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2015-04-27 01:01杨子帆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门槛城市化

杨子帆,王 栋

(1.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金融系,天津 301811;2.天津大学 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统计应用研究】

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杨子帆1,王 栋2

(1.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金融系,天津 301811;2.天津大学 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通过建立长期的人口流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并建立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长期的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扩大,城镇人均收入增加高于农村人均收入增加。充分认识和了解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收入不断扩大的现状,只有实现完全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这个问题不但需要制度的创新,而且还需要相对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流动人口;不完全城市化;城乡放入差距;门槛面板模型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向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3%,在7.3亿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约1.66亿,占城镇常住人口的22.7%。这些农民已在城市工作,户籍却在农村,是人口的流动而非转移。国家在统计城市化率时为了方便起见,把这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城市人口”统计了进来,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城市化”,或者“半城市化”、“浅度城市化”。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短期内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长期来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国外学者对城市化与收入差距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三类:刘易斯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收入差距会慢慢的缩小[1];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认为,城市化不但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会加大城乡的收入差距[2];罗宾逊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推导出来了著名的“倒U”理论,说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收入差距先是扩大,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逐渐的缩小,最后趋向于平稳[3]。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与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苏雪串揭示了城市化的滞后是导致城乡收入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4];陆铭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证明城市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经济战略等的影响使结果不是很明显[5 ];程开明等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偏向度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6];李佳莹认为当前的城镇化模式不当导致了城市化没有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7];徐中生证明了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曲线在中国是成立的[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以完全城市化为假设前提,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以流动人口、不完全城市化为前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更好地为实现完全城市化,缩少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说明流动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是如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长期的人口流动模型来说明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前提假设:1、现在农村当中已经不存在剩余的劳动力,并且城市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存在;2、城市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的经济结构 (正规就业部门和非正规就业部门同时存在);3、导致农民进城的原因只是因为收入的增加。

余秀艳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伪城市化”,虽然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倒“U”型拐点的水平,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指出农民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和居住的移民数量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用公式1表式),具体表现为前者对后者有正的影响[9]。

M=f(d),f′,(d)>0

(1)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和居住的移民数量,d表示农民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

何治力运用托达多模型进行了推导,发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率越高,农民工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越大,才会导致农村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加剧了我国不完全城市化的发展,短期内能缩小城乡收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用公式2表式),具体表现为前者对后者有正的影响[10]。

d=pw-R

(2)

其中d表示农民预期的城乡工资差距,p表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率,w表示城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R表示贴现值。

由于城市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正规就业部门和非正规就业部门同时存在),现实中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分率P也相应的分为二类即:设p1表示城市中农民工在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率,设p2表示城市中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率;城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w也相应分为二类即:设w1表示城市中农民工在正规就业部门的平均工资,设w2表示城市中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平均工资。

p=(p1,p2),w=(w1,w2)T

(3)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可以推出公式(4)。

M=f(pw-R)

(4)

移民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M=f(v(0))

(5)

其中v(0)表示农民工对未来城市预期收入的贴现值。

(6)

其中c(0)表示农民迁移到城市的迁移成本,Yu(t)表示迁移者在时点t时的在城市正规就业部门的平均工资,φ(θ)表示移民就业的分布函数。

P=(Pu(t),Pnu(t)),Y=(Yu(t),Ynu(t))T

(7)

其中Ynu(t)表示迁移者在时点t时的在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平均工资,pu(t)表示迁移者在时点t时的在城市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率,pnu(t)表示迁移者在时点t时的在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就业。

综上所述,在排除其他情况的前提下,要使农民工永久地居住在城市中,则要满足下面的条件:v(0)>d,决定上述条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现有的政策决定了φ(θ)的大小;P是由现在的就业结构决定;Y是由现在的经济大趋势和国家的财政补助决定;工业反哺农业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引入使得Yr很大;现有的城市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决定了r;对于c(0)而言,虽然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农民进入城市的渠道和过程很简单,但是由于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不完全,其背后的子女入学和父母的赡养成本很高。所以可以认为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函数可以表示为:cv=f(P,Y,Yr,c(0),r)。

在不完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不但没上涨反而减少;在城市中,大多数迁移者的工作部门都是非正规就业部门,工资收入低,收入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其无法在长期当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从社会方面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民虽身在城市但是无法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社会保障服务,其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子女的教育和医疗的保险等等。因此可以充分证明,人口流动、不完全的城市化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口流动、不完全的城市化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如果我国城市化仍以现有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的状况发展下去,那么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会扩大。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函数形式的设定

本文选取1990—2013年的年度数据作为计量分析的样本,从城市化的四个维度(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分别选取变量来描述我国现阶段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空间方面:选取tp表示人均耕地数量;人口方面:选取u表示人口的城市化率;经济方面:选取ps、pt表示第二、三产业的比重,vf表示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助;社会方面:选取dp表示每一千人拥有的医生数,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根据上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得,我国现阶段不完全城市化的现状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显著的门限效用,所以选取门槛面板数据模型来估计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选取Hansen(1996,1999,2000)创建并不断完善了的单一的门槛回归技术,该技术可以将样本内生变量分为多个组别,并揭示门槛值。

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如下:

yit=uit+β1xitI(qit≤r)+β2xit(qit≤r)+εit

(8)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xit为解释变量(机制依赖变量),qit为门槛变量,r为其函数的门槛值,uit反应了个体效应,εit是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即εit~N(0,δ2),误差项εit是独立分布的,所以排除了对滞后项的解释作用。β1与β2为方程的两个系数。I为指示函数。

(9)

(10)

给定γ时,可以求出β,进而可知方程yit=uit+β1xitI(qit≤r)+β2xitI(qit>r)+εit的残差平方和记为S1(r)。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使得残差平方和S1(r)最小的r,即为满足要注意的门槛值:

(11)

根据Chan(1993)和Hansen(1999)推荐的最小二乘法:可求之公式(11)残差方差为:

(12)

单一门槛模型中门槛变量将样本内生分为两组,当β1=β2时说明门槛效应不存在,只有β1≠β2门槛效应存在。实证中将先对门槛值的存在进行考察,并对其值的大小做出估计,再进行检验。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变量dp,vf来源于1990~2013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1990~2013年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ps是由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比GDP值计算得出,pt是由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除以GDP计算得出。u是人口的城市化率,即非农业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值,其中非农业人口包括城市人口和在城市居住超过六个月的非城市人口,tp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即全国有效耕地总面积除以农村人口的总数,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了方便,用这两个指标的比值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即d=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为了除去其趋势和单位的影响,实际分析前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变换。

不完全城市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处理:进行门槛分析,关键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联合估计门槛值r和模型的未知数值(β1和β2);二是门槛效应的相关检验(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检验和门槛估计值真实性的检验)。

问题一:参数的估计

表1 联合参数估计值数据选取表

注:数据根据各年统计年鉴整理而成,d代表城乡收入差距,u表示人口城市化率。

问题二:模型的检验

求出门槛值后,再检验门槛效应是否显著,以及估计的门槛值是否等于真实值。针对门槛值的显著性检验,作如下检验:

检验的原假设为:H0:r1=r2

S0为在原假设H0下的残差平方和。S1(r)为在备择假设H1下得到的残差平方和。在原假设成立时没有门槛值,在备择假设成立时有门槛值。

(三)门槛面板模型的估计

利用STATA对上述建立的门槛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为了方便,每个角度选取一个变量来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门槛面板模型四维角度(人口、空间、经济、社会)门槛值表

注:资料由作者编制。下表同。

利用STATA对上述建立的门槛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利用变量门槛值之前的估计与门槛值之后的估计进行对比,检测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有显著的门槛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流动人口、不完全城市化影响城乡差距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

(四)实证检验的结果分析

通过表2和表3的检验可以得出:β1≠β2,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很显著的门槛效应,所以在理论分析时所得出的人口流动、不完全城市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结论是正确的,即一开始随着流动人口、不完全城市化率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是呈现减小的局势,但是一旦超过这个门槛,随着流动人口增长、不完全城市加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加大的趋势。由检验数据整理可知,在门槛之前第三产业的比重pt(-0.462 5)和城市化率u(-7.235)的增长都能很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在门槛之后城市化率u(3.557)和第三产业的比重pt(1.021)的比值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而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只有实现完全的城市化进程,才能更好地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通过论证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十分迅速,但是现阶段的城市化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半城市化”,由于户籍及土地等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率低,收入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其无法在长期当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农民工就业集中在加工制造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工资率较低,其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无法使他们在城市安家落户,对城市社会生活认同感低;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在城市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不可能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水平,加大了他们在城市生活成本,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综合分析不完全城市化导致了农民工的“内卷化”和农民工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只有实现完全城市化进程,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政策建议

1.打破现有的土地法规,放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样才能盘活耕地资源,吸引流动人口中的部分青年“农业种植能手”愿意在农村就业,实现农业种植规模化和专业化,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大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2.建立流动人口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是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低。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 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就业渠道窄,劳动附加值低,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致使其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建立配套的流动人口技能培训工作机制,是政府当前重要的工作,把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提高农民工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工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3.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占流动人口比重较大的农民工,进城之后大多数户籍没有改变,政府应该保障这些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生活中所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受教育等多个方面,改善其生活环境,使其在城市工作过程中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降低其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1]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54,22(2).

[2]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3] S Robinson.A Not on the U Hypothesis Relat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

[4] 苏雪串.城市化与长项收入差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

[5]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6] 程开明.陈钊.城市偏向度、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7] 李佳莹.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8] 徐中生.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SVAR模型的检验[J].新疆农垦经济,2009(10).

[9] 余秀艳.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倒“U”型规律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10).

[10]何治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失业率关系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3 (3).

(责任编辑:陈 正)

The Effect of Mobile Population and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o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YANG Zi-fan1,WANG Dong2

(1.Department of Fincmce, Pearl River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1811,China;2.Technic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China)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population model,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a phenomenon that how mobile population and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influence on rural and urban income levels.Based on the panel threshold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ifies how mobile population and incomplete urbanization impact o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ncreasingly broadened and urban per capita incomes have grown faster than rural ones.Thus, people understand the effects thoroughly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urrent enlargement of income gap.By means of urbanization, to some degree the develop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be coordinated, the income gap can be narrowed and common prosperity can be accomplished.Above all,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issue, the innovations of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nd carried out.

mobile population;incomplete urbanization;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panel threshold model

2015-04-23;修复日期:2015-06-1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预算绩效指标框架与指标库建设研究》(12&ZD198)

杨子帆,女,河南商丘人,讲师,经济学双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王 栋,男,山东招远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F291.1∶F014.44

A

1007-3116(2015)09-0055-05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门槛城市化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停留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