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
——以临县青塘村为例

2015-04-26 09:16孙军涛牛俊杰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村落人居村落

孙军涛,牛俊杰

(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太原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619)



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
——以临县青塘村为例

孙军涛1,牛俊杰2

(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太原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619)

山西是我国古村落密集分布的区域之一,山西古村落伴随着明清时期晋商崛起而兴盛,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传统村落逐渐被人们抛弃。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晋西古村落调查研究,分析古村落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融合实现“共生共存”的原因,并以吕梁市湫水河流域青塘村这一典型村落为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今昔环境变化对比,分析环境变化对古村落带来的影响,探寻古村落在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下变化的规律以及古村落的保护方法。

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青塘村;策略

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古村落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工业化社会的今天,传统的古村落发展停滞不前,这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古村落的功能体系保存的还相对完好。仍有许多古村落仍然保存着完好的村庄纹理,许多村落组织还保存着一个相对完整的功能系统。传统村落发展有一个完整的开发、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它不容易受到外部影响,是人与自然的持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最终将达到一个平衡点。

1 古村落概念分析

目前,在界定和区分古村落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村落的出现时间、建筑布局、文化传承、历史遗存等方面,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准。不少业界人士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按照自己对古村落的理解进行界定。刘沛林认为,古村落是至今已有较长历史且保存较好,其所处的地域变化不大,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都得到了较好传承的村落[1]。丁怀堂则认为,村落称之为古村落需要符合几个条件:至今有较长的历史,同时在村落还能找到历史的载体和痕迹,保留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有的村落体系没有较大改变且有当地的特色[2]。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聚落,村落选址、布局、建筑、社会风俗还较好的保留原有形态。

这里所说的古村落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本文中的村落还指形成、完善于明清时期,村落整体布局和结构保存完整,社会风俗和文化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村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保持较原始的生活状态,可以较完整地反映社会历史风貌,具有典型地域代表性。

2 青塘村概况

青塘村位于临县城南8 km处,地处湫水河中心地带,距湫水河源头白文镇和汇入黄河处碛口镇均约40 km。村庄背山面水地处湫水河西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如图1所示。因其位于古河道由西北向西南转弯的顶点处,成为水资源丰富的蓄水盆地。村庄依山面水而建,西侧背靠凤岭山可以遮挡寒风,东侧面向湫水河且与河岸之间有大面积的滩地。民国六年《临县志》记载:青塘村内有一池塘,池内泉水涌出异常清澈(亦说是海眼),周围芦苇茂密、绿树成荫,因此得名“青塘”。但部分村民认为,村内池塘以水为主用“清”字较好,明、清时期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民国六年(1917年)知事胡宗虞编修《临县志》时,才定名“青塘”,载于志书。青塘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文教兴盛,村内分布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资源丰富,曾是全县唯一的水稻产地,有大量极具当地特色的物产,是晋西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鱼米之乡”[3]。

图1 青塘示意图

3 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建筑学家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他认为人居环境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与生存环境。他限定了人居环境的五种要素:人(man)、社会(society)、自然(nature)、建筑(shells)、网络(networks)[4]。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础[5]。在道萨迪亚斯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居环境包含的5个子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持系统。总体而言,人居环境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总称。

3.1 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包涵着许多天人互动、崇尚自然的思维观,这种观念在聚落选址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管子·乘马》记载,理想的城邑之地,应该“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6]。《后汉书·仲长统传》叙述的居住条件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水,沟池环匝,场圃筑前,果园树后”[7]。这些思想都是强调人对于自然的适应性,村落的布局要依山傍水,中国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和布局中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天地为我所用”的思想。因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经济发展水平,每个村落都形成了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个性文化,它是每个村落特有的文化个性和灵魂。简而言之,就是古村落与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融合实现“共生共存”。

图2 青塘全貌

晋西古村落是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在黄土高原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黄土高原聚落文化景观是全国聚落文化景观中的独特群系,它以垂直节理发育、质地疏松但不易垮塌的黄土为基础,结合黄土地貌的塬、墚、峁及沟谷地形的特点进行布局,呈现较明显的自然态。聚落景观强调适应自然,建筑讲究冬暖夏凉,表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见图2)。

3.2 人文环境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8]。中国传统古村落通常是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越是历史久远的村落这种特征越明显。其社会结构往往具有严明的等级制度,其邻里关系好坏与否不仅影响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极其重视血缘关系,往往一人有事同族一起行动。尤其是在多宗族共同居住的村落里,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邻里关系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村落分裂甚至毁灭。从现代人的思维角度出发,可能会认为邻里之间居住的过于靠近,可能会出现复杂的邻里纠纷问题。但是,古村落既然是这样紧密的布局,古人在营建村落时肯定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传统村落在营建之初邻里关系并不紧张。黑格尔认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9],所以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测古人的现实,必须站在古人所处的时代去看待问题。

古村落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且历史久远,很多都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系并很好地保存了下来,甚至一些现代社会早已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精神文化,在村落里都很容易能找到文化载体和历史痕迹(见图3、图4)。

图3 传统雕刻

图4 经典院落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民俗活动本身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虽然其中会存在个人因素,但就其本质而言民俗文化是一种整体意识,其整体性对民俗文化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钟敬文认为民俗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文化习俗、组织制度、信仰与迷信[10]。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4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精神民俗[11]。民俗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事项,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文化事项。古村落利用本地的名优特产和广大的旅游市场,开展商贸节庆,规模大,时间较长,能够有效地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村落文化体系见表1。

表1 青塘古村落文化体系

4 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4.1 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错误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是总体上民众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持肯定态度。但从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对待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态度则全面转向批判,最典型的就是打倒“儒家店”运动,其认为只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就是“糟粕”,应该被消灭。尤其是解放以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抛弃和破坏,无形中使人们形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自鄙”心理[12]。加之,农民普遍接受教育较少、收入低,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社会地位不高。他们很容易认为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其错误认识使其对于自身所保有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这对于古村落传统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

4.2 对自然环境过度破坏

古代有强烈的自然崇拜观念,古人往往会以“风水”为基础建设村落[13]。这是局限于当时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改造自然的能力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古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但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人们已经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出现了开山修路、围湖造田、滥砍滥伐等活动。人类为了便利自己生产生活所采取的自以为科学、合理的行为,在为人类获取短暂便利的同时,却对村落自然环境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灾难性的破坏。

4.3 村落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强烈的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而忽视了村落整体景观元素的价值,给大量古村落的空间布局结构、生产生活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许多传统院落、庙宇、牌楼等,要么被直接拆除,要么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处在现在这样一个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青塘遭受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在不改变古村落原有生活环境、整体布局、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4.4 过度强调经济利益

我国大部分传统手工技艺都需要口传心授进行传承,但是在如今这个快生活节奏、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思想状态下,学习及制作费工费时,且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传统手工技艺没人愿意学习。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到了人老艺衰,急需合适的人将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许多古村落在发展中难免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资本介入破坏性的开发古村落资源,而我国相关立法落后,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使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4.5 村落风貌亟待整治

晋西古村落大多处于河谷、山间盆地等较封闭的地方,长期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村落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很多老房子仅有年迈的老人,甚至无人居住,缺乏必要的维护。另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继续住在与现代生活脱节的老房子里,而是选择另建新房或者对老房子进行现代化改建,使得房屋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色彩都与原来的建筑大不相同、很不协调,破坏了原始院落的结构形态。同时,随着村落对外封闭的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变,外界的观念和意识正在改变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面临很大的冲击,遵循原有习俗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灭顶之灾。

5 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策略

5.1 外部环境保护

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是古村落生长的环境和背景,特别是对于青塘这样建筑与地形紧密结合的村落,自然环境已经成为村落环境和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建筑实体一起受到重视。晋西古村落大多处于吕梁山区,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被动适应。其村落选址、布局、房屋样式、材质、生产生活方式等都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对这一特征的形象阐述[14]。所以,不能放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然环境都是一个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村落空间格局保护

古村落包含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实体和历史遗存,保留有当地传统村落的特征,是古村落历史文脉的载体。它们主要包括村落格局、街巷网络、宅院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空间、古树名木、河流等,形成了古村落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结构。因此,对于古村落空间格局的保护势在必行,在保护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村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保护。注重保护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要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特色,保持古村落与自然浑然一体的风貌。古村落保护应以当地传统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形态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结构改造,改善使用功能,要做到经济建设与古村落保护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3 人文环境要素保护

青塘古村落人文环境的形成是当地人民长期精神风貌的反映和结晶,是人们实际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其流传至今的人文环境要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是其典型代表之一。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当地的风俗、节庆、民俗、艺术、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5.3.1 坚持以人为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遗产。其传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传承人死亡,那么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就会消亡[15]。因此,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把传承人作为保护的主体,通过培训、教授、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社会地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

5.3.2 物化性保护

把古村落非物质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物化,使其变成有形的物质性东西。利用现有的媒介和存储介质进行记录保存,如视频、音频、照片。建立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并进行保存。

5.3.3 进行研究性保护

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该将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与具体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制定完整而切实可行的教育、保护、传承等措施。加快成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保证各项保护措施贯彻落实 ,确保研究性保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结束语

青塘村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村民生活聚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聚居地,是晋西湫水河流域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在村落营建之初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限制,村民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因此,村民的生产生活必须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与村落生活相适应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村落里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是村民乡土文化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要以人为中心,把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逐步拓展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探寻出一条适合晋西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道路。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丁怀堂.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J]. 徽州社会科学, 2007(6) : 17-18.

[3]李小平,曹瑞芳.民国六年《临县志》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国大百科全书 4[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管子·乘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黄公渚.周礼[M].商务印书馆,1936.

[9]黑格尔·范扬.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民间文学论丛[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11]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12]郑土有. “自鄙”、“自珍”与“自毁”——关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 云南社会科学,2007(2):135-137.

[13]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刘沛林. 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 人文地理,1998(1):38-41.

[1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in western Shanxi——A case study of Qingtang Village, Linxian country

SUN Jun-tao1,NIU Jun-jie2

(1.SchoolofGeographyScience,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2.InstituteofHistoricalGeographyandEnvironmentEvolution,TaiyuanNormalUniversity,Jinzhong030619,China)

Shanxi province has the dense historic villages in China which emerg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However, variety reasons contribute to the decline of the historic villag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historic villages could have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site. The author takes Qingt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find the historic villages' rules of changes affect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measur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impact on historic villages. The overall layout of passive adaptation to natural, traditional buildings have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people-oriented is necessary when maintaining is performed.

historic villages in western Shanxi; liv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Qingtang village; Strategy

2015-05-28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325)

孙军涛(1991-),男,河南滑县人,硕士研究生。

牛俊杰(1968-),男,山西岚县人,博士,教授。

1674-7046(2015)05-0005-06

10.14140/j.cnki.hncjxb.2015.05.002

K878

A

猜你喜欢
古村落人居村落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