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

2015-05-04 13:05郭艳彪陈琳夏天生莫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4期

郭艳彪 陈琳 夏天生 莫雷

摘要 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是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证明了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文章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情境模型,事件指针模型,时间维度,语言动态模拟观。

分类号 B844.2

1.引言

文本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文本阅读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图式表征观点一直在文本阅读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七十年代之后逐渐被情境模型取代。情境模型这一概念最早由Kintsch等人提出。他们将读者阅读时的文本表征分为表层表征、文章基础表征和情境模型三种水平,其中情境模型是文本表征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前两个表征的基础上与读者背景知识整合而成的深层次表征(Kintsch,1988;Kintsch & Van,1978)。目前,语言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中建构一系列有关文本内容的情境模型,而一个连贯情境模型的建构被认为是达到了对该文本的成功理解。

九十年代中期,情境模型理论取得重要进展。Zwaan等人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件指针模型,该理论模型的提出对情境模型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Zwaan,1995)。该理论模型认为事件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读者在文本加工过程中,根据五个维度:时间、空间、主人公、因果和意图,对每一个新的事件进行编码。Speer等人在事件指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件分割模型(Speer,Zacks,& Reynolds,2007),进一步认为时间、空间以及人物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来影响记叙文的加工,而因果和意图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来影响加工。此后,研究者们分别从这五个维度对情境模型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对于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果在教育教学、人工智能等实践领域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探讨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时间维度研究因此也成为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2.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的主要理论

人们在文本中可以找到各种传达时间信息的方式,比如如下这篇小短文“珍妮正在电影院看电影,她觉得电影十分沉闷,这是一部无声的老片,一会儿以后(短时)/一小时以后(中时)/一天以后(长时),她睡着了。”那么,读者在阅读理解这篇小短文的时候是如何对文中出现的时间信息进行表征和处理的呢?这些时间信息又是如何影响读者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主要包括场景理论、强印象假设、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

2.1 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是由Anderson等人提出。该理论有个前提假设,即读者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典型场景的持续时间的背景知识,当他们在理解故事的时候,就会激活这些场景持续时间的背景知识,并运用到当前情境模型的建构中来。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读者通过分离的信息组块(discrete chunks),如场景(senario)等对情境进行表征(Anderson,Garrod,&Sanford,1983)。如果前后几个事件所隐含的时间信息处于同一场景范围内,读者对它们的表征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但如果时间信息跨越了当前的场景范围,并觉察出时间信息发生了转变,则会发生情境模型的转变,即时间信息是场景转换的线索,场景转换才是时间转换的充分条件。那么,如何知道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是否转变了情境模型了呢?主要采用记录时间转换句阅读时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以上述珍妮看电影的短文为例,根据场景理论,读者在读到本篇短文的时候,会在头脑中激活一场电影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小时这一背景知识,当他们阅读到时间句“十分钟以后”和“一小时以后”仍然处于“看电影”这个场景范围之内,情境模型没有发生转换,读者形成一个连续的情境模型。而“一天以后”所表述的时间信息跨出了“看电影”这个场景范围,情境模型发生了转换,形成两个独立的情境模型。在阅读时间转换句的数据模式是短时=中时<长时。

2.2 印象假设和强印象假设

Zwwan(1996)对场景理论的前提假设提出了质疑,因为读者不可能对所有特定场景的持续时间都了解。另外,之前Dowty提出的印象假设(1986)为强印象假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如果句子包含特定的时间短语,那么读者按照时间短语提供的时间信息进行加工;如果句子中没有包含特定的时间短语,那么读者就默认当前阅读的句子是紧随着前一句子而发生的。比如句子“小王站起来,抬头看了一下,大笑起来”,读者会默认为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是“站起来-抬头看-大笑”,如果句子描述的事件顺序发生变化,如“小王大笑起来,抬头看了一下,站起来”,虽然这两个句子所描述的事件相同,但读者默认的事件发生的顺序是不同的,即“大笑-抬头看-站起来”。

Zwwan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强印象假设(strong iconicity assumption)。该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句子中没有包含特定的时间短语,一般会根据认知经济的原则,将文本中描述的前后两个事件进行连贯的表征,比如在读到“小王站起来,抬头看了一下,大笑起来”这句话,读者认为“站起来-抬头看-大笑”三个动作不仅是相继发生的,而且是连续发生的。强印象假设的核心观点是,只要出现时间短语的转换,读者就会更新情境模型,建立新的表征。换言之,他们认为情境模型的更新与时间短语的类型有关,而与场景的转换无关,即时间转换是情境模型转换的充分条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Zwwan理论中有个前提假设,他们认为“一会儿以后”时间较短,是不产生时间转换的标记,而“一小时以后”和“一天以后”时间较长,是产生时间转换的标记。仍然以上述珍妮看电影的短文为例,根据强印象假设,读者在读到本篇短文的过程中,不需要激活场景的背景知识,只需要加工文章中的时间短语的类型是连续还是间断的,在“一会儿以后”不会发生情境模型的转变,而在“一小时以后”和“一天以后”才会发生情境模型的转变。在阅读时间转换句的数据模式是短时<中时=长时。

2.3 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

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是基于知觉符号理论。知觉符号理论认为,认知表征本质上是知觉性的(Barasalou,1999)。根据该理论,人们通过在心理上模拟情境来理解描述的情境。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产生一种替代性经验,就像他们正在经历该事件一样,比如当读者读到句子“他们争吵持续了5分钟”和“他们争吵持续了3小时”时,读者会在心理模拟5分钟和3小时两个时间。因此根据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可以预期,较之持续时间较短的句子而言,持续时间较长的句子需要更多阅读时间,即阅读“3小时”的句子长于“5分钟”的句子。仍然以上述珍妮看电影的短文为例,根据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读者会在心理模拟“一会儿以后”、“一小时以后”和“一天以后”三个时间,即进行“时间穿越”,就会根据时间的长短形成有区别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型。在阅读时间转换句的数据模式是短时<中时<长时。

综合以上,虽然场景理论和强印象假设针锋相对,表面上是对立的,但是实质上,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静态的观点,即认为读者理解文本中的事件是由一系列独立离散的模型表征,两个模型之间联结力的大小取决于共享指针的数目,只不过在具体回答共享指针上,前者认为是场景,而后者认为是时间是否间断,而且两种理论是目前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主要争论点。语言理解的动态模拟观则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它是基于动态的观点,它将语言与知觉联系起来,认为语言理解中建构的情境模型和现实知觉中的心理模型具有共同之处,都是动态表征。该理论是本领域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3.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的实证研究

3.1 来自行为学实验的研究

时间维度的研究从时间类型的角度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显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影响的研究;二是内隐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影响的研究;三是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情境模型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以上时间信息对于记叙文中事件和活动的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否会产生影响和产生何种影响;第二,以上时间信息对于事件和活动表征中信息的提取有没有影响。

3.1.1 外显的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研究

Zwaan等人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检验了场景理论和强印象假设。在他们的研究中编写了三种时间版本的故事,分别采用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一小时以后”和“一天以后”。在他们的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三种时间类型的记叙文,当读者在读到这些时间句以后,要求被试判断词语是否在故事中出现。这些探测词语均来自时间句之前的故事部分。根据如上叙述的三种理论,可以预期三种数据模式:场景理论是短时=中时<长时。强印象假设是短时<中时=长时。语言理解的模拟观是短时<中时<长时。结果表明对短时<中时=长时,这表明“一会儿以后”,读者形成的是一个连贯的情境模型,读者认知负荷较小,同时通达先前信息的激活水平较高,而在“一小时以后”,时间转换导致读者更新情境模型,读者认知负荷较大,同时导致先前事件信息更难以通达。Radvansky和Copland运用相同的范式比较了老年被试和青年被试情境模型的转变(Radvansky,Copeland,Berish,& Dijkstra,2003),也发现类似的结果,老年被试虽然阅读更慢,但同样对时间转换敏感。Magliano等人也发现时间转换是老年人阅读故事和划分事件单元的重要线索(Ma-gliano,Kopp,McNerney,Radvansky,& Zacks,2012)。

近来,Speer和Zacks在Zwaa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外显的事件分割范式验证时间转换在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作用(Speer & Zacks,2005)。所谓事件分割范式,即让被试阅读一个有关日常活动的记叙文,同时要求被试将文中描述的活动进行划分,当他们觉得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单元结束而另一个开始时,被试就要用“▏”线划分。在他们的研究中,只选用了两种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和“一小时以后”,即包含时间转换和不包含时间转换两种条件,同时他们把这种范式延伸到包含多个时间转换的记叙文中。结果发现,读者把时间信息知觉为事件边界,尤其是相对于连续的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间断的时间短语(“一小时以后”)更容易被知觉为事件边界,而且读者更难以通达事件边界之前的信息,这与Zwaan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Rinck等人则采用不一致范式探讨了读者是如何监控不一致时间信息的(Rinck,Hāhnel,& Bec-ker,2001),同样证明读者对时间信息非常敏感。在他们的研究中设计了前后时间一致或不一致的记叙文。结果发现,当读者遇到不一致时间信息时,阅读时间关键句的时间会增加,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当读者没有注意到这种时间上的不一致信息时,对时间关键句的阅读时间仍会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了时间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Rinck等人进一步采用眼动技术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Rinck,Gámez,Díaz,& De Vega,2003),即在时间不一致的条件下,读者对时间关键句会有更多注视时间,同时会对第二句话会产生更多回视。但是与前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该研究发现只有在读者意识到这种时间上的不一致信息时才会发生回视,因此,究竟读者在意识层面还是无意识层面对不一致时间信息敏感,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何先友等人采用眼动范式探讨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发现时间转换引起的情境模型更新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低水平的加工,对信息只维持最低限度的激活,符合强印象假设的数据模式;第二个阶段的加工是对先前所有信息的整合和通达,是情境模型完成的阶段,符合场景理论的数据模式(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何先友,杨惠,邓玉梅,吴爽,2012)。

3.1.2 内隐的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研究

一些语言理解的研究强调内隐的时态信息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比如Morrow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动词时态影响了情境模型的建构(Morrow,1985,1990)。例如,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阅读故事,故事中描述了主人公从房子的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比如厨房和卧室),动词要么用一般过去时(walked)表达,要么用过去进行时(waswalking)表达。结果发现,当用前者表达时,读者更有可能认为主人公在卧室,而当用后者表达时,读者更有可能认为主人公是在厨房和卧室之间的路上。Madden等人和Maglian等人最近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Madden & Zwaan,2003;Magliano &Schleich,2000)。Altmann和Kamide近来眼动的研究中,通过眼动数据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Altmann& Kamide,2007)。

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动词时态不仅会影响读者情境模型的建构,而且还会影响读者对先前信息的通达。Carreiras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物完成的动作用非完成时表达时更容易通达(Carreiras,Carriedo,Alonso,& Fernández,1997)。最近,Ferretti等人提出时态强调基本事件结构的不同成分(Ferretti,Ku-tas,& McRae,2007)。他们认为基本事件结构由初始状态、实际状态和结果状态组成。过去进行时被认为优先激活实际状态,而过去完成时被认为强调结果状态。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与实际事件相关的事件成分在过去进行时条件下有更强的激活。

3.1.3 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研究

根据印象假设,文本不同的叙述方式也会影响情境模型的建构。早有研究表明(Baker,1978;Oht-suka & Brewer,1992),相对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文本而言,对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记叙文的加工更难,也就是说不同的叙述方式会对情境模型建构产生影响。最近有研究者采用包含“before”和“after'的句子,探讨了按时间顺序与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Hoeks,Stowe,&Wunderlink,2004;Mǖnte & Schiltz,1998),结果发现,与顺向次序的句子相比,非顺向次序的句子需要更长的阅读时间。何先友等人也在中文条件下也发现存在对顺时序信息加工的优先性,这与印象假设一致(何先友,梁丽媚,曾祥炎,2005;何先友,林崇德,2008)。

Kelter等人则从语篇水平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叙述方式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Claus & Kelter,2006;Kelter & Claus,2005)。他们认为在以往文本理解的研究中,事件全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这样可能会强化读者的时间组织表征。所以他们认为有必要检验一下包含倒叙的记叙文,这样更能说明读者如何关注文本中的时间信息。在他们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被试阅读描述连续事件的记叙文,这些事件要么按时间顺序(事件1,事件2,事件3,事件4),要么不按时间顺序(事件2,事件3,事件1,事件4)安排。改变事件2持续时间的信息,在短文结尾处检验对倒叙事件1信息的通达。结果表明,如果事件2的持续时间较长,那么事件1的信息则更难以通达。这一结果表明即使文本结构没有表明时间组织结构,读者还是会根据背景知识把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心理表征。另外他们还分析了时间句本身的阅读时间,结果发现较之较短持续时间的句子而言,较长持续时间描述事件的句子的阅读时间更长一些,这与语言理解的模拟观是一致的。何先友等人在中文条件下探讨了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发现倒叙事件与前面事件间的背景关系是影响倒叙事件时间表征的一个重要因素(何先友,刘地秀,2009)。

3.1.4 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的综合研究

根据事件指针模型,情境模型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但是以上研究往往呈现出单维度研究多维度解释的特点。诚然,单维度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每一具体维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日益遭到人们的批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Therriault,Rinck,& Zwaan,2006):一方面是,研究单维度不能告诉我们各维度独特的作用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Radvansky和Copland运用多指标探测范式发现,空间情境模型和时间情境模型更新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距,空间转换引起情境模型快速更新,而时间转换引起的情境模型更新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Radvansky & Copeland,2010);另一方面是,通过间接使用指导语、实验材料或实验任务等方式诱使读者关注感兴趣的单维度是以忽略其它维度为代价的。因此有研究者从多维度展开研究,这些结果一致发现,五个维度中时间维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维度。

多维度开创性研究始于Zwaan等人(Zwaan,Radvansky,Hilliard,& Curiel,1998)。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同时考察了因果、时间和空间维度变化对情境模型建构的不同影响。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被试阅读同时包含时间、地点和主人公转变的记叙文。结果发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同时监察情境模型的多个维度,但是只有时间和因果的非连续性导致了句子阅读时间的增加,读者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监察只表现出一定的趋势。近来,Therriault等人再次从多维度角度展开研究(Therriault,Rinck,&Zwaan,2006),他们此次同时考察了时间、空间和主人公维度。同样要求被试阅读同时包含时间、地点和主人公转变的记叙文,通过指导语让被试监控单个维度的信息,但在被试阅读过程中却记录了被试对所有维度信息的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对于时间和主人公维度信息最为敏感。

Rich等人的研究中,更为具体地考察了在记叙文理解中组成事件基本单元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在情境模型更新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人物更容易作为事件标记(Rich,2000)。Rinck和Weber考察了时间、空间和主人公的转变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目标句的阅读时间随着时间和主人公的转变而增加,空间转换的效应则非常微弱,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Rinck & Weber,2003)。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主人公和空间转换的交互作用。最近Zacks等人采用相关研究的方法(Zacks,Speer,& Reynolds,2009),选择一个小孩一天的活动故事片段作为实验材料,每一个故事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划分。首先要求一群被试对每个句子按照事件指针模型提出的五个维度进行评定,看该句与上句相比,哪些维度发生了变化。并且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计分。接着要求另一群被试对故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读者更倾向在评定为有维度改变的地方划分事件边界,同时该句子划分为边界的可能性的大小与该句维度改变的数目正相关。

鲁忠义等人结合了时间信息与目标状态进行研究,发现顺序叙事条件下,未达成的目标,即使时间转换增大,也不影响信息整合;无目标或达成目标的条件下,出现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鲁忠义,仝宇光,张丽芳,2010)。鲁忠义等人结合主角情绪和时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由于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使读者的情境模型的加工更加困难;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鲁忠义,马红霞,2011)。何先友等人结合时间和空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时发生转变时,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易化关系;如果两个维度发生序列转变,即转变是在先后两个句中发生的,时间-空间维度序列转变时存在着明显的易化关系,但是在空间-时间序列转变时这种关系不明显(何先友,李惠娟,陈广耀,汪小伟,2013)。

总而言之,行为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时间信息会不断地被追踪和整合,他们会利用文本中传达的各种时间信息来建构情境模型,同时也会影响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维持。

3.2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有些研究者认为,目前情境模型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用行为实验的反应时来推测读者是否更新情境模型,所以这些结果还存在着一些分歧,比如,情境模型的更新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各维度之间在情境模型更新过程中的规律是否相同?近年来,随着语言理解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成熟,研究者开始尝试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行为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情境模型建构的脑机制,以进一步揭示情境模型的本质,其中一部分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关于情境模型中的时间维度研究。

speel等人在行为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fMRI来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分割加工进行了检验(Speer,Zacks,& Reynolds,2007)。他们提出两点假设:一是如果读者自发地把记叙文中的活动划分为一系列不连续的事件(建立了一系列的情境模型),那么在被试明确确认为事件边界的地方会观察到短暂神经活动的加强;二是如果分割加工是建立在叙述情境模型维度改变的基础上,那么对事件边界的神经反应应该会根据五个维度的改变而改变。在Speer等人的研究中,被试阅读描述日常活动的记叙文时对他们进行fMRI的扫描,结果发现在被试明确确认为事件边界的地方即情境模型维度改变的地方,相应脑区有更多的激活。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事件分割加工即情境模型更新是自动发生的。Speer等人采用fMRI对被试阅读故事的脑激活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当被试读到与时间相关的内容时,额下回,脑岛,顶内沟和扣带回等区域有显著激活(Speer,Reynolds,Swallow,& Zacks,2009)。

Ferstl等人从多维度的角度研究了情境模型,从而考察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加工的脑机制和各自的独特性。他们利用fMRI考察了叙事文本理解过程中的神经联系(Ferstl & Cramon,2007)。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不一致范式,要求被试听32个短小故事,其中一半故事包含时间信息或者主人公情感信息局部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发现,听到不一致的信息引发了右前颞叶的激活,同时还发现楔前叶左侧和加工时间信息的双侧前颅脑网状结构被激活。如果需要整合不一致的时间信息,则需要双侧的前额叶边缘皮质的参与,而如果需要整合不一致的情感信息,则需要前背中央皮层,即Broadman8/9的参与。这些结果表明,所叙述的故事会引起某一特定信息加工过程的激活。而且情境模型的建构并非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它也依赖于文本中特定的条件。右半球负责加工文本中的语言加工过程,而楔前叶左侧和双侧前额叶皮质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同等重要。最近,Ferstl等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维度,同样用不一致范式对情境模型建构过程中时间、空间、情感三类信息加工的神经联结进行了研究。在这次研究中,采用了只有两句话的阅读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结果发现了三者特异性的加工脑区,结果发现前侧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对加工时间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左前颞叶对情感信息加工具有重要作用,而空间信息引发了侧副沟和后扣带回皮层的激活,这些区域是视觉-空间加工的重要加工区域,这些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在文本理解中维度加工的特异性(Ferstl,Rinck,& Cramon,2005)。

此外还有研究者利用ERP检验在文本阅读中脑电波的变化趋势。如前所述,时间转换增加了加工时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时间转换增加了加工时间呢?有研究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两种可能原因:(1)与转换时间和更新情境模型本身所增加的加工代价有关。(2)与通达时间转换之前呈现的信息所增加的加工代价有关。为了证实究竟是哪种原因或还是两者共同起作用,Ditman等人采用ERP技术,运用类似Zwaan的范式,测量N400作为实时概念整合的指标。结果发现,随着文章的呈现,相对于短时间转换(一秒),长时间转换(一年)产生了更大的N400。对于回指词,N400则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对于长时间转换产生了更小的N400(Dit-man,Holcomb & Kuperberg,2008)。这一结果表明,间断的时间导致实时神经整合代价,同时也降低了先前信息的通达性,即两种原因都存在。这一结果证明在阅读中建构文本情境模型时,读者似乎在“穿越时间”,即不连续的时间导致实时加工代价的增加。

4.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是行为学的实验研究还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都支持读者非常关注叙述事件的时间信息,文本中的各种时间信息都会影响到情境模型的建构,这些研究对于人们深入理解情境模型的实质具有重要作用。从上面研究的梳理之中,我们也不难总结出目前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研究的趋势,具体如下:

其一,时间语言理解的模拟观备受关注。语言理解的模拟观为解释情境模型中时间加工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根据该理论,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读者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产生一种替代性经验,通过这种替代性经验来理解文本,但是目前支持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另外,目前时间语言的模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外显的时间词语,那么读者对于内隐的时间信息是否也会模拟呢?比如在读到句子“阿彪从广州坐飞机到成都旅游”和“阿彪从广州坐火车到成都旅游”是否前者快于后者,这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明。

其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主流。情境模型包括时间维度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的回忆和再认延时方法,到移动窗口技术和眼动技术,再到fMRI和ERP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fMRI和ERP等实时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研究者可以更为直接和深入地探讨读者是如何关注时间信息的,对于进一步理解情境模型的脑机制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字词和句子水平,少有篇章角度的研究,因此未来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其三,从多维度来研究情境模型的性质。如前所述,研究者们在理论上都已经认同情境模型多维度的特点,发现单维度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从多维度展开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比较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之间加工的不同特点,突出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发现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加工的不同脑机制。但总的看来,在情境模型的多维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单维性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解决好该矛盾也成为研究者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当前的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研究中对时间概念界定的混乱。研究时间维度的困难之一是对时间维度的界定。而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维度进行界定。包括持续时间,时间顺序,不一致的时间信息,动词时态等等。而由于各类研究对时间维度界定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

其二,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比如,Zwaan提出的强印象假设与Anderson提出的场景模型之间的争论,即间断的时间间隔是否是情境模型发生转变的充分条件呢?如前所述,Zwaan等人认为,只要出现间断的时间间隔如“一小时以后”时,读者就会更新情境模型。但是冷英和莫雷等人(冷英,莫雷,韩迎春,黄浩,2004)采用与Zwaan相同的实验范式进一步对强印象假设与Anderson提出的场景模型进行检验时发现,时间转换只是情境模型改变的必要条件,读者还会参照时间短语的跨度与场景跨度的比例,这一结果表明,场景模型和强印象假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何先友等提出了时间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将两种理论进行整合(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郭艳彪等人(2013)和夏天生等人(2013)采用事件分割范式,发现时间、空间等维度的转换只是事件的标识,事件单元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本源性维度。再如,读者是否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加工时间信息呢?Rinck等人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表明读者即使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读者也会加工不一致的时间信息,但是来自眼动的实验数据并没有这一结果,这也有待进一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其三,研究材料缺乏生态性,这是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情境模型研究的一个共同的弊病。目前情境模型研究实验材料大多是人造材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诱发读者关注情境模型的某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但是这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记叙文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今后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更自然的条件下研究情境模型的时间维度,如何提高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