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2015-04-26 10:59袁艳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艾灸黄芪穴位

袁艳娟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袁艳娟

(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降糖西药加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PBG、HbA1c、TG、TC、LDL-C均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老年2型糖尿病;益肾化瘀汤;穴位艾灸;临床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随着病情进展,该疾病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0.6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0.5年;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8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0.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60~80岁;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相关标准,辨证为肾虚血瘀者。

排除标准: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合并有精神病或抑郁症者;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过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凝药物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健康教育、监测血糖,口服磺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不使用胰岛素。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联合穴位艾灸,中药拟用益肾化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为:黄芪15g、熟地10g、山萸肉10g、丹参10g、水蛭3g、鬼箭羽10g。随证加减:口渴多饮者,加生地、玄参;夜尿频多者,加覆盆子、沙苑子;胸闷憋痛者,加郁金、红花;下肢浮肿者,加茯苓、玉米须。水煎煮,每日1剂,分2次口服。穴位艾灸选取足三里、肾俞,采用温和灸,每次约15min,每天2次。施灸时点燃艾条,插于单孔艾灸盒内,置于穴位上,以绷带固定。

门诊患者先由医生教患者及家属温和灸(足三里、肾俞两穴)方法和注意事项,再由家属给患者施灸两穴。两组患者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

1.5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主要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糖尿病疗效标准,具体为: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至正常范围,或下降幅度>40%,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20%,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BG、PBG、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BG、PBG、HbA1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BG、PBG、HbA1c等指标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ΔP<0.05,ΔΔ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TG、TC、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HDL-C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TG、TC、HDL-C、LDL-C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TG、TC、LDL-C等血脂指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s,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Δ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证型以肾虚血瘀证多见。从中医方面来看,脏腑精气衰少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其中最根本原因为肾之精气衰减。因此,老年糖尿病发病基础主要为:年老体衰、五脏虚损、精血耗损及阴阳失调,最根本为肾虚。年老肾亏,气血虚少,无力推动血行,血不行则为瘀;或以阴虚日久,精液枯竭,血凝成瘀。肾虚之本与血瘀之标同时存在,相互影响。针对该病机,故拟益肾化瘀为治疗大法。本方中黄芪、熟地为君药:黄芪益气补虚;熟地滋阴补肾。气阴双补,使诸脏虚损得平。丹参、水蛭、鬼箭羽为臣药,活血化瘀,配合君药使补中有行。同时以山萸肉为佐,补益肝肾。全方标本兼顾,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共奏滋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中含有黄芪甙、葡萄糖醛、黄芪多糖等,黄芪提取物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家兔血糖,对血管具有扩张功效,对血液流变性具有改善作用[3]。丹参中含黄酮类、二菇类等成分,具有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及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4]。鬼箭羽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降低血糖及全血黏度,调节脂质代谢功能[5]。艾灸治疗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等作用。在口服汤药的同时,配合温和灸足三里、肾俞两穴,具有补肾益气布津、活血通络、激发人体正气等作用。蔡海红等[6]经动物实验证实,温和灸足三里、神阙穴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表明灸法可有效增加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脂质浸润。

综上所述,中医内外治法综合治疗,两者相得益彰,可增强临床效果。采用益肾化瘀汤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ALBERTI K G,ZINRMLT,PZ.Diapnosis and classife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nai repost of a WHO cosulation[J].Diabetic medicine :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1999(16):442-443.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

[3] 吴发宝,陈希元.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中药材,2004,27(3):232-234.

[4] 丁章森.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概况[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4):56-57,61.

[5] 夏卫军,程海波,张莉.鬼箭羽治疗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1,22(8):505-507.

[6] 蔡海红,王玲玲,姜劲峰,等.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CD40-CD40L轴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1):55-60.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6-18

袁艳娟(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R246

A

1673-2197(2015)20-0070-02

10.11954/ytctyy.201520032

猜你喜欢
艾灸黄芪穴位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黄芪是个宝
夏天怎么做艾灸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