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嘉绒藏族风情

2015-05-04 07:23谢达波设计王静
中国西部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尔康锅庄米格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设计/王静

浪漫的嘉绒藏族风情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设计/王静

『嘉绒』系藏语音译,是『嘉莫察瓦绒』的简称,意为东方河谷地带。以马尔康为中心的嘉绒藏族,长期生活在大渡河上游两岸,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有雄伟的藏寨、神奇的石碉、粗犷的锅庄、嘹亮的民歌、华贵的服饰、独具的民俗风情、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构成了嘉绒藏族独特的浪漫情韵。无论节庆还是日常生活,人们总会在这些民俗传承中寻找那份儿属于自己的快乐。

窗边细语 摄影/陈洪

千百年里,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伴随着宗教祭祀活动的昌盛,伴随着土司制度的逐渐消亡,曾经的宗教文化、祭祀礼仪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洗礼,逐渐演变出一种又一种特色文化传承经典,形成了嘉绒地区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嘉绒”系藏语音译,是“嘉莫察瓦绒”的简称,意为东方河谷地带。以马尔康为中心的嘉绒藏族,长期生活在大渡河上游两岸,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曾经是藏区与内地茶马互市的必经之道。这里有雄伟的藏寨、神奇的石碉、粗犷的锅庄、嘹亮的民歌、华贵的服饰、独具的民俗风情、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些元素构成了嘉绒藏族独特的浪漫情韵。

无论节庆还是日常生活,人们总会在这些民俗传承中寻找那份儿属于自己的快乐。藏历新年、若木纽节、燃灯节、转山会……一系列嘉绒藏族节日和嫁娶、丧葬等民俗文化,成为了藏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好时节赏鲜花

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分支,除藏族固有的生活习俗外,由于地域上紧邻汉、羌、回,并受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融合了这些民族的生活习性。节日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节日凝聚着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其中,最具浪漫情调的要数马尔康的“若木纽”节。

“若木纽”节是嘉绒地区藏民的传统节日。人们对“若木纽”节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若木纽”节是看花节或赏花节;有的说,是坝坝会;还有的说,“若木纽”系藏文“卓米”的音误——“卓”意为大功告成,或大业完成;“米”意欢喜和庆贺。

不管人们怎么解释“若木纽”节,它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节日。此节日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八举办,这个时间正是嘉绒地区青山绿水之时,漫山遍野覆盖着绿装,草坪上开着鲜花;此时,人们农忙已过,需要松弛一下精神,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每年的“若木纽”节前,嘉绒地区村村寨寨都会举行隆重的敬奉山神的“日木确”仪式,这一仪式类似于其他民族的转山会,仪式后 “若木纽”节正式开始。

“若木纽” 节被认为既是嘉绒藏区祈福山神的日子,是人们玩坝子、耍帐篷、跳锅庄舞、开展体育竞技活动的日子,是村人一起欢乐团聚的日子,亦是看花赏景和男女青年恋爱的日子。

节日里,人们喜气洋洋,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河畔草坝上搭起美丽的帐篷。每户家庭一顶帐篷,把一个个帐篷围成一圈,整个山寨呈现出一片喜庆的景象。他们点燃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摇奏下,围着篝火,踏着欢快的舞步,唱着优美的民歌,直到东方升起红日。他们将在帐篷里持续住上一周至半个月时间。

马尔康一带的“若木纽”节非常迷人,如果你有幸参加藏族“若木纽”节篝火活动,看看那些穿着红色、蓝色藏袍的姑娘们,袍子的边上镶着红蓝相间的彩条,黑溜溜的眼睛,在毛茸茸的睫毛之下,闪露着青春少女才有的羞涩,婀娜多姿地站在场子的中央,熊熊的篝火映照着她们美丽的脸庞,唱着浑厚豪放的山歌,牵着你的手跳起欢快、整齐的锅庄舞,品几口咂酒……

也就在这个时节,好客的嘉绒藏族互相走亲访友,大家在一起吃藏餐、品咂酒、叙友情、谈丰收。

吉祥如意过“新年”

这样隆重的节日还有嘉绒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庆“代汝”(Tê-Jên),又名“骀日”,即“嘉绒年”,这一传统节日在嘉绒地区与春节和藏历新年同样重要。

代汝节当天的早晨,全寨子的家家户户要比谁家起得早,比谁先抢到第一桶干干净净的水。据说谁家抢上了第一桶干净水,就寓意这家人今年会一切顺利如意。节日抢水一般是家中女主人的事,而家里的长者则要上房顶煨桑祭祀,煨桑也讲究抢早,谁家最早煨桑,寓意这家这年的福运最好。煨桑时人们要洗干净脸和手,在煨桑台上,点燃柏枝,撒上糌粑,口中念诵着祭祀阿米格东的颂辞,向阿米格东和众神灵祈祷护佑!

在抢水等仪式结束后,他们开始准备“新年”早餐。人们先在火塘边燃上柏枝,用柏枝把火塘屋熏得干干净净,让屋里充满节日的吉祥。然后,主人要跪在阿米格东塑像前祈求阿米格东保佑全家平安、六畜兴旺、来年丰收。这些仪式做完后,全家人就围在一起享用丰盛的节日早餐:喝酥油茶、吃上好的糌粑、喝酿得最香醇的头道咂酒以及其他美食。

代汝节的白天,人们同样要到寨后的山坡上煨桑、祭祀阿米格东和众神灵。人们烧上桑烟、插上风马旗,向阿米格东和山神进行祭拜,然后把各自带来的酒、糖食物等拿出来,大家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喝酒、聊天、娱乐,享受节日的欢乐。

代汝节的晚餐是一年来最丰盛和隆重的。这既是表达对阿米格东的怀念,准备最好的美食佳肴等待阿米格东的归来;晚餐时,在火塘下方摆上一家人围坐的桌子。桌上摆满了青稞酒、酥油、糌粑、香猪腿、奶渣、水果等丰盛的食物,火塘四周铺上垫子,条件好的铺上藏毯,一家人围着锅庄盘足席地而坐。首席空着,那是留给英雄阿米格东的宝座。进餐前,老人要把食物一一抓上稍许,先敬阿米格东和各路神仙,然后敬已故的祖先和亲人。之后,人们才可就餐。

大人告诉孩子们:要吃得饱饱的,不然阿米格东回来要称谁重谁轻,轻的就会被阿米格东带走。所以这晚的孩子们吃得特别饱。民间的寓意是,这顿吃饱了,来年一年都能吃饱;这顿吃好了,来年一年都能吃好。吃得舒服、喝得酣畅后,老人就开始讲述阿米格东的英雄传说,大家就唱起颂扬阿米格东的歌曲、跳起颂扬阿米格东的锅庄舞。

代汝节后,人们会把供奉祭祀三天的“甲纳”取下来,一部分家里人分吃,另一部分分送给有血脉关系的亲戚和作为礼物送给因为禁忌不能做“甲纳”的亲友。

奔放 摄影/周耀伍

嘉绒锅庄荡起的芬芳

人们常说,少数民族的同胞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生活在四川马尔康嘉绒藏族的儿女就是这样豪放开朗、能歌善舞的代表,他们将藏民族豁达爽朗的民族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敬酒歌、劳动歌、情歌……无不穿插在老百姓每天的生活中,人群聚集的地方,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吆喝,便围成一圈,点上篝火,跳起欢快的锅庄。

当深情优美的藏族多声部响起来,热情欢快的锅庄跳起来时,就仿佛翻开了一幅幅绚烂多姿的川西北高原藏羌民族生活画卷。

马尔康嘉绒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藏族文明的演说,繁衍不息,流传至今。马尔康“锅庄”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性、韵律感。它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各具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

①收割 摄影/李容兵

②挂辣椒的女孩 摄影/陈洪

③在庆典上 摄影/吴友勇

马尔康“嘉绒锅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律奇特,风格古朴,各有千秋。由于藏族锅庄曲调多元一体的特质,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舞蹈动律,它们有的低沉典雅,有的浑厚豪迈,有的凝炼深沉,且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藏族地区所跳的锅庄曲调古朴沉稳,主要舞蹈动律表现为以胯部带动身姿的变化,其种类有两种:一是“喜事锅庄”,在节日、婚嫁或劳动之余进行,由能歌善舞的老者带头,男女相对,各成一列,拉手而舞,男女一唱一答,边舞边唱;二是“忧事锅庄”,在丧礼后进行,一般选在室外的空旷之处,舞者拉手成弧形或圆圈,舞时气氛低沉,动作沉稳、缓慢,以表达对死者的颂扬和怀念。

马尔康“嘉绒锅庄”,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农区藏族一带所跳的锅庄曲调端庄稳健,分为缓慢歌唱和急速作舞两部分,领舞的长者在舞队前方手摇串铃,引歌领舞,速度由慢至快,伴着串铃清脆的节奏,时而变换舞步,时而变换队形,边歌边舞,热烈的场面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直至通宵达旦;牧区藏族一带所跳的锅庄与农区基本动律一致,但动作多以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和使用顺手顺脚舞姿为主。

马尔康“嘉绒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锅庄序歌、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锅庄尾声。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在马尔康,每逢庆祝丰收的“锅庄节”时,人们倾城或倾寨而出,扶老携幼,来到水草丰茂、鲜花盛开的草地,以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和巍峨的雪山为背景,跳起欢快的锅庄,与山川日月对话,其乐融融。

诚然,“锅庄”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是高原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直接受到藏羌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及环境、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锅庄。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高原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它凝聚着藏族同胞的聪明才智,记录着藏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

在藏族众多独特的民间文化中,锅庄因其舞姿独特优美、群众参与面广而被我国舞学专家誉为“中国圈舞艺术的活化石”。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川西高原采风,回去后以“锅庄”的嘉绒藏族乾多调式为蓝本,创作的《嘉绒酒会》,顿时风靡九州,走俏美国百老汇。这段佳话,藏族同胞至今难以忘怀!

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呈现出各具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可将其列入我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

幸福美满结姻缘

在如今,马尔康嘉绒藏区,婚礼已成为传统民俗、服饰、歌舞集中展示的舞台,也是一幅将历史和现代的嘉绒藏族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图画。

马尔康嘉绒藏区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佳期是在“看花节”,当然其他时间也有很多青年男女相识相恋。青年男女趁着节日的浪漫气氛,通过跳锅庄、对山歌、对情歌等交朋友、约会和订婚。

过去,嘉绒地区流传着独特的婚姻习俗,其中有一特殊约会习俗,就是夜间男青年爬入寨房中与意中人约会,这是藏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这种恋爱方式叫做“格布尼”,俗称“爬墙墙”。格布尼的本意为“玩耍”,由于是夜间去相约谈恋爱,小伙子只有待意中人全家都归宿灭灯后才行动,所以在意中人家把门抵死的情况下,小伙子只能从墙外爬上去与意中人相约,后借汉语称为“爬墙墙”。即使每天晚上都来相约,男子决不能对女方有任何粗鲁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相互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男女各自向自己的父母及家庭成员、长辈介绍自己的意中人的基本情况,只要得到全家人的同意后,女方给自己的未婚夫编织一双藏鞋带,男方也为自己的未婚妻子绣制一顶头帕,或者购买金银首饰相互赠送作为订婚礼物。

男女订婚后,男方要向家庭成员,主要是对父母介绍女方的情况,求得他们的同意后,请一喇嘛卜卦合婚,如卜卦结果不“吉利”,还须请和尚以念经的方式避邪、免灾。

嘉绒藏族的婚礼非常隆重,同时也很神圣。婚礼时,村寨里男女老少都要整日彻夜载歌载舞。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讲究,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房,都要在领路人的指点下,唱一曲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进门后,在洞房内与陪伴的姑娘坐在一起,陪伴姑娘还要与新娘同吃同宿三天。如今,嘉绒藏族青年男女结婚时也有新郎用车队接新娘一起赴宴。

马尔康独具的民俗风情除了节日、婚俗外,同时还有围脖拔河、抱石头、筛糠、抢香猪、押加……那些从农业劳作中演变而来的竞技活动,如今亦然成为嘉绒藏族最受欢迎的游园活动。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象征”,那么走进马尔康,你就走进了“嘉绒藏族的腹心地”。婚礼中隆重神圣的迎亲仪式、葬礼中神秘莫测的丧葬方式、古老的农耕习俗“二牛抬杠”……大大小小的节庆、仪式、农耕文化,在马尔康这片火苗旺盛的地方得到了发扬和传承。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代传承的民风习俗正悄然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那份浓郁的嘉绒风情却始终如一。

猜你喜欢
马尔康锅庄米格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马尔康市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米格设计局大力研发无人机
米格-25战斗机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米格—21战斗机
静子的马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