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IO模型的中美贸易内涵碳转移研究

2015-04-27 01:00马晶梅王新影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两国规模内涵

马晶梅,王新影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统计应用研究】

基于MRIO模型的中美贸易内涵碳转移研究

马晶梅,王新影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采用MRIO模型,对1995—2011年中美两国20个行业的贸易内涵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总体及行业特征。研究得出:一方面,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远大于其从美国进口的内涵碳规模,从而中国通过贸易承接了美国大量的内涵碳转移;另一方面,相对于两国的贸易规模,中国承接了更多的内涵碳转移,从而加剧了全球范围的“碳泄漏”。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方法将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得出:规模效应总体为正,且贡献率最高,表明中国日益增长的对美出口是推动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因素;结构效应总体为正,但影响很小;技术效应为负,证明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的扩张。

贸易内涵碳;MRIO模型;碳泄漏;SDA;技术效应

一、引 言

当前,以二氧化碳(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碳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碳排放总和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0%以上,然而两国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和速度却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碳排放量增长迅速,1995—201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6.24%,并且在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相比之下,美国碳排放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仅为0.18%①美国碳排放在2007-2009年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美国企业在生产中更加广泛地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美国通过产业外移和进口贸易,将高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处于巨额顺差地位,而从贸易内涵碳(embodied carbon)的角度看,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的迅速上升不仅与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粗放型经济模式有关,也与其日益扩大的对美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内涵碳是指产品及服务在包括生产、运输、消费和处置等整个生产链条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文中贸易内涵碳主要考察中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碳转移。。

最早有关贸易内涵碳的测算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一些研究认为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使其消费内涵碳高于生产内涵碳,从而成为内涵碳的净进口国[1-3]。近年来,针对中国的研究不断增多,Lin和Sun研究得出,2005年中国内涵碳净出口占碳排放总量的18.8%[4]。在对中国双边贸易的研究中,基于中美贸易视角的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Shui和Harriss研究表明,1997—200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占国内碳排放总量的7%~14%[5];Xu等测算得出,2002—2007年中国对美贸易内涵碳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12%[6];高静和刘友金研究表明,1997—2006年中国对美国内涵碳净出口量持续增加,但在2007年后有所下降[7];尹显萍和程茗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8年中国对美内涵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7%~10.9%,并使美国碳排放减少1.0%~3.6%[8];吴英娜和姚静研究得出,2000—2009年中国对美出口内涵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8%~20%,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内涵碳只占其2%~3%[9];刘俊伶等在对21个国家贸易内涵碳测算时发现,中国是最大的内涵碳输出国,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376Mt,进口内涵碳为34Mt[10]。

现有对中美贸易内涵碳的研究虽然日益丰富,但大多数主要针对中国总体碳排放规模进行测算,缺乏基于行业特征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两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将进口中间品从中间品中剔除,克服了传统研究中按固定比例剔除进口中间品方法的内在缺陷。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1995—2011年中美两国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的20个行业的贸易内涵碳进行测算。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对影响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因素进行分解,并考察各效应贡献率的大小。

二、贸易内涵碳的测算

(一)贸易内涵碳测算的MRIO模型

从投入-产出表的行看,每个行业的总产出等于该行业分配给各个行业的再生产性产品及其最终需求产品之和,即总产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由此可得各行业产出的平衡方程组:

(1)

式(1)可以简写为:

(2)

其中xij表示j行业生产所需i行业的货物或服务价值量,xi表示i行业的总产出(或总投入),yi表示i行业的最终需求。将xij=ɑijxj代入式(1),aij为直接消耗系数,表示生产过程中j行业单位产出所直接消耗i行业的货物或服务价值量,从而得到:

(3)

式(3)可以表示为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基本模型:AX+Y=X,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Y分别为各行业总产出和最终需求的列向量。将式(3)进行变形:

(4)

其中(I-A)-1为里昂惕夫逆矩阵。在模型(4)的基础上引入内涵碳的概念,则整个生产链的碳排放量C可表示为:

(5)

(6)

在此基础上,采用Lenzen等在研究各国对外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与其碳责任关系时使用的MRIO方法,构建两国进出口贸易内涵碳的测算模型[11]:

(7)

(二)数据及来源

中美两国投入-产出数据源于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由于该表只有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年数据,本文以这三个年份为界,将样本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用这三年投入-产出表得出的里昂惕夫逆矩阵对同阶段其它年份进行替代。

中美货物贸易数据来源于OECD双边贸易数据库。为统一统计口径,本文以中国统计数据为准。双方服务贸易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两国各行业碳排放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中的环境项目表。所有以当年价格表示的数据使用WIOD中总产出价格指数(GO_P)进行调整,以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由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行业分类标准不同,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方法,并参考ISIC Rev.2的分类标准,将所有行业合并为20个行业。

(三)中美两国完全碳排放系数测算

由上文可知,直接碳排放系数是碳排放量与产出之比,而在计算中美各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时,OECD只提供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行业产出数据,因此这三年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可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同时,假定中美两国各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与总体变化一致(见表1)*中美两国1995—2011年总体直接碳排放系数来源于IEA提供的单位产出(2005年=100)所排放的CO2量。。将1995—201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作为基期,将各年与基期总体直接碳排放系数的比值作为技术系数,对其它年份各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如1996—1999年各行业直接碳排放系数以1995年为基期,以此类推*以1995—1999年中国为例,令1995年技术系数为1,1996年技术系数为0.93(c1996/c1995=3.00/3.22),1997—1999年技术系数分别为0.84、0.80和0.72。同理可得2000—2004年、2005—2011年的技术系数。。

表1 1995—2011年中国和美国总体直接碳排放系数 单位:千克/美元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能源署(IEA)。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直接碳排放系数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对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两国在减排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此外,中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均远高于美国,二者之间的差距由1995年的5.7倍下降到4.7倍,这表明虽然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中国能源消耗结构具有较强刚性,生产技术水平及能源利用与美国之间也存在巨大差距[12]。值得注意的是,2002—2005年中国直接碳排放系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尽管随后有所下降,但是2007年的数据仍高于2002年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2003—2004年中国明显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这两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15%)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

由式(5)可以进一步得出中美两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见表2)*由于1995—2011年两国完全碳排放系数数据较多,作者只选择5年的分界点数据,其它数据可向作者索取。。与表1所得结果相似,两国完全碳排放系数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中国下降尤为显著,并且中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美国。1995年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是美国的2~10倍,其中差距最大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为9.9倍;2011年两国差距为2~8倍,差距最大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为7.7倍;差距最小的行业则包括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和农业。

表2 1995-2011年中美两国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 单位:千克/美元

1.中国。从各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看,电力/燃气/水供应业最高,远高于其它行业;其次是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系数低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农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及其它服务业。

从变化趋势来看,除了橡胶/塑料制品业和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两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以外,其余18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6%~63%。下降较快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造纸/印刷等行业;下降较慢的包括其它非金属制品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和采掘业等行业。可见,轻工业和服务业能源效率提升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的高碳行业。

与此同时,一些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在特定时期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1)1999—2000年,有8个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上升,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农业、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和运输/仓储/邮政业;(2)2002—2004年,所有行业均有所上升,其中采掘业、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塑料制品业、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金融/保险业一直上升到2005年,其它行业则在2004年后开始下降;(3)2008—2009年,所有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小幅上升,2009年后下降,部分行业则在 2010年后再次出现上升。

2.美国。美国完全碳排放系数最高的行业也是电力/燃气/水供应业,且远高于其它行业;其次是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系数较低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及器械设备制造业。由此可见,美国许多重工业属于低碳行业,这与中国重工业碳排放系数较高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美国绝大多数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总体不断下降,电力/燃气/水供应业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此外,在特定年份一些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也有所上升:1999—2000年,有8个行业上升,上升幅度较大的有电力/燃气/水供应业及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2004—2005年,也有8个行业上升,上升幅度较大的有电力/燃气/水供应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2009—2010年,绝大多数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呈现小幅上升。

(四)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的测算与分析

在中美两国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基础上,对两国总体贸易内涵碳进行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1995—2011年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 单位:千克/美元;Mt

可以看出,由于中国对美出口内涵碳一直远大于其从美国进口内涵碳的规模,中国始终属于内涵碳的净出口国。这表明美国通过贸易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内涵碳转移,并且其转移规模与中国对美国净出口贸易规模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见图1(c))。根据二者的变化可以将整个样本期分为四个阶段:(1)1995—2001年的平稳增长时期;(2)2001—2006年的迅猛增长时期。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美出口大幅提高,两国间贸易内涵碳转移也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年均增长率超过20%;(3)2006—2009年的快速下降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对美出口萎缩,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也明显下降;(4)2009年后的再次迅速增长时期。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产品进口需求上升,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恢复快速增长。

河北特色农产品主要是通过实体店铺进行销售,独立农户或农村合作社组织农民集中生产特色农产品,采摘后将特色农产品进行选择性加工,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将产品送到各个实体销售点,进行适时销售,最终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但这种策略一方面耗时多、产品流通速度慢、加工成本高;另一方面无法直观反映消费者售后状况,对农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决策造成影响。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可看出,由于河北特色农产品的分散性和行为不规范性致使农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质量管理薄弱,且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极有可能导致被其他产地品质较差的农产品仿冒,从而降低市场美誉度。

从进口方面看,1995—1999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内涵碳变化非常小,进入21世纪后有所增加。由于中国从美国进口内涵碳的规模相对其出口内涵碳小得多,中国对美国净出口内涵碳与其出口内涵碳之间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见图1(d))。

从中国同美国的进出口对比来看,中国出口内涵碳是进口内涵碳规模的7.9~15.8倍,而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额仅为其进口的1.5~3.2倍。这也证实了由于中国各行业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和其出口与进口的相对规模比较,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的相对规模大得多,二者之间相差3~5倍。这也就是说,与两国的贸易规模相比,中国承接了美国更多的贸易内涵碳转移,从而加剧了全球范围的“碳泄漏”问题。将两国单位进/出口内涵碳与各自单位GDP碳排放量进行对比(见图2),可以看出:

1.中国。2002年之前,中国单位出口美国的内涵碳大于国内单位GDP碳排放量,此后则出现相反趋势,这表明中国在2002年之前出口美国的产品中,碳排放量高于国内的平均碳排放水平,即中国出口的高碳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然而,这种现象在2002年以后得以改观,尤其在2004年后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含量迅速下降并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出口的高碳产品比重大幅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承接美国内涵碳转移的强度。

2.美国。1998年之前美国单位出口中国的内涵碳大于其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量,1999年以后则小于其单位GDP碳排放量,这同样表明相对于国内生产的平均碳排放水平,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高碳产品比重也逐渐下降,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的碳结构也得以改善。

图1 中美两国贸易额与中美贸易内涵碳图(单位:亿美元;Mt)

(a)中国 (b)美国

三、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效应分解

(一)贸易内涵碳转移效应的分解模型

本文基于Grossman和Krueger提出的贸易环境效应分析框架,采用SDA对导致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13]。式(7)可写为:

EXC=S·Yc·Yex

(8)

ΔEXC=EXC(1)-EXC(0) =S(1)Yc(1)Yex(1)-S(0)Yc(0)Yex(0)

(9)

为避免分解过程中的非唯一性问题,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分别从基期和计算期进行分解,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算数平均,得到:

(10)

其中S、Yc、Yex分别代表碳排放技术、出口结构和出口规模对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影响,因此将f(ΔS)、f(ΔYc)、f(ΔYex)称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反映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由于事实证明,1995—2011年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该效应预期为负;结构效应反映该行业产品出口比重与内涵碳转移规模变化之间的关系,数值为正表明二者成正比,反之亦然;规模效应反映中国对美国总出口变化的影响,由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的增长与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张之间呈现出同向变动的趋势,因此预期其数值为正。

(二)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效应分解

根据图1中的四个阶段,将20个行业按产业分类对影响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的效应分别进行分解,结果见表4。

1.总体效应。1995—2011年在中国承接美国转移的322.19Mt贸易内涵碳中,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分别贡献了-75.6%、6.3%和169.3%。总体来看,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的符号与预期相符,三种效应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为:

表4 中国向美国出口内涵碳变化的效应分解 单位:Mt

技术效应:各阶段技术效应均为负,表明尽管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各出口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单位产品的出口内涵碳消耗逐步下降,从而抑制了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的扩大。

结构效应:结构效应为正(除2006—2009年以外)。然而,应当注意的是,结构效应的贡献非常小,表明中国各行业对美国出口比重总体上变化不大,对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影响也很小。

规模效应:除2006—2009年外,其余阶段规模效应均为正,并且贡献率也最大,这表明中国对美国日益扩张的出口是推动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主动力,该效应在中国入世后第一个5年(即2001—2006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而2006—2009年的规模效应为负也同样证实,中国对美出口内涵碳显著下降主要是受中国对美出口明显减少的影响。

2.行业效应。第一产业: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非常小,仅占总规模的0.05%~0.08%,这主要是农业本身的低碳特征加上中国农业向美国出口规模过小所致。从图3(a)可以看出,除2006—2009年外的其余阶段,规模效应贡献最大且为正,而其结构效应为负表明这三个阶段中国农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的比重从1995年的0.44%下降到2011年的0.19%,但是在2008—2009年,该比重从0.18%上升到0.21%,导致这一阶段结构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一直为负,但是贡献率不大,表明中国农业不断提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内涵碳的增长趋势,但作用有限。

图3 不同行业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内涵碳效应分解图(单位:Mt)

第二产业: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内涵碳中,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比重为93%~97.8%,与同期该产业对美出口份额基本相同。然而,由于不同制造业的行业特征、碳密集度及其贸易地位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建筑业在中国对美贸易中所占份额极小,因此主要针对制造业对第二产业进行考察。,其分解效应也有所不同。以内涵碳转移规模最大的四个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例(见图3(b)-(e))*这四个行业占中国出口美国内涵碳总量的63.9%,占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63.1%。,除2006—2009年以外,其余三个阶段的规模效应均显著为正;技术效应方面,除了纺织行业在2001—2006年呈现正效应以外,其它行业均表现为负效应。

相比之下,这四个行业的结构效应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1)机械设备制造业:结构效应始终为正,并以2001—2006年最为显著。这是由于这一阶段该行业的出口比重快速增加。而2009—2011年由于中国对美国整体出口出现快速增长,相比之下该行业出口比重变化不大,结构效应的贡献率仅占总效应的0.3%。

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前两个阶段结构效应为正,后两个阶段为负。虽然该行业对美国出口一直有所增加(2008-2009年除外),但是各阶段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却不一致,前两个阶段出现上升,而在后两个阶段有所下降。

3)纺织业:相对于其它制造业,纺织业贸易内涵碳转移的效应分解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不同于其它行业的负效应,2001—2006年,纺织业技术效应呈现出正效应,表明这一阶段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中国纺织业完全碳排放系数从2002的1.6上升到2005年的1.83。;其次,纺织行业的结构效应也与其它制造业表现截然相反——除2006—2009年为正以外,其它阶段均为负。这是由于2008—2009年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及其出口份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而在其它年份,尽管该行业对美出口额不断增长,但其出口比重却明显下降。

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6—2009年结构效应为负,其它三个阶段均为正。这是由于2008—2009年,该行业对美出口贸易额及其出口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第三产业:1995—2011年,第三产业在中美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中的比重约为2%~8%,这是由于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仍然较小,其中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负,规模效应除2006—2009年为负以外,其它阶段为正。在三种效应中,除了2006—2009年结构效应贡献最大以外,其它三个阶段仍然是规模效应发挥了最大作用。以具有代表性的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可以看出,其效应分解结果与第三产业总体相似(见图3(f))。但是,1995—2001年该行业结构效应为正,这是由于虽然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占中国对美出口比重下降,但是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出口比重却有所上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MRIO模型,对1995—2011年中国和美国20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贸易内涵碳及其转移规模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碳远远大于其从美国进口内涵碳规模,中国通过贸易承接了美国大量的内涵碳转移,并且其转移规模与两国净出口贸易额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相对于两国的贸易规模,美国向中国转移了更多的内涵碳,即中国通过对美出口加剧了全球的“碳泄漏”。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方法将影响贸易内涵碳转移的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分析得出:在三种效应中,规模效应总体为正,并且贡献率最高,表明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影响中美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因素;技术效应为负,证明中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对两国贸易内涵碳转移规模的增长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正,但是影响很小,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碳结构优化速度较慢。

因此,鉴于对美国出口贸易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应主要依靠发挥技术和结构因素的负效应,在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投入,推广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降低产品的单位碳消耗;在结构方面要培育和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及贸易碳结构,控制高碳产品在生产和贸易中的比重,以达到缩减其通过贸易承接内涵碳转移规模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将贸易内涵碳转移纳入全球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的框架内,以此作为各国合理承担减排责任的现实依据,从而有效地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缓解全球范围内的“碳泄漏”问题,以促进世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 Wyckoff A W, Roop J M.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Energy policy, 1994, 22(3).

[2] Ahmad N,Wyckoff A.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R].OECD Publishing, 2003.

[3] Weber C L, Matthews H S.Embodied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in US International Trade, 1997-2004[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14).

[4] Lin B, Sun C.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J].Energy Policy, 2010, 38(1).

[5] Shui B, Harriss R C.The Role of CO2Embodiment on US-China Trade [J].Energy Policy, 2006, 34(18).

[6] Xu M, Allenby B, Chen W.Energyand Air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US Trade: Eastbound Assessment Using Adjusted Bilateral Trade Dat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43(9).

[7]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 2012(5).

[8] 尹显萍,程茗.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碳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 2010(8).

[9] 吴英娜,姚静.中美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研究——基于贸易污染条件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2(12).

[10]刘俊伶,王克,邹骥.基于MRIO模型的全球贸易内涵碳流向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4(6).

[11]Lenzen M, Pade L L, Munksgaard J.CO2Multipliers i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4, 16(4).

[12]王峰,贺兰姿.技术进步能否降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基于20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

[13]Grossman G M, 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1.

(责任编辑:崔国平)

Transfer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Sino-US Trade Based on MRIO Model

MA Jing-mei, WANG Xin-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paper uses MRIO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Sino-US trade and results show that on one hand,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is far larger than that in its imports and China actually receives a bulk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from the US via bilateral trade which presents a similar tendency to the volume of trade balance;on the other hand, compared with China's relative scale of exports, China exports much more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leading to deteriorating global 'carbon leakage'.SDA is exploited to decompose the effect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fer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Results show a general positive effect of scale with highest contribution indicating that China's increasing exports to the US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pulling the carbon-emission transfer to expand; the structure effect is positive with minor magnitude demonstrating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proportion in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is rather small; the technology effect is negative confirming that the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help restrain the transfer scale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Sino-US trade from expanding.

carbon emission embodied in trade; MRIO model; carbon leakage; SDA; technology effect

2015-04-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国公司非股权经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机制研究》(71303071)

马晶梅,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国际贸易与产业升级; 王新影,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

F742

A

1007-3116(2015)09-0040-08

猜你喜欢
两国规模内涵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规模之殇
内涵漫画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国际挑战需中美两国积极合作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