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2015-04-18 11:43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播者后现代媒介

(吉林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吉林吉林13202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提高人口素质变得尤为重要。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如何利用好自媒体这一新的工作平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信息媒介

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是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信息媒介[1]。目前,国外大学生使用的托管平台多为Facebook和Twitter,国内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发布平台有QQ空间、微博、飞信、微信、人人网等。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认为,“二战”后,随着科技和信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此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传统受到冲击,文化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商品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后现代语境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中心的消解,对思想权力话语和权威的反抗以及主体的多元化、破碎化、零散化。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不超过140个字的阅读量加上照片使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正走向零散化、碎片化、扁平化。王学俭认为,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使阅读进入到了“后现代阅读”时代。如果说“后现代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是后现代语境下信息传播的产物,那么自媒体则是随着科技与信息的迅猛发展,在后现代语境下产生的信息媒介。后现代语境下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不再有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界限。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能通过平台发布信息,表达自我意愿。这种划时代的改变使大学生在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即新闻源”,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2]后现代语境下的自媒体使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和教师的权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挑战,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和颠覆。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应如何利用好自媒体这把双刃剑呢?

二、后现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形象的塑造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自媒体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使以课堂和学校为主要信息传播场域的格局发生了位移。学生从过去的一元的学习转向自媒体的多元学习体验,直接导致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及高校教师在知识层面上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和权威性。自媒体带来的这种“去中心化”的格局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采用原有的“教师权威”的话语惯性。正如保罗所说的:“技术革命最令人吃惊的后果是其对那些专家们的权威构成挑战,因为它能够冲破任何人为设置的束缚。”[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抛弃原有的“高高在上”“说教”的面孔,打破师生的沟通障碍,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扮演好学生知心人的角色,有效地利用自媒体平台达到育人目的,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达到“统一思想言行”的目的。自媒体使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外在权威的制度凭借和法定力量弱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放弃仰仗教育制度保护的依赖心理,通过个人的学识、个性、行为与人格魅力等内在因素而不是靠外在力量来树立自身地位。

(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重塑教育者形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应具有较强的媒介能力,即媒介的运用能力,媒介的批判、反思能力,分析、制作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应该了解掌握媒介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媒介设备,准确使用媒介工具,对各类媒介信息进行检索、存储和制作。同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对媒介信息进行科学鉴别,解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和情感等诉求,从而保持对信息的清醒认识。这种媒介批判、反思能力不仅是媒体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核心能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具有分析、制作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善于利用视听媒体,编辑媒体资源,充分利用以视觉为中心的各种媒体去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目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培训多属教育学、心理学等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所学专业也多为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普遍缺乏使用媒体技术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运用技能提出了要求。只有创作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作品,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实效。

(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当好网络“把关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7日提出“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提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学会成为网络的“把关人”。在大众传媒中“把关人”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主动融入各种交往空间,利用交流平台,成为网络的“把关人”,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客观的分析判断来传递正能量。老师还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言和评论等功能,了解、分析学生思想现状,更好地倾听学生心声,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沟通,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对于从中发现的学生思想及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或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解决问题。由于目前很多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配备不齐,师生交流的时间很少。自媒体阵地的充分利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学生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终实现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后现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培育

(一)加强理论引导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传统媒体编辑具有决定信息是否传播的权力,自媒体消解了这种权力从而导致发表信息的随意性,这进一步导致了自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由于目前政府缺少相关的引导和管理,自媒体的信息把关不严,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媚俗、暴力信息泛滥。大学生年轻充满朝气、激情,但分析问题、是非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尚未成熟,信息筛选能力尚存缺陷,社会阅历和经验的缺少也使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显得无所适从,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同时,网络的隐匿性也给大学生们营造了“狂欢”的空间,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网络的隐匿性和大学生的“狂欢化”使网络舆情难以控制和监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认识媒介产品并能正确地运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4]。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建设,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大学生思想言行的实际功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把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认识与利用网络的能力以及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媒体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如何通过消息源、作者的各种细节判断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如何使用文字处理、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如何对已获取信息进行整理、甄别、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等。随着自媒体的进一步迅猛发展,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获得了公共话语权。福柯说过:“话语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他在社会上是一种真实的权力。”[5]大学生在自由表达自我意愿的同时,要意识到个人话语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慎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意识到个人话语权力的实施还要受到法律、政治、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强化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公共舆论空间。

(二)重视并利用好高校中“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的言论能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6]。对信息的加工与解释、扩散与传播、支配和引导、协调或干扰,这是意见领袖的中介或过滤功能的具体表现。高校中的意见领袖介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和普通学生之间,是值得重视的群体。他们不同于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大部分是经过自由竞聘之后由老师直接任免的,而意见领袖则是大学生们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后逐渐产生出来的。意见领袖较普通学生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广泛的交际面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普通学生的认可,成为周边同学学习、生活中的榜样。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对这些意见领袖要有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人数少而学生多的问题已经普遍存在,那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使传达的思想、理念影响到广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在深入学生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意见领袖,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彼此信任的情感基础上积极开展工作。否则,意见领袖会对教师采取回避、疏远甚至冷漠的态度。

虽然意见领袖会在学生及学生社团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意见领袖身为年轻的学生,他的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意见领袖接受教育传播者的观点,再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影响普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在工作中要尽量做到信息公开,让真实的、第一手信息通过最直接的传播渠道传播给普通学生,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播的环节,使信息在意见领袖的传达过程中,不会因为他的理解偏差而造成信息的变形和缺失。

后现代语境下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要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必须正视日益多元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采取有效的传播策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 邢勇.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及社会责任建构[J].中国出版,2012(7):30-33.

[2] 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6):25-29.

[3] 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63-65.

[4] 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3.

[5] 汪民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5.

[6]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

猜你喜欢
传播者后现代媒介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