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初探

2015-04-21 09:10曹忠远
黑河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感小女孩课文

曹忠远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郭沫若同志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十分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感培养放在语言训练的首要位置。结合教学实践,我谈一下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激情,培养语感

学生们有着纯真的心灵,只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少,对事物认识较粗浅,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入体会。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文章内容,并受到感染。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第一段就写得很美:“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落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教学时,我先出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星空,激发学生探索星空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说说由这些星空图想到了什么?再让他们朗读,体会课文中“把星星看作是珍珠”“把星空看作是碧玉盘”的妙处。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语言朴实无华而感情真挚强烈,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好文章。由于文章所写的是发生在五十年代初期的事,对于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文中的有些内容他们感受不够深刻,不易在感情上形成非常强烈的共鸣。为此,我在课前做了一些精心的准备。先是让同学们自行去搜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接着组织大家观看历史题材电影《上甘岭》,然后举办了“抗美援朝英雄故事会”。“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的这些准备工作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知识准备和情感铺垫,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朗读非常投入,读出了真情。在头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扮演志愿军叔叔深情追述: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件件往事,浓浓真情,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深刻体会。在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中,我采用分角色扮演对读的形式。在浓厚的课堂气氛和仿真的情境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景跃然纸上。“再见了,亲人!”表达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的时候,心中的爱憎就不可抑制地迸发出发,语感自然就得到培养。

二、品词析句,精确语感

语感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感不是教师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靠言语实践形成的。朗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品味和体验文章蕴含的感情,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点拨学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字词句上去揣摩和比较,品味作者的用心所在。如教学《我家的猫》一课时,学生只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则不大理解,这时,教师就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比较:(1)“它会找个地方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把句中的“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2)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改成“踩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这样比较,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喜欢之情描写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典,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放过,把它的滋味辨别出来。”我们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抓住关键,挖掘出文章内在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字词句获得一个精确感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这句话描写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因饥寒交迫而死的画面,其中的“捏”字充分体现了小女孩对温暖、光明和疼爱的强烈渴望。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可以换成其它什么词,如“拿”抓”“握”等,分别换上这些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认真体会并领悟,看看哪个字更好。通过认真分析和对比朗读,同学们感悟到“捏”比“拿”“抓”“握”用得都好。其一,这样写符合生活实际。小女孩是在“光明”中“飞”走的,当时这把火柴不可能在手中“抓”和“握”,而“拿”字不如“捏”字形象。其二,小女孩点燃了整把火柴,在这强烈的火光中见到了亲爱的奶奶,可这是小女孩所剩的最后一把火柴了,如果火柴一灭,奶奶就会像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消失。小女孩多想把奶奶留住啊,所以她要使劲儿地“捏”紧火柴。这“捏”的动作,表现了小女孩对奶奶的爱,同时也是渴望得到奶奶爱抚的感情流露,进一步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使他们的语感更为精确。教学中,教师如果常常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导读和分析,对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将是大有裨益的。

三、读思结合,升华语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去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为了深化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结课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讲话吗?朝鲜人民可能会说些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边读边议展开讨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你们为了帮助我们打败美国侵略者吃了多少苦,多少人流血牺牲,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情谊真是比山高比海深。”这样启发思维,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在学生心中生成了内心视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真正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四、联系生活,丰富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者读到文字时,在头脑中要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更好地感知和领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环境,并且引导学生热忱地关注生活,积极地体验生活,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和生活正确、敏锐的感悟和洞察能力。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对于文中“颤动”一词的理解,我先让学生换上“抖动”“挥动”“摆动”等词去对比理解,然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他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并且做一做这几个动作。接着,我让大家读读课文中描写榕树生命力旺盛的句子,学生终于体会出“抖动”“挥动”“摆动”用的劲儿过猛,运动的幅度也过大,与闪光的树叶、幽静的环境相悖,只有“颤动”一词,才能真切地表达作者的感受,准确地展示榕树的勃勃生机。再如《林海》一文,作者说大兴安岭是林海,把白桦比作浪花。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以前自己所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儿的,并请几位同学做了一番精彩的描述。于是,文中关于“林海”和“浪花”的精彩描写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大家对此理解得深入了,朗读起来也更有感情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语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者若能不断从理论上研究,从实践上积累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谢艺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中国校外教育, 2012,(07).

[2]郑丽花.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2,(13).

[3]周妙亚.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之我见[J].语文学刊,2012,(08).

[4]马冬梅,高祥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实施策略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5]陆锋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6]杨彩芹.抓住文章特点 培养阅读能力[J].甘肃教育,2009,(20).

[7]杨树夏.培养语感灵敏度,提高语言素养[J].语文学刊,2012,(07).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语感小女孩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爱掐人的小女孩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