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2015-05-04 12:50黄时华官永雄张卫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信度效度

黄时华 官永雄 张卫

摘要 采用理论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基本结构并编制了问卷初始条目。先以259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自编初始问卷进行预测,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道德情感包括3个因素: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再对622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α系数为0.77,重测信度0.72。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较为理想,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此,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编制,信度,效度。

分类号 B844.2

1.问题提出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并不是一种消极或本能的冲动,而是一种伴随着道德理性而产生的对道德事件、道德生活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王建华,牛浩,2007)。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人们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是个体道德品德发展与健全人格形成的内在保证(戴艳,郑日昌,2006)。

国外学者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情感的诱发、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上(Me-like,Nadine,& Susan,2012;Kurt & Daniel,2011;Obias & Megan,2011;Fiery,2011)。美国的道德教育在1995~2005年这50年间主要经历了澄清道德价值、发展道德认知、弥补道德情感、训练道德行为、回归传统道德美德、激发道德动机六种模式的演变(刘玉娟,孟万金,2010)。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感培养,不少文章针对培养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蔡芸,2002)。在道德情感的结构和测量方面,以往研究大多局限于道德情感某一方面,早期比较关注一些消极情感(如羞耻感、愧疚感、焦虑感等),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也开始了对敬畏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正义感等积极道德情感的研究(郑信军,孙洲,缪芙蓉,2009;蔡素芳,2012)。但是,对道德情感整体的测量与评价比较缺乏,研究者一般会根据某些标准来选取几种代表性的道德情感作为问卷的结构维度,在编制依据上比较缺乏说服力。例如,戴艳和郑日昌(2006)认为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具有广延性、迁移性、共振性的四种道德情感要素是同情心、自尊心、责任感、羞耻感,据此编制了《小学生道德情感量表》,共120题,分为“学生用”和“教师用”两套,但信度不太理想,总量表的α系数为0.52,个别维度α系数仅有0.34。文福荣和肖少北(2010)还考虑到移情在道德情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如霍夫曼的移情理论),编制的《青少年道德情感问卷》包括了移情、同情心、自尊心、责任感和羞耻感五个维度,共22个项目,总问卷和分问卷的α系数介于0.65~0.81之间。还有研究者根据道德情感的内容和指向对象进行结构划分。例如,邓兆明(2000)认为我国青少年具有5个核心的道德情感范畴,并编制问卷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各种道德情感的发展顺序依次为:义务感、良心、幸福、荣誉感和爱国主义,但没有报告问卷的信、效度。陈宁(2011)自编的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则包括了爱国感、责任感和公德感3个维度,也没有报告信、效度。

卢家楣(2009)从整体上对青少年情感素质展开研究并编制了《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道德情感问卷属于其中一个分量表,共20题。卢家楣(2009)指出,青少年情感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青少年阶段发展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在实际考察其结构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限定:真实反映青少年现实突出问题、容易被心理学界认同、在教育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方面。并从高级情感和情绪智力两个层次进行分类,而道德情感就属于本体层次上的高级社会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可进一步细分为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和责任感四个维度。总问卷和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57~0.82之间,该量表的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X2df=3.97,GFI=0.95,AGFI=0.94,NNFI=0.95,CFI=0.95,RMSEA=0.048(卢家楣,袁军,王俊山,陈宇,2010)。

前人的研究,尤其是卢家楣等(2010)的研究为青少年(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然而,已有的测量工具上存在一些有待深入之处。首先,以往的研究集中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中小学生)。卢家楣(2009)指出,青少年情感素质具有明确的年龄特点,在素质的内容上,青少年情感素质主要集中于与青少年的发展阶段相应的那些情感心理特征,而不是人的所有情感素质,从而体现出该素质的年龄特点。由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而成年早期的主要危机是亲密对孤独,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这可能会对道德情感的形成和表达产生影响。青少年期是道德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变化中,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已经相对稳定(朱莉娅·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马丁·赫伯特,安·泰勒著,陈萍,王茜译,2000)。此外,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模式与中小学生截然不同,大学生和社会有更直接真实的接触,从而更容易受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在结构、表现形式以及核心特征等方面,与中小学生会有本质的差别。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王建华,牛浩,2007;蔡芸,2002)中发现,虽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总体状况良好,但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离教育目标和理想状态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其次,目前的这些调查研究大都采用简单自编量表,没有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效度值;有些研究仅针对某个特定学校或专业的大学生,而无法全面体现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差异;有些研究仅仅针对道德情感的某一方面,有失系统性。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扩展和深化我国道德情感领域的研究,有必要基于我国大学生实际生活和教育情境编制适合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测量工具,以期让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能有更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促进高校和家庭对大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编制问卷时,本研究遵循以下思路:(1)道德情感概念的界定和基本结构以青少年情感素质理论和发展的情感分类思想为基础(卢家楣,2009),以卢家楣等(2010)提出的四个成分作为构想效度,通过开放式访谈收集初始问卷条目,再进行探索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结构效度。(2)各个分问卷中项目编写紧密结合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和生活情境,注重大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在本研究中,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操作性定义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评价自我或他人行为,从而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这种内心体验以外显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其核心内容包括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和责任感四个维度:爱国感是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情感,例如“听到别人侮辱祖国时很愤怒”;关爱感是指对他人(包括动物)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或同情的情感,例如“地铁上专门为老人、孕妇及小孩设了座位,我认为这个做法很有必要”;正直感是指勇于坚持原则、主张公正的情感,例如考试不作弊、见义勇为等;责任感是指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例如“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

2.研究方法

2.1 初始问卷条目的建立

根据道德情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因素的理论构想(戴艳,郑日昌,2006;文福荣,肖少北,2010),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卷。问卷中给出道德情感的操作性定义并给出了示例,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以下三个问题:(1)你认为道德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你认为有道德情感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3)你认为缺乏道德情感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广东省某大学校园内随机邀请10名学生(女6人)进行了结构性访谈。由经过训练并熟练本问卷评估方法的心理学专业的四名教师和学生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将回答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归类和编写,将其作为初始问卷项目来源之一。并查阅与道德情感相关的文献,对涉及道德情感内涵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根据各维度的定义编写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题目。最后获得了104个项目。

根据理论构想,主要参考了卢家楣、袁军等人(2010)对道德情感维度的划分,把这些原始条目归并到爱国感、关爱感、正直感和责任感四个维度上,并对这些原始项目进行进一步筛选,删除表意不明、内容重复、表述累赘的项目,并做了进一步的语义修订以保证表意清晰、准确,最终保留66个项目。将这些项目交叉排列,并采用6点计分方法以避免被试因项目敏感性而过多选择中立,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有点不符合”、4代表“有点符合”、5代表“基本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

2.2 研究对象

初始问卷(66题)的施测样本以方便取样的方式在广东高校中抽取300名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86.3%。其中男性86人,女性168人,缺失5人;大一124人,大二72人,大三58人。

正式问卷的施测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随机抽取8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施测,利用自习和课余时间向每间学校的学生发放100份问卷,共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22份,有效率为85.1%。其中男生286人,女生336人;城镇户籍308人,农村户籍313人,缺失1人;文教类46人,经管类232人,理工类276人,农医类68人;大一191人,大二253人,大三177人,大四1人。并从中随机抽取35名大学生相隔一个月后进行重测,有效问卷29份,有效回收率为82.9%。

3.结果

3.1 初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预试得到的数据(n=259)进行了项目分析,根据项目间相关过高(高于0.8)则合并,题总相关过低(低于0.3)或达不到显著性(P<0.05)则直接删除这两个标准进行题项筛选,共删除11题。对保留的55个题项进行因素分析。取样适当性检验结果为:KMO=0.89,Bartlett球形检验值5445.00,p<0.001,说明数据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吴明隆,2000)。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各项目进行分析和逐步排除,排除标准为:(1)该项目因素负荷小于0.40;(2)该项目在两个因素的负荷差值小于0.30;(3)单一因子中所包括的项目少于三个。依据上述标准反复进行分析和排除,先后删除33个项目,剩余22个项目。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根据碎石图和特征根大小,最终决定抽取3个因子比较合适,共解释总方差的45.52%,经过方差极大法正交旋转,各项目在所属因子上的负荷在0.45-0.78间,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包括3个因子,根据题项的内容,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责任感、爱国感和正直感。“责任感”是指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爱国感”是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情感。“正直感”是指一种公正无私、刚直坦率,坚持道德原则,敢于直言不讳的道德情感。

3.2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正式施测取得的数据(n=622)对问卷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初始问卷探索性分析后得到的维度作为模型一,根据验证性因素分析中的修正指数,对模型一进行了修正,删除了T10、T9和T17后得到模型二。再次对模型二进行修正,增加了题项残差e11与e20、e5与e13、e2与e11的共变关系后得到模型三,见图1。对原始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三的各项拟合指数都优于模型一和模型二,大学生道德情感三因素模型经过修正后得到了数据支持,见表2。

3.3 问卷信度检验

本研究检验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从表3对角线上的粗体数字可以看出,总量表、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0.72,0.73和0.59。一个月后重测,其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62,0.7l和0.64。

3.4 问卷效度检验

本研究检验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在项目编制的过程中,经过了结构访谈、开放式问卷施测以取得编制问卷题项的材料,初始问卷施测前经过多位心理学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审核和判断。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三个分量表和道德情感总量表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77和0.67,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使用Amos17.0统计软件用最大似然法对问卷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道德情感问卷拟合指数(见表2)。本问卷的CMIN/DF为2.64在2.0到5.0之间,拟合指数GFI,NFI,IFI,CFI均大于0.8,近似误差指数RMSEA接近0.05,说明本研究的模型拟合较为合理(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

4.讨论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道德情感包含了三个因子: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与最初构想基本符合,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与理论构想维度——道德情感四因素模型(卢家楣,袁军等,2010)虽然有着比较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是大学生道德情感模型中没有析出关爱感因子。

根据理论构想,关爱感因子是指对他人(包括动物)的挫折、不幸等遭遇的怜悯或同情的情感。责任感因子是指对自己分内的事勇于承担并尽力完成的情感。进一步分析发现,关爱感的部分项目因负荷较低被删除(如“我看到流浪猫等小动物受伤害时感到非常难过”),部分项目则被包含到了责任感中(如“我觉得那些扶起跌倒在地老人的人应该得到表扬”)。这提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他人的关爱与社会责任感具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对于他人的挫折、不幸更能感同身受,并把关爱他人当成了自身应该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责任感平均得分为5.05,为道德情感中得分最高的因子,高于“基本符合”水平,也显著高于卢家楣、袁军等(2010)测量的中小学生的责任感得分(4.16)。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论是生理基础还是心理发展,都已经到了需要独自承担责任的时候。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广泛,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来看主要有四个层面(屈庆萍,2011;张霞,2011):对自我负责(如“我们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他人负责(如“我觉得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主要是原来关爱感因子中的条目);对社会负责(“社会上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对自然负责(对生命的尊重、自然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亲近感、爱护感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从学生访谈整理结果和最后得到的22个问卷条目中,都没有涉及指向自然这个对象的题目。原来关爱感中有部分条目是涉及对动物这类生命体的尊重和爱护的,但由于负荷低已经被删除。这说明大学生的责任感还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在问题认识和处理上还显得比较肤浅。大学生作为世界和自然的一分子,应胸怀广阔,具有大义的责任感,勇于把“为人类谋福利、为子孙后代谋发展”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今后,在学校中可以开设有关生态保护课程,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对动物、环境的人文关怀活动。

没有责任感的爱国感就好比空中楼阁,爱国感是责任心的具体体现。英国文学家奥尔丁顿曾说“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本研究中,爱国感因子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以祖国为荣,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以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在三个因子的两两相关比较中,爱国感和责任感的相关系数最高(r=0.36),相关极其显著。在某些条目上更是直接体现了这两者的紧密关系,如“看到祖国发展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经常会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感也是责任感的升华,例如“能够为国家做出奉献,即使牺牲我自己的利益,我也认为是值得的”。爱国意识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取决于学生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取决于学生对国家与自己的关系的认识。学生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知,是从家庭到社会,进而才延伸到国家(屈庆萍,2011)。如前所述,大学生在责任感的深层次内容上还是比较欠缺的。这种欠缺也体现在了爱国感方面,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爱国感的平均得分为4.15,仅稍高于“有点符合”水平,低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平均水平(4.83)。张霞(2011)指出当前大学生同时具有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的心理和生存特征,这使得他们在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同时,内心也涌动着对传统和现实的叛离。当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这种矛盾情感成为一种潮流,大学生就容易变成道德上的“平面人”,缺乏深度的情感、思维、观察和反应。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结合起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

本研究中,大学生道德情感模型最后析出的因子是正直感,主要表现为不欺骗敷衍他人,正直、不投机取巧,能够坚持传统社会美德,不做损人利己的事的情感。它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公正的道德行为;既是一种社会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个人的刚直性格。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正直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责任感和爱国感的基础,一个正直的人,也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更富有爱国热情的人。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正直感现状堪忧,平均得分仅为4.15,与爱国感一样仅稍高于“有点符合”水平,但稍稍高于我国中小学生的平均水平(3.94)。在卢家楣、袁军等(2010)指出青少年正直感是道德情感中得分最低的一个因子。大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真实情况更加接近,大学生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大众媒体,其道德情感更容易受到整个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近年来,来自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残酷的真实: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运行的背景下,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当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荣耻不明、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的社会现象,而诚信失范、道德缺失更加成为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媒体信息,大学生们如果不能正确、辩证地分析和认识,往往会产生抱怨、妒忌、仇恨、不满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社会媒体和高校应该多报道和宣传那些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例如“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平民英雄,努力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充分发挥出环境的渗透作用,使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育人环境当中。

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选取了广州大学城内八所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八所大学包括了师范类、理工类、医药类、外语类以及综合类大学,其专业囊括范围广泛全面,所以本次研究的样本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次研究所取样本局限于广州大学城内,在样本的区域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后的研究可以增加不同地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测量,对于完善本量表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共19个条目;(2)大学生道德情感问卷信效度良好,是进行大学生道德情感测量的有效工具。

(致谢:感谢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湛兆霖图书室所有同事,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黄利民、成选、邱少威,广州大学的李小泉,广东药学院的郭秋泳)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信度效度
校企融合背景下,思政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效度探索
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
巧用模型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度
大学生积极自我量表初步编制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论高职英语多元化综合评价模式的效度与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