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

2015-04-29 07:42张咏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神缺水写作方法

张咏梅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描写;而细腻准确的描写,也是读者阅读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二泉映月》中,对整首乐曲声音的描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这动人的乐声,可谓当代“琵琶行”。《钱学森》中开篇的环境描写,读后让人入情入境,同时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文中对钱学森两处语言的描写,又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领悟人物品格。《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对柳树形态的直接描绘,对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的刻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不屈不挠的强大生命伟力。这样的文本范例不胜枚举,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描写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在教学《水》一文时,也努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描写能力的一些策略。

一、 增强“描写意识”,发现教学内容之核心价值

《水》作为一篇散文化小说,回忆了“我”儿时“缺水”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水对于生活的重要价值。如果联系课文所在单元“人与自然”的环保主题,这样的解读符合编者意图、符合文本主旨。深入品读,文本在表现缺水生活艰辛的同时,也表现了乡亲们艰苦环境下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这也是一个“苦”与“乐”的故事,相信这同样也是作者的表达意图所在。事实上,我们看到不少教师正是围绕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的。

当然,上述解读都是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展开的,从文本表达的视角进一步细细研读文本,无论是缺水生活的艰辛,还是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均来自于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写,特别是两处“洗澡”的内容,作者把“缺水”境遇中的独特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雨中洗澡”是一次集体狂欢,孩子们“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们穿着衣服也要“加入洗澡的行列里来”,是对节日般场面的细致刻画。而“一勺水洗澡”的感受则是作者全文描写最为细腻之处,本来是瞬间的感受,作者用上了想象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读完后让人感同身受。可以说极致细腻传神的描写是文本最为成功之处,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相比于“珍惜水资源”“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教学内容来说,发现并学习文本描写的方法,更应成为本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教材中并不缺乏成功的描写范例,《大江保卫战》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人物外貌、语言描写,《郑和远航》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爱如茉莉》《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的环境描写……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只要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具备了一定的“描写意识”,就能不断发挖优秀的描写片段,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典型范例。

二、 渗透“描写知识”,破译作者表达之言语密码

正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就描写而言,就存在不少这样的“秘密”。从描写的对象来说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描写手法看有细节描写、白描和粗笔等;此外描写通常还会用到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当然,在具体的文本中,作者的描写还会有各种个性化的表达。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发现作者描写的精妙,并触摸作者描写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技巧以及独特之处,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渗透必要的写作知识,从而破译作者表达的言语密码。围绕“一勺水洗澡”的内容,我展开了这样一段教学:

师: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洗澡,读了这一内容,给你什么感受?

生:真是痛快淋漓。

生:就像沙漠里的植物遇到一场暴风雨,无比畅快。

师:是呀,读了作者的描述仿佛也让我们感同身受。其实,要想把这种感觉写清楚是很难的,作家是怎么写准确、写清楚的呢?再细细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往下流动时应该是很快的,我发现这里作者把水流到的地方一点一点地写了出来,写得很清楚,这样自己的感觉也会比较清楚。

师:就是说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板书),这是描写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我发现这里水的流动似乎不是一下子流过的,而是慢慢流过身体的每个部位,这也应该是“我”洗澡时独特的感受,是别人无法体验到的。

师:本来瞬间发生的事,作者却有意放慢了节奏,拉长了时间,就像电影中一个慢镜头,这样感受会写得更传神。(板书:放慢节奏)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洗澡时痛快的感觉写得很夸张,“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样一夸张很震憾,也很传神。(师板书)

生:前面也放大了自己的感受。本来只有一勺水,作者却说“像一条小溪流”倾注而下,既是夸张,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也感受到水在身上流动时的感觉。

师:你们看本来瞬间的感受,如果像作者一样,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放慢节奏、放大感觉,就能写得细腻传神,让人过目不忘。

最近微信圈里有一个“写作秘诀”流传很广,其中有这样一条——把三秒钟的事情写到三百字,其实就是要把内容写具体、写细腻。道理很明了,但缺少了一定写作方法的引领,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核心语段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我们亟需要做的是引领学生从文本丰富的描写范例中,解析作者描写的方法,从模糊走向清晰,由单纯的阅读感悟走向理性的写法解构,积累基本的写作方法。

三、 尝试“描写训练”,转化写作知识为实践能力

描写力说到底还是一项语言运用的能力,是一项语言的实践能力,因而在阅读理解、写法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水》一文的练笔设计而言,有的教师教学完课文,让学生写一写怎么保护水资源,怎样珍惜每一滴水;或是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家乡干旱的情景,我们缺水生活的艰难;甚至有的教师还让学生写一写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诸如此类的练笔设计,都没有关注到文本的描写方法,学生也无法把自己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起来。这样,他们很难在以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在教学完“一勺水洗澡”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写话训练:

在我的家乡,更多的是口渴难耐。一天,我们四兄弟回到家中,母亲端了一杯水来。我__________。水,慢慢地流进_________,流过________,我感觉________。最后,水_________,我全身_________,整个人_________。”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写”“放慢节奏”“放大感受”等方法,现场练笔。有学生写道:“我轻轻泯上一口。水慢慢流进我的嘴巴,流过我的喉咙,我感觉自己像一头扎进了清凉的湖水中。最后,水顺着血管到达了每一个部位,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吸足了水分,整个人也觉得开始膨胀起来。”在课堂练笔的基础上,我还设计一道课后练笔:用上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写一次特别的感受。有学生写的是自己吃了烧饼的感受:“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脆皮的油香味顿时钻满了嘴里的每个牙缝。再看看烧饼里面,竟有十几层皮——外面是看相很好的脆皮,中间有些泛白却依然香脆、满是油香的中层皮,而最里面还夹着晶莹的糖浆和又细又长的萝卜丝。细细咀嚼,脆脆的、糯糯的,嘴巴里就像上演了一台美味大戏,真是舍不得下咽。”这样的设计,既把学习过的写作方法与练笔结合起来,又把练笔与课文情境结合起来,学生有话可写,又有“法”可依,有助于写作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四、 对比“描写内容”,选择着力刻画之恰当时机

就一篇文章来说,并非什么内容都要着力刻画、铺陈渲染,即便是需要描写的,也会有轻重之分、主次之别。因而,学习描写,不仅要学习作者描写的手法、角度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还要学习作者如何选择描写的内容,即什么内容要着力用墨,重点描写,什么内容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着笔墨。在学生练笔的基础上,笔者呈现了两个精彩片段,问:“作者可不可以像我们一样,补一段喝水的内容呢?”学生纷纷摇头,笔者启发他们把补写的片段与文本进行对比品鉴,深入思考应该如何选择描写的内容:

生:描写的内容应该避免重复,每次描写都应该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

生:有与众不同的体验或是特别的感受时,应该重点描写,突出一下。

生:要着力描写的内容应该是文章的重点,而不能什么都描写,什么都抓住不放,否则就等于没有描写。

这样的写话训练,所花的时间不多,却引领学生进一步把握了作者表达过程的思路,理清了文脉,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描写的内容与时机进行合理选择,科学安排。【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传神缺水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指导重在运用
感怀
画一画,写一写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传神的原文,传神的译文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齐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