃圾信息”入库。建立信息采集奖惩机制,按照“一朝采集终身负责,一经采用同功同奖”的办法,明确采集信息的奖惩措施。对社区民警录入准确基础信息直接服务协助破案的,与侦查办案民警同功同奖;对社区民警录入虚假错误信息的,一经发现从严处理。另外,严格保密规定,民警必须凭个人数字证书进入平台,严格按照权限录入或查询有关信息,防止信息泄密。

(四)加强社区民警队伍建设

1.充实社区警务力量

通过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招录文职人员等方式保证社区民警人手充足,最大限度减少社区民警其他工作任务,保证其工作重心在社区。按照不低于1: 2的比例尽可能多地配备辅警,积极争取网格员和信息员为我所用,共同作好调查走访和采集录入信息工作。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结合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技能大比武活动,强化社区民警专业培训(特别是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综合素质,确保每个社区民警都能做到“三懂四会”(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懂地方风俗,会采集信息、会调解纠纷、会入户走访、会便民服务)。对社区警务室的辅警也要同步进行培训,培养群众工作能力,使其成为社区民警的得力助手。

(五)加强社区警务保障水平

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全面提高社区警务保障水平。

1.经费保障到位

加大对社区警务的经费投入,每年为警务室划拨专门业务经费作为通讯、交通、误餐补助等日常费用,并依照社区民警目标考核结果发放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社区警务室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对于志愿者义务巡逻要适当给予经济补偿,特别是抓获现行扭送公安机关处理的要给予经费奖励,以提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

2.设施设备保障到位

按照统一外观标识和装备配备的要求建设好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标准化配置、标准化管理,为每个警务室配齐公安网电脑(通公安网)和执法记录仪、警用电动车、“警务通”移动终端等装备,保证民警的日常办公和执法执勤需要,提高社区警务正规化水平。

责任编辑:熊佳莹

猜你喜欢
警务室治安警务
Me & Miss Bee
推进扫黑除恶 优化治安环境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高职院校社区警务室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探索
论“居家式”警务室
医院警务室规范化建设思考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