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芳香

2015-05-04 01:03刘学张国岩
中国铁路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紫荆报告文学文联

刘学 张国岩

转眼之间区文联成立一年多时间了,在这一年多,区文联的工作从初创到成熟,进而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与我们这个团队密切合作勤奋工作密不可分,荣誉属于集体。但是,与此同时,这一切,又与一位耄耋老人的辛勤劳作、精心组织、无私奉献紧密相连。与这位老人在一起工作一年多来,我们个人也受益良多,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又增添了一份荣幸。他,就是区作协主席王君彦先生。

君彦先生几十年来创作硕果累累,身为国家二级作家,在锦州地区乃至辽宁省和全国铁路系统也早已小有名气。可他却有着谦和而坦荡的君子风,丝毫没有表露出所谓的大家做派。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令我们对他的尊重与日俱增。他是一个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他常对我们说,既然凌河区委、区政府对自己高度信任,把区文联主办的综合性刊物《紫荆朝旭》的编务工作交给了自己,自己就应该严格务实地把刊物办好,办出质量来。

一年多来,王老除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刊物办得让读者满意外,我们更敬佩他作为一个70开外的老人,仍然充满朝气,孜孜以求,在写作之路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一年来,他与张国岩同志通力合作,出版了介绍生前家住凌河区的辽西著名作家李惠文先生作品的《李惠文短篇小说精选导读》一书。并在凌河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促进经济发展,以文学为载体,为宣传锦州城市东扩做出了贡献。他与区委办公室王湛同志合写的报告文学《在紫荆这片热土上》在《紫荆朝旭》上发表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王老写完初稿,征求我们的意见时,我们读后对文稿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君彦先生在我面前不摆资格,十分谦诚地认为,我们提的意见很对,然后一字一句地做了认真修改补遗,并愉快地说:“这篇报告文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与他谈作品,与他交往,使我们深受鼓舞。而在我们的谈话交流中,我们总是期待着那种轻松的微笑,从中能体味出他的人格。他对物质利益毫不动心,也令我们钦佩不已。他用自己的涓涓心血,编辑了所有《紫荆朝旭》的期刊,期刊质量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同时,他还为区文联做了大量的通联工作,联系和培养了一大批业余作者,特别是团结了一批铁路作者,积极参加了凌河区文联的各项活动。

君彦先生退休多年,但仍身兼多种社会职务,是《中国报告文学》签约作家、《辽宁传记文学》特约记者、辽宁《文苑春秋》编委、《中国铁路报告文学》评委。虽有这些头衔在身,可他却总是对我们说:“我是喝着凌河水长大了的儿子,凌河就是我的母亲河,那就是用一颗不动摇的忠诚,与文联其他同仁一道,努力把《紫荆朝旭》办好!”

王老这句话,是从内心里汨汨流淌出来的真情。

我们尊重王老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谓贯穿在他半个世纪写作生涯中。为了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兴起的意识流爆炸文学现象,他苦研外国的、中国的文学名著,甚至通宵达旦,仅用一年时间写就了20余万字的《中外文学经典释义》,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

君彦先生著作等身,他的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在国家级报刊上已榜上有名,但他从来不满足,他有一句话,“要在否定自己中前进”,这句铭言已刻在了他生命的心碑上,走到哪儿,说到那儿!他有一篇传记文学叫《感谢苦难》,这篇作品2002年获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创作一等奖。

他作品表明的真挚思想内涵在于:不管人类自己创造了多少麻烦,但人类应对前途充满信心。从古到今,人类发展,社会的进步,犹如接力赛,一棒接一棒;而人生不可能永远是从起跑线始,在跑到最前列,亦有败下阵来的不美好的结局,有时苦难会给人生带来智慧,带来比金子还贵重的精神财富。

君彦先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渴望,他把写作作为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苦难中他看到希冀,唯有在苦难的方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他一生把写作的圆桌放到了广阔的祖国的蓝天下、大地上。就在他步入70岁高龄的时候,他来到了甘肃省最贫困的定西县采风,为了写民族团结的模范人物卢志红,他沿着卢志红的足迹,去过南疆最偏远的墨玉县喀尔塞乡,以及人迹罕至的皮山县、于阗县。他多次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遇险而不惊,在完成了一个月的南疆最苦、最险的采访后,用两个月时间写成了长篇纪实文学《鹰扬昆仑》。

他艰苦的写作态度,受到了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工作委员会阿不都拉。库尔班副主任高度赞扬,称他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和田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孙冀同志说:“王老这种深入生活的写作精神值得学习。”

君彦先生半个世纪的创作之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2000年7月20日《光明日报》记者苗家生采访了君彦先生后发表评论,认为“王君彦常年生活在基层,在大京九铁路建设中,一连写出几篇含有真情的报告文学……”那是1995年,铁道部抽调他到大京九铁路建设工地采访,他远赴赣南,反复奔波于258公里的长的铁路建设工地,历时一个半月,跋涉1000余公里。

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延安鲁艺教师,著名作家严文井1992年在北京接见了他,并给君彦题字:创作自有乐趣,先从尝苦开始。

君彦先生就是以这样的文格与人格融会贯通于整个文学体例之中,他用人格来说明风格,他说风格就是人,即所谓“表里必符”。这就是古今常说的“文如其人”。君彦先生一生注重这一修身养性的原则。他那因熬夜爬格子而未经修饰的长发和风风火火的憨厚形象却未曾给世人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大家印象,可作家群中一提到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圆山悲歌》,无不刮目相看。有人说,一个充满刚阳之气的关东汉子,却写出了令历史落泪的《圆山悲歌》,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姚云辉在该书序言中评介:这本书是集文学性与史料性于一体的长篇纪实文学,作者记述十名特赦战犯回台的全部过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以典型化,内容详实,文笔老道,语言畅达,情节跌宕,有较强的可读性。

《辽宁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宏林在看了这本书后,在一次于盘锦召开的报告文学研讨会上高度评介:“这一涉猎此类重大题材,披露特赦战犯重大事件的纪实长篇,国内尚属罕见。”

从1956年10月29日在《辽宁日报》副刊发表处女作《破格》,至今已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辛勤笔耕半个世纪,累计有500万字问世,有12本书出版。纵观他的作品,用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作家孙春平对君彦是这样评价的:对于君彦同志的创作,我不敢恭维说已到了炉火纯青敢跟获奖小说媲美之类的话,但我却可极坦然公正毫不夸张地说,他对文学的痴迷和为之付出的心血绝不会比那些获奖作品少;纵观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时代感强,他用手中的笔抒发情怀,呼唤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君彦先生虽为大作家,但写作态度却在严谨中愈加严谨,他常说的是:“作家的文章是打开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窗口,让人们看到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所以他在桑榆暮景之年把自己的写作定位是为社会做点真正有益的贡献。不像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及一些作者把写作当成打快拳,像高速铁路上的列车,只图速度,而忽视了质量,而忘记了“文以明道”,自毁作家的形象。

君彦先生写作之态,可谓“吾日三省吾身”。最近,在张国岩的策划下,他与国岩合作写了全国铁路著名作家杨景煊的一篇报告文学《从青藏铁路走出来的作

猜你喜欢
紫荆报告文学文联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新千里江山图》
廉江文联获评“2018年度全省文联先进集体”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紫荆永恒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田氏紫荆
紫荆铿锵巾帼情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