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动力、新作为

2015-04-27 12:29赵力生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常态政府改革

赵力生

纵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了新一届政府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决心,坚持改革的恒心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创新发展的信心;也充分体现出了新常态、新动力、新作为的时代命题和精神内涵。

一、新常态——经济发展新阶段

中国经济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到新时期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即新常态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作主旨演讲时又首次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由此,“新常态”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全面形成,即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旧常态”,步入到向中高速过渡的“新常态”(余斌和吴振宇,2014;刘元春,2014)。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所表述的“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它既不是一个“去杠杆”、“去产能”的危机救助过程,也不是一个重返危机前繁荣状态的恢复过程,而是“结构调整”和重构新的增长模式的过程(刘元春,2014);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高速增长之后的必然阶段,也是中国审视世界经济与改进进程之后的主动调整和积极应对(文魁,2014)。

基于新常态的内涵,学者们从新常态下包含的内容、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转型与调控、新常态背景下的企业创新与转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施芝鸿(2014)指出,新常态包含的内容和趋势是全方位的,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党要管党与从严治党等。刘元春(2014)认为,治理“新常态”的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要从传统的逆周期刺激理论转向新结构改革理论转换;宏观经济调控要强调“底线管理、区间调控”,要不断探索新的宏观调控工具。余斌和吴振宇(2014)指出,新常态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整体思路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增长目标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增长动力;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面对新常态的宏观形势,企业发展也需要在商业模式、组织战略、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略、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转型与创新,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侯云春,2014;冯立果,2014;俞啸,2014)。比如,赵曙明(2014)指出,新常态下背景下,企业传统的“粗犷”生长模式一去不复返,创新思维显得尤其重要,企业需要注入创新精神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改变企业管理模式,从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转变成人才密集型。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体现出了精神既顺应了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又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视角对新常态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注解。正是顺应“新常态”的新要求,2014年我国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根基;在2015年的工作部署中则明确指出,2015年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主动顺应形势,将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7%,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为企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要进一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二、新动力——改革与创新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之年。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成长的“新动力”。对此,在李克强总理1小时40分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2/3的篇幅阐述了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而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改革与创新,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总结的:“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在促改革要动力方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民生改革、社会治理、农村发展、文化事业、金融改革等全方面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具体体现为:

第一,通过投资多元化和促进大众消费来推动经济结构改革。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同时,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第二,发挥市场力量,全面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由此实现全面信息透明化;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将改变“地方政府财源少、支出却多”的局面。在金融改革上,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从而实现民间资本的介入;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将让投资者有更多赚钱的渠道、让银行有更多增值的办法,让金融服务真正地普惠大众。

第三,分类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依法保护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通过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来推进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让普通民众或投资者真正成为国企的主人,分享国有企业发展的红利。除此之外,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让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保护,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作用,从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早日到来。

第四,创新贸易发展模式,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纯的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吸引外资的“引进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出去”并驾齐驱的发展形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在此背景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

第五,基于以人为本思想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具体包括: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针对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要实现留住“APEC蓝”的目标,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上述民生改善与社会建设事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增加人民福祉的决心和信心。

第六,通过简政放权与放管结合推动行政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第三方可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交给市场或社会去办。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在权力使用上,“有权不可任性”,2015年要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改革与创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要大力促进创新。对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不能只做世界工厂,还要做世界创新工场。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三、新作为——量增质更优

在全面适应“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改革与创新的新动力,必将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作为。对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目标、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阐述,具体体现为:

第一,从高速增长迈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面临着资源投入过高、能耗过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同时当经济总量迈上一定台阶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必然将呈现一定的下行趋势。正是在此背景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7%,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作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

第二,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与质量提升。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外贸劳动,呈现出资源依赖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将全面转型,实现依赖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约化发展途径。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要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综上所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新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在“新常态”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动适应,也充分体现了“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质量优化转型的时代命题,从而为新时期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深化改革和质量优化注入“新动力”,从而实现“新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全面的深化改革与创新的“新动力”机制,必将实现20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量增质更优的“新目标”,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家行政学院第22期厅局级公务员进修班)

猜你喜欢
常态政府改革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改革”就是涨价吗?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