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站到智能制造的风口

2015-04-25 11:19紫洋姜
中国信息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程机械转型客户

文 | 紫洋姜

作为湖南省入选国家两化融合重点名单的企业,中联重科一直未雨绸缪,奔跑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

今年4月份,中联重科服务人员突然收到信息系统推送过来的一条报警信息,山西临猗县有一台设备油耗突然增大,一个方量油耗过高,而且是严重高于正常值。通过后台工况界定,设备一直在怠速(发动机空转)状态,没有进行正常混凝土方量的泵送,所以云服务平台服务人员判断,设备油耗过高,一定是操作该设备的机手离开了设备。为了确保客户利益,服务人员第一时间通过服务中心后台找到了这台设备的机主进行联系和告知,同时通知了该地区售后服务工程师,以便设备假如出现故障后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自3月份工信部印发《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2015年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以来,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企业的一项重要发展方向。上述场景只是近年来中联重科每年投入超亿元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作为湖南省入选国家两化融合重点名单的企业,中联重科一直未雨绸缪,奔跑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

向个性化、服务型生产转型

中联重科是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和金融服务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其产品远销全球6大洲80多个国家。2013年,中联重科成为世界排名第六、国内第一的工程机械企业。

随着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业的竞争逐渐加剧,中联重科也感觉到了自身的压力,从过去的预测式生产方式向个性化订单生产方式转型是重要的变化之一。过去中联重科的生产方式主要按照预测的方式进行,由于市场处于高峰期,生产出来的设备很快被用户买走,这种粗放式的方式一开始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但是这种生产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国内大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基本上是以预测为主,订单化生产的比例比较少。

这种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很难适应现有多变的环境,因此也带有很大的风险。最大的困难在于,从高峰期到新常态的低谷时期时,原来的这种基于预测的生产模式不管用了。因为原来的预测准确度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在市场处于低谷期时这意味着一半的产品可能会转化为滞销的库存,大量占用流动资金,给公司资金流带来很大的压力。

同样作为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联重科也面临着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契机和挑战。工程机械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模式,客户定制化的需求又非常多,这样的现状不利于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也很难形成标准化的生产线,这方面中联重科同样面临挑战。在智能制造生产环节的转型上,中联重科通过ERP、MES系统的集成整合,并引入机器人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打造了行业第一条塔机和升降机标准节智能生产线,实现了不同型号的标准节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来完成,提升了生产线的柔性和效率。

中联重科的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是从产品提供商向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型。对于客户来讲,选择中联重科不单单是买了中联重科的设备,也为他带来了设备之外的增值服务价值。另外如果机器出现故障,除了可以获得原厂商的直接支持以外,还可以获得当地的很多服务站就近服务,快速高效地解决客户问题。

用信息化支撑智能转型

中联重科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也开始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支撑企业向订单式生产方式的转变。

据中联重科信息化部部长张飞庆介绍,目前工程机械产品生产需要的一些重要零部件和物料都是依赖于进口,按照ERP系统中的订货、运输和到货周期来看,通常需要3~9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显然不能适应现在这种订单式生产中的客户需求。

为此,中联重科采取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即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预测准确性和供应链的效率。通过“互联网+”的前端应用,比如微信平台或手机移动平台,可以帮助中联重科准确预测上述订单化生产中的客户需求,从而提升生产的速度。在供应链效率提升方面,过去预测性质的生产方式是粗放的,如今工厂可以在采购零部件的时候,分批分次地进行配送,这样既能减少库存的压力,也能让生产的控制更加有效。

中联重科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工业零部件的数据信息管理采用了二维码这样的工具来加强管理,能够实时掌握采购、物流配送、工位配送、报检等环节的生产细节。同时通过MES与Andon系统、车间看板的集成,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什么物料紧缺,并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供应商及时送货,整个生产环节都是非常透明的。

在支持从生产型制造商向服务型制造商转型的过程中,APP等信息化新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联重科以前为客户提供7x24小时服务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在于有很标准的流程,但是没有手段来做监控。现在通过呼叫中心、微信、手机APP,可以把客户服务业务流程集成于移动智能终端,形成售后服务闭环管理,在客户报修或者提供主动服务时,通过呼叫中心就近选择服务人员分派工作,并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服务人员的现场服务情况,让整个服务更加可控和有效。

打造“智造”混合云

中联重科的业务转型需要越来越多的IT信息系统进行支撑,而大量的信息化项目也迫切需要通过引入企业云计算战略,来降低后续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作为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中联重科目前存在有很多的信息系统,每一个系统都要买一套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同时这些资源不能进行共享,造成了硬件资源的大规模购置和总体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和成本浪费。通过全新的IaaS资源池建设的模式,IT部门能够实时掌控系统资源利用情况,提前规划容量,同时通过虚拟化平台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的提升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因此,2013年中联重科尝试将部分非关键业务部署到x86服务器和虚拟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积累了更多的运维经验,更加坚定了公司采用虚拟化平台整合系统资源的技术路线,并开始尝试企业私有云的建设。

在选择虚拟化平台的时候,当时主要有两个选择,最终中联重科选择了华三通信。选择华三通信虚拟化平台有3个考虑:一是华三通信是中联重科重要的IT战略合作伙伴;二是华三通信是一家中国企业(目前清华紫光已控股51%股权),基于安全需要,中联重科的核心业务愿意由中国厂商提供IT支持;三是华三通信总体拥有成本很有竞争力。

在私有云的基础之上,下一步中联重科将进一步考虑部署混合云。面对如何将业务资源分配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问题,张飞庆表示:“为保障更好的体验和应用效果,凡是面向最终用户、面向供应链客户和面向经销商的系统,中联重科都会放到公有云平台上;而像ERP、CRM等企业运营的核心应用,出于安全考虑,肯定会放在私有云环境中,不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工程机械转型客户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德国道路建设及工程机械展览会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工程机械雄安遇冷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