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理解中连接推理的眼动比较

2015-05-04 12:28贺荟中孙彬彬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聋人眼动

贺荟中 孙彬彬

摘要 采用记录被试阅读完成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反应时与眼动指标,试图探讨不同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理解中连接推理的加工特点与效率。结果表明:在语篇局部连贯中断情况下,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主动的即时性加工,而非语篇阅读完成后被动的延时性加工;但高阅读能力聋人能有效激活背景知识,所发生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低阅读能力聋人主动尝试即时激活背景知识、构建句子间的连接推理,但连接推理的加工还未达到自动化程度,推理加工的效率较低。

关键词 聋人,语篇理解,连接推理,眼动。

分类号 B842.5

1.前言

语篇理解是一个多层面的加工过程,有解码意义,激活背景知识,识别文本中各要素之间关系,创建各种心理模型和记忆表征(Carreiras & Clifton,2004,Kintsch,1988;OBrien,Cook,& Guéraud,2010;van den Broek,2010)。推理加工的建构几乎对语篇理解的所有这些层面都有帮助,使语篇中的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得以澄清。读者往往依据一定的规则做出推理,如对语篇中的简单事件或概念关系进行澄清(Ritchey,2011)。这些推理加工帮助读者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联系、或事件与事件的联系,来建构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表征,达到语篇阅读的终极目标——语篇理解。所谓推理加工,是一种将语篇中明确提到的先前信息、未提到的隐含信息与当前信息进行联系,并综合进文本心理表征的加工活动(Mckoon,& Rat-cliff,1992)。如在这个简单的片段中,“约翰把伞放在家里了,他湿透了”,读者根据已有知识“伞能让人免于淋雨”,与语句中提供的信息“他湿透了”,就会推理出“下雨了”,即将前后两句话的含义进行了整合,从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完成了连接推理加工。连接推理作为语篇理解中的一种推理类型,也被称为必要性推理(necessary inference),指读者为了维持文本连贯性而进行的推理(McKoon,& Ratcliff,1986;OBrien,Duffy,& Myers,1986),或是为了建立因果关系而进行的推理(Myers,Shinjo,& Duffy,1987;Van den Broek,1990;Van den Broek,Risden,& Husebye-Hartmann,1995;Van den Broek,Risden,Fletcher,& Thurlow,1996),是形成文本心理模型或表征的关键,要求读者运用他们先前的世界知识对信息进行整合(Graesser,Singer,& Trabaso,1994)。

丧失听觉能力的聋人阅读理解困难,已有大量研究集中在字词解码层面的语音意识(Shaywitz。&Shaywitz,2005),词汇量(Paul,1984)、知觉广度(Bélanger,& Rayner,2013,乔静芝,张兰兰,闫国利,2011)、句法(贺荟中,贺利中,2007)、语篇连贯性建立方面的缺陷性探讨(贺荟中,2004),但推理技能是语篇理解中的重要技能,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能够建立连贯的语篇心理模型或表征。连接推理又是语篇理解中的必要推理,在语篇理解中具有重要地位。聋人语篇理解连接推理能力及其加工机制的探讨较为少见,仅有的两篇文献都立足聋人与健听人的比较角度进行探讨,发现聋人与健听人尽管推理加工机制一样,但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为健听人能通过听觉随时从日常生活中,电视或录像中获取信息,与父母或同伴的讨论中扩大信息,因而拥有比聋人更多的背景知识(Doran,2003)。然而在聋人群体中,他们都因听觉损失而无法获取日常生活的随机信息,不同阅读能力的聋人在语篇理解连接推理加工机制是否存在差异,其加工效率如何?

本研究欲检验的假设是,高阅读能力的聋人与低阅读能力的聋人都能自动化地对语篇中的间接信息任务进行连接推理加工,但二者在自动化水平上存在差异,加工效率上亦存在不同。语篇理解连接推理加工机制的探讨需采取即时研究方法。本研究借鉴Singer及其同事(Singer,& Halldorson,1996;Singer,Halldorson,Lear,& Andrusiak,1992)曾运用即时研究方法探讨连接推理的范式:

读者阅读“玛丽把水倒在火炉上,火灭了”(推理条件句)或“玛丽把水放在火炉边,火灭了”(控制条件句),然后回答问题“水把火扑灭了吗”。Singer等人(1992,1996)认为,如果读者在推理条件下发生了连接推理,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将两句话连接,得出“水将火炉上的火扑灭了”。那么读者在推理条件下,回答“水把火扑灭了吗”问题要快于控制条件句。这是因为,读者在推理条件下回答问题,能够更快地根据已被激活、进入工作记忆的背景知识做出判断;而阅读控制条件句时,背景知识没有被激活,因此费时较多。据此,Singer等人(1992,1996)认为,若读者在推理条件下,回答问题的时间与正确率与在控制条件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就表示读者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发生了连接推理加工。该方法通过读者回答文后问题方式来推测读者在语篇阅读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即时性推理加工。

根据Rayner等人(2006)的解释,阅读中的眼动信息能够提供有关理解的加工过程。有三个眼动指标能够特别提供有关阅读理解的动态即时加工,它们分别是眼跳、注视和回视。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采取眼动指标(注视次数、注视时间、总阅读时间)来验证根据Singer等人(1992,1996)曾用过的连接推理实验范式,即通过分析被试在推理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完成阅读之后的问题的正确率及其反应时,推测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是否即时发生了连接推理加工,及连接推理加工是否为自动化的确定性,从而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理解过程中连接推理加工机制。本研究不仅对聋人阅读理解机制的深入探讨,及不同阅读能力聋人阅读理解中连接推理加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较大自然语言单位语篇层面上来探讨聋人阅读困难的根本原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2.1.1 被试选取标准

(1)好耳听力损伤程度在90分贝以上(极重度);(2)丧失听力时间在2周岁前(语言发展前);(3)智力发展正常;(4)除听力障碍外,无其他障碍;(5)八年级学生。

2.1.2 被试筛选工具

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李丹、陈国鹏于1991年主持修订的《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对被试智力进行评估。瑞文测验联合型属于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年龄范围为5.5岁-70岁,测验对象不受职业、种族、文化背景的限制,聋哑人、丧失某种语言机能的病人及具有心理障碍的人都可使用。本测验为纸笔测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接受过培训的研究生与聋校班主任老师主试。

2.1.3 被试筛选结果

三所聋校共38名学生参加了筛选,除2人为多重障碍,3人是智力障碍,1人家长不同意参加实验,剩余32名聋人均为语言发展前全聋,且除听力障碍外,无其他障碍。被试阅读能力划分标准:由语文老师根据聋人过去两学年间语文考试成绩划分,75%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定义为高阅读能力,低于70分的为低阅读能力。32名聋人中,高阅读能力聋生14人,低阅读能力为12人,其他为中等能力水平。本研究选取高阅读能力聋人与低阅读能力聋人共26人作为被试。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参照Singer等人(1992)的研究范式自行编制。为排除被试知识经验、字词识别水平等额外变量对理解及推理的影响,本实验材料的主题均从被试熟悉的学校或家庭日常生活事件中选取。先请聋校老师收集聋人学习生活中最熟悉的事件或话题,从中选取15个不同主题的事件作为实验材料素材,材料的编写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懂的字词。

将编写好的实验材料编订成手册,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社会学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2人就材料的用词准确性、语句通顺性等进行评价,根据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编订成手册,下发给聋校五年级学生每人1本,要求他们将其中不认识或看不懂的字词、短语划出来。手册回收后,按照聋校学生的反馈意见再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实验材料再编订成手册,下发给聋校六年级学生每人1本,要求他们将其中不认识或看不懂的字词、短语划出来。手册回收后,按照学生反馈意见进行修改。修订过后的实验材料再次做成2本手册,请聋校两名八年级语文老师检核是否有八年级聋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或用语。根据老师反馈意见,对实验材料作最后一次修改,并从15篇实验材料中选取8篇作为正式实验材料。这样,确保所用实验材料没有被试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语、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所有实验材料都采用两个短句构成一个短语篇。第一句话为潜在原因句,描述主人公的某一行为特征,第二句话为结果句。结果句与原因句在主题上保持连贯,但在内容上根据与原因句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推理条件,一种控制条件。推理条件下,结果句的内容需要被试结合潜在原因句的信息进行连接推理才能理解;控制条件下,结果句的内容不需要联系潜在原因句,即不需要进行因果连接推理就能理解。

为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句阅读时间的干扰,每个语篇中潜在原因句和结果句的句子都由10个字组成,均为高频字。结果句呈现结束后,首先呈现一个与语篇内容有关的记忆性是非判断问题,再呈现一个需要进行连接推理才能回答的理解性是非判断问题,要求被试进行判断。为准确记录是非判断题的阅读反应时间,所有是非判断题均由6个字组成。

每个语篇有两种处理水平,共16个语篇。采用随机化法将语篇分为两组,保证每名被试阅读到全部8个语篇,其中4个为推理条件语篇,4个为控制条件语篇。除去8个实验材料,还根据收集的事件编制4个填充材料,填充材料的结尾也有理解性和记忆性是非判断题。每名被试共阅读12个语篇,以随机顺序排列。

2.3 实验设计

采取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间变量为阅读理解能力,有两个水平,分别是高阅读能力和低阅读能力。被试内变量为语篇种类,两个水平,分别为推理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因变量有两类,一类为被试阅读语篇过程中的眼动指标: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目标句的总阅读时间;一类是被试延时回答问题的结果数据,包括判断记忆性问题及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及其反应时间。记忆性问题就是对语篇中的事实信息进行提问,理解性问题是对文中隐含信息的提问,读者需进行连接推理加工才能正确回答。

2.4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德国SMI公司(SensoMotoric Instru-ment)生产的iView RED-III眼动仪进行记录,采集频率为60Hz。键盘上的空格键代表“进入下一页”,“J”键代表“√”,“F”键代表“×”。采用醒目的标签贴将“下一页”、“√”和“×”的标签贴在在三个相应的按键上。

2.5 实验程序

实验在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眼动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具有隔音、隔光等功能。被试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主试两名,一名操作眼动仪,一名为听力正常的聋校老师,以确保被试在正确理解实验程序的基础上完成实验。实验前,先对聋校老师进行培训,再由其用口语与手语两种方式向聋人解释实验程序并进行练习训练,所有被试在正确理解实验程序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实验。本实验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

2.6 数据处理

26名被试中,因眼球瞳孔过小、睫毛过长、头部移动、眼睛疲劳等原因,与剔除极端数据等,有效被试为22人,高阅读能力聋人12人,低阅读能力聋人10人。使用BeGaze软件2.2版对有效眼动结果进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阅读能力聋人在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

不同阅读能力聋人完成语篇阅读后,回答两类问题的平均正确率与标准差,见表1。

以被试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为因变量,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语篇类型主效应显著,F(1,24)=6.270,p<0.05,聋人在推理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条件;阅读能力主效应显著,F(1,24)=20.335,p<0.001,高阅读能力聋人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阅读能力聋人;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1,24)=4.354,p<0.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高阅读能力聋生在推理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推理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低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786。在推理条件下,高阅读能力聋人的回答正确率极其显著高于低阅读能力聋人,p<0.001,在控制条件下,高阅读能力聋人的正确率高于低阅读能力聋人,但差异只达边缘显著水平,p=0.072,0.05

以被试回答记忆性问题的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阅读能力主效应显著,F(1,24)=33.205,p<0.001,高阅读能力聋人记忆性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阅读能力聋人。推理条件下,高、低阅读能力聋人的回答正确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控制条件下,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回答正确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语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4)=1.385,p=0.251,聋人在两种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1,24)=5.087,p<0.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高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和控制条件下对记忆性问题回答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p=.415;低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33,控制条件下的回答正确率显著高于推理条件下。

3.2 不同阅读能力聋人正确回答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反应时比较

不同阅读能力聋人正确回答两类问题所用平均时间、标准差见表2。

以正确回答理解性问题的反应时为因变量,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语篇类型主效应显著,F(1,24)=3.125,p=0.090<0.10,高阅读能力聋生在推理条件下回答理解性问题的反应时间显著少于控制条件,p<0.05,表明高阅读能力聋人在进行阅读时,发生了连接推理加工;低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回答问题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727,显示低阅读能力聋人语篇阅读时未能成功建立连接推理加工,以保持文本的局部连贯;阅读能力主效应不显著,F(1,24)=.017,p=0.897,表明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24)=1.517,p=0.230。

以被试回答记忆性问题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的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语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4)=0.027,p=0.871,聋人在两种条件下回答问题的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阅读能力主效应显著,F(1,24)=2.938,p=0.099<0.10,在推理和控制条件下,高阅读能力聋人的回答问题时间均显著少于低阅读能力聋人;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24)=2.678,p=0.115。

由此可见,高阅读能力聋人在回答推理版本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控制版条件下,反应时亦显著小于控制版条件;低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正确率及其反应时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按照Singer等人(1992,1996)假设,高阅读能力聋生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发生了连接推理加工,建立了文本局部连贯,达到了对语篇的理解;低阅读能力聋生在语篇阅读中没有建立连接推理,推理加工能力低下。

以上根据聋人完成语篇阅读之后的问题回答正确率及其反应时来推测聋人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连接推理加工特点,是否真实地揭示聋人在语篇阅读过程的加工特点?具有良好生态效度的眼动追踪技术可以解决此问题。据此,分别将语篇中结果句(目标句)画为信息区,分析信息区目标句的眼动指标:注视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和总阅读时间。

3.3 不同阅读能力聋人阅读目标句的眼动模式比较

被试在信息区1结果句的眼动模式指标见表3。

以注视次数为因变量,经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阅读能力主效应不显著,F(1,20)=1.216,p=0.283;虽然高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阅读结果句的注视次数均少于低阅读能力被试,但未达显著水平,p=0.595;语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20)=0.592,p=0.450,聋人在两种条件下阅读结果区时的注视次数不存在显著差异;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20)=2.252,p=0.149。

以注视点持续时间为因变量,经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阅读能力主效应显著,F(1,20)=5.609,p<0.05,高阅读能力聋人注视点持续时间显著少于低阅读能力聋人;语篇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F(1,20)=9.222,p<0.01,推理条件下注视点持续时间极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1,20)=4.552,p<0.05。简单效应检验显示,高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阅读结果句注视点持续时间虽略高于控制条件下,但未达显著性差异,p=0.511,这显示高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阅读过程的连接推理加工是即时性加工,是一个自动化过程。低阅读能力聋人阅读推理条件下结果句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控制条件,p<0.01,表明低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努力尝试进行连接推理加工,以花费一定时间为代价,还未达自动化水平。此外,高低阅读能力两类被试的推理加工效率也体现在:在推理条件下,高阅读能力聋人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显著少于低阅读能力聋人,p<0.05;在控制条件下,两类被试注视点持续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1=0.222,这表明两类被试对语篇中事实信息加工不存在差异。

以总阅读时间为因变量,经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阅读能力主效应显著,F(1,20)=5.194,p<0.05;低阅读能力被试在推理条件下与控制条件下的阅读时间都显著多于高阅读能力被试;这显示低阅读能力被试确实努力尝试进行了连接推理加工。语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0)=0.004,p=0.950,聋人在两种条件下阅读结果区的总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阅读能力与语篇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20)=0.476,p=0.498。

4.讨论

本研究在高阅读能力聋人被试群体中,验证了Singer及其同事(1992,1996)以健听成人为被试,所提出的语篇阅读连接推理加工的验证性效应(vali-dation effect)。高阅读能力聋人在阅读推理条件语篇后,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达到90%,显著高于阅读控制条件语篇后65%的回答正确率。这表明高阅读能力聋人在阅读推理条件语篇时,有效激活背景知识通达两句话中具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发生了连接推理加工,成功构建了局部连贯,显著提高了理解性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低阅读能力聋人阅读推理条件和控制条件语篇后,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只有50%和48%,相当于随机回答水平,说明低阅读能力聋人没有能够使用句子中隐含的因果信息,通过连接推理来建立语篇的局部连贯。两类被试回答理解性问题的反应时间差异也验证了这一结论。高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回答理解性问题的反应时间显著少于控制条件,说明因果关系的连接和局部连贯的建立激活了语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发生了连接推理,使被试做出理解性判断所需时间减少;在控制条件下,高阅读能力聋人的背景知识未被激活,被试就需要花费显著多的时间来做出判断。这种效应就是低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回答文后理解性问题的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显示在推理条件下,低阅读能力聋人并没有建立语篇中两句话间的因果连接,形成一个适当的文本表征。

但若低阅读能力聋人信息储存能力存在问题,即使其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尝试进行连接推理加工,得出了推理信息,但不能很好地保存下来,那么其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的问题回答正确率也会降低,所用时间较多。本研究也显示,低阅读能力聋人回答记忆性问题的正确率显著低于高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只有45.5%,控制条件下也只有61.4%,表明在阅读过程中外显信息的存储能力也存在明显缺陷;而高阅读读能力聋人在推理和控制条件下回答记忆性问题的正确率都达到90%左右,表明其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对事实信息的存储能力,这为其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发生连接推理,将推论信息保存下来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被试在完成阅读任务之后问题回答的正确率。

可见,低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回答文后问题的正确率与反应时没有差异,有两种可能:一种就如Singer及其同事(1992,1996)所言,被试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并未发生连接推理;另一种可能就是低阅读能力聋人被试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努力尝试进行了连接推理,得出了推理信息,但因储存能力有限,不能保留到语篇阅读完成之后的延时回答问题中,从而使与推理相关的问题回答之正确率较低。低阅读能力的聋人在语篇阅读过程中究竟是否进行了即时连接推理加工。本研究发现,推理条件下,高低阅读能力两类被试的注视点持续时间都长于控制条件,表明高、低阅读能力聋人在阅读具有因果关系连接的语篇时,都即时、主动地尝试建立连接推理,来形成信息在局部连贯水平上的通达,因而花费了更多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高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注视点持续时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显示高阅读能力连接推理加工是自动化的;低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控制条件,显示低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加工过程中,努力进行了即时的连接推理加工,但因可能背景知识不足、信息加工能力与储存能力差,效率低,效果不佳,表现在完成语篇阅读之后,理解性问题回答的正确率低,反应时间长。

此外,两类被试在注视次数和阅读时间上的差异也表明这一点。高阅读能力聋人的注视次数在两种条件下都少于低阅读能力被试,且在控制条件下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高阅读能力聋人在两种条件下阅读结果句的总时间也均少于低阅读能力聋人,在推理条件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控制条件下差异也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虽然两类被试在推理条件下都试图建立局部连贯,但低阅读能力聋人构建局部连贯的能力较差。由于本研究中阅读理解的对象是长度各10个字的两个短句组成的语篇,当被试阅读第二句话即结果句时,第一句话即潜在原因句的背景信息仍然保留在被试的工作记忆内,并且实验在自然阅读情境下进行,被试可以自由通过回视重新确认先前信息,因此背景信息和当前阅读中的信息都得到充分的激活,只需要激活未提到的隐含信息即背景知识,将其与背景信息及当前信息结合即可成功构建连接推理。结合两类聋人延时回答理解性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只有高阅读能力聋人成功的激活了背景知识、建立了局部连贯,低阅读能力虽以花费较多时间试图进行连接推理,但最终未能有效建立局部连贯。

5.结论

在语篇局部连贯中断情况下,不同阅读能力聋人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主动的即时性加工,而非语篇阅读完成后被动的延时性加工;但高阅读能力聋人能有效激活背景知识,所发生的连接推理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加工;低阅读能力聋人主动尝试即时激活背景知识、构建句子间的连接推理,但连接推理的加工还未达到自动化程度,推理加工的效率较低,这或许因无法将推理的信息整合到连贯的文本表征中,或因储存信息的能力较差,无法将推理的信息保留在阅读之后的延时回答问题的任务中等,需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聋人眼动
谭婷:3000万聋人里出了一个“律师”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睡眠的谜团
老了梦多很正常
动物很可能也做梦
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浅析
对眼动研究方法的心理学研究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