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融合
——厦门莲坂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方案设计后记

2015-04-20 06:32蔡维捷
福建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商圈换乘轨道交通

蔡维捷

(厦门合道设计集团 福建厦门 361020)

流动、融合
——厦门莲坂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方案设计后记

蔡维捷

(厦门合道设计集团 福建厦门 361020)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直接引发了人口、土地、能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厦门市莲坂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为例,从交通换乘系统、立体多元化商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树立地标性建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的基于TOD模式的设计策略,为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莲坂商圈;轨道交通;地标;超高层;TOD

E-mail:879314323@qq.com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交通系统也相应多元化快速建设发展,基于TOD的城市开发己有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如何形成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依托轨道交通合理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进而打造轨道交通沿线综合开发利用的良好社区,紧密跟进城市发展进程成为现在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厦门市莲坂商圈综合开发为例,从交通换乘系统、立体多元化商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树立地标性建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商圈发展的基于TOD模式的设计策略,为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莲坂站点综合开发地块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路与厦禾路交叉口的西南面,其北面为湖滨南路,东面为厦禾路(BRT专用道路),西侧为国贸大厦,南为裕发广场,该片区属厦门市思明区核心区域,商业繁荣、交通复杂。总用地面积为:10758.708m2,规划地上计容总建筑面积≤78900 m2,拟规划建设一集商业、办公、轨道交通等综合城市地标性超高层建筑; 莲坂地铁站沿湖滨南路敷设,为地下二层12m岛式站台车站,车站设置4个出入口,其中2号出口紧邻用地北侧,站台地下一层有一条预留市政通道从项目用地内穿越,可以与本项目的地下空间直接联系。

2 设计议题

(1) 莲坂片区地铁口、BRT、公交站等多个公共交通系统多而散,非统一规划且在不同的时段先后建成,故分布散乱未形成综合系统。如何有效整合实现交通一体化及无缝链接?

(2)莲坂商圈商业项目大且多,但相对独立相互之间联系弱、互动难,如何整合成为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核心商圈?

(3)项目地处街角,用地局促,车流人流繁杂交集,建筑体量大,如何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体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城市与建筑良好关系?

(4)莲坂国贸大厦已深入人心,周围高楼林立,如何处理建筑形象使之与城市形成良性对话,在莲坂片区中既能协调统一又能独树一帜引领一方?

3 设计理念

基于对项目的分析和理解,本项目的设计理念为:流动、融合

在规划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四点:

3.1 顺畅与安全——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换乘无缝链接,安全无交叉

公交导向开发是一种高密度居住、零售、办公、公共设施和开发空间相混合的一种土地使用模式。T0D模式以5OOm(约步行10min的距离)作为片区的有效影响边界,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路网,突出步行,注重公共空间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塑造,都极大提高了整个片区的可达性。多种换乘模式,才能增加轨道的使用率。本项目使用的换乘模式有以下四种模式:轨道+小汽车:轨道+自行车(设置自行车保管中心):轨道+公共汽车(公共汽车首末站,停靠站):轨道+步行(见图1)。

图1 TOD公共交通导向模式

本项目依托公交导向发展,对地铁1号线站点提供多种公共交通系统的无缝链接,支撑项目开发及周边交通的出行需要。实现地铁、BRT、公交换乘流线最大可能的一体化,通过打造距离最近的地下通道来实现地铁与BRT的无缝链接。

现有的片区道路交通体系将无法承担未来的交通需求,打造一体化的交通系统,为城市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势在必行。项目交通组织(交通一体化设计),紧密结合地铁莲坂站点、BRT明发站点、公交国贸站点等人流量巨大的三大公共交通板块。人在地下走,车在地上行,全方位立体式接驳转盘四个角的各地块(见图2)。

图2 交通换乘模式

3.2 融合与提升——城市商业公共空间最大化、人性化

莲坂商圈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四条主干道交汇处,地段优越,交通便利;但是商圈内商业项目较多,相互之间联系较弱,互动较难;必须整合成为高效率、高效益的核心商圈。本地块与上海五角场类同,现状不利于步行。为了融合周边商业,远期形成更大范围的商圈,在道路转盘处地下挖空城地下广场。联系四周地块,方便换乘,商业延伸,形成更浓郁的商业氛围。

本项目商业主要依托地铁站和周边公共交通系统带来的人流,在地下二层利用一条地下商业街和地铁出口联系上,将人流引入商场。再通过竖向商场中庭将人流往上吸引。另外下沉广场也将本地块与斜对角的明发地块通过地下商业通道联系在一起。借鉴上海五角场的设计模式,将莲坂转盘周边地块整个联系起来,使商业动线更加便捷。做到了立体化的连接(见图3)。

图3 城市立体多功能步行系统

3.3 开放与尊重——莲坂商圈立体化、多元化

莲坂商圈,以明发商业广场为核心,现状基地为沃尔玛,十字路口的街区主角只有机动车,行人均走过街天桥。矩形的城市空间,更需要缓和的空间感受。最大化考虑基地对城市交通转盘的退让,将城市空间放大,同时尽量将商业空间释放出来形成开放空间,促进视觉流动和商业流通(见图4)。

图4 城市退让空间

在用地东北角最大化的退让了一块用地作为街头广场,与对面明发商业广场的街角广场呼应。这两个广场空间是整个莲坂转盘核心高层区唯一退让出来的城市绿肺空间。我们在做新设计的时候保留了这一部分的城市空间,同时做了一个下沉的城市广场,丰富了城市街角空间形态。

商业裙房在考虑退让城市空间后,我们又在一二层设计了一条连接湖滨南路与厦禾路的开放式商业内街,将人流自然引入商场内部。同时这条商业内街对应的地下一二层也设计了地下商业街,将地铁人流从地下空间直接过渡到厦禾路一侧。即缩短了步行距离又将商业与地铁人流结合的更加紧密。这条地上地下商业内街是我们方案设计的一大特色(见图5-8)。

图5 开放内街

图6 顺畅的人流

图7 裙房的切割

图8 “流”与“留”

3.4 崭新与超越——地标建筑形象的重塑与引领

3.4.1 外部条件

城市环境中,地块周边高层建筑多,西侧国贸大厦168m,相互遮挡严重,唯有明发广场方向视线通透,拥有完整的建筑形象。地块建筑限高明确,不得大于200m。

3.4.2 对应策略

利用明发广场的可视角度,利用高度,建筑形体简洁大气旋转角度,避免直角对着可视面,使形象面更为完整塔楼各立面均一,无主次面之分。

3.4.3 天际轮廓线

地块位于湖滨南路与厦禾路交叉口,属厦门市思明区核心区域,体量上做满高度不得大于200m的要求,充分利用高度优势,建设一集商业、办公、轨道交通等综合城市地标性超高层建筑(见图9)。

图9 城市天际线

3.4.4 建筑形体塑造

充分结合厦门的本土文化,海洋文化,在莲坂商圈塑造一个新的地标,既能融合于城市规划之中,又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引领一方(见图12、13)。

主楼平面以三角梅为设计元素,寓意:热清,厦门市市花坚韧不拔,顽强奋进厦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见图10)。

图10 主楼标准层平面演变

建筑裙房的概念来源于岛屿与海岸线,灵动变化的体量是岛屿的体现,而层层递收的处理手法所产生的自然流畅形态则寓意海岸线。意在打造新颖的,充满活力的商业建筑形象(见图11)。

图11 裙房平面演变

图12 建筑形体生成

图13 莲坂新地标

4 结语

本文以厦门市莲坂地铁站上盖物业项目为例,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以“流动、融合”为项目的设计理念。

从交通、商业、空间、地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厦门适合莲坂的基于TOD模式的设计策略,为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1]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曹钟勇.城市交通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3]陆化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Flow and Fusion——A design postscrip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Lianban Subway Station

CAIWeijie

(Xiamen Hordor Design Group, Xiamen, 361020)

One direct result of China' s rapid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number of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opulation, land, energy us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Lianban subway station in Xiamen as an example. Guided by principles of transit system, three-dimensional diversification business district, improving quality of city space, setting landmark build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that is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commercial district.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boos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clusters between the mass railway transit system and the city, and maximiz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long the rail transit lines.

Lianban business district; Mass railway transit; Urban landmark; Super high-rising buildings; TOD

蔡维捷(1978.09- ),男,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015-03-09

U12

A

1004-6135(2015)04-0035-04

猜你喜欢
商圈换乘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
商圈商业的秘密:创新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商圈档案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