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2015-05-05 12:45陈春燕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陈春燕

有专家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是小学生学中学的知识,中学生学大学的知识,大学生学幼儿园的知识。”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我们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失。

一、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比如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教育目标,就过于理想化了。学生觉得这些内容距离他们太过遥远,太空泛,都不知道为此该做些什么。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地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

2.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和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没有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需要,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让单方面的教育最终把一个个原本活泼、有生气的“小老虎”变成了一只只驯服的“小羊羔”。让学生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创新与批判在格式化的教育过程中渐渐地消失了。

3.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这方面的政治教育,搞突击式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需求出现脱节,造成教育的表浅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内容也过于空泛,大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小到行为规范,无所不包,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德育过程虚而不实。很多学校没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时间也多用于上其他课,或让学生自由活动,时间都不能有效保证,肯定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效。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多半是空洞地讲一讲,或搞个形式而已。

4.德育工作者压力过重

德育工作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科教师,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但现状是德育教师在孤军作战,苦苦挣扎。在一般的学校,德育只是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事,一般教师则不闻不问。如果教育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德育工作就成了众矢之的,德育教师更是难辞其咎。从学生逃学、进网吧、学习成绩不理想到偷盗,甚至于自杀,都归罪于德育工作没做好,德育工作没到位。有些学科教师甚至于有学生在课堂违纪后,都完全将矛盾转交给班主任,还对班主任进行指责,说班风太差,纪律涣散,等等。

5.德育工作方法过于陈旧

注重形式,轻视内化。有的管理部门或领导常常以活动开展的多少、形式的新旧来简单地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忽略了德育的内化能力。注重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不少德育工作者仍然抱着“课堂里的是课,课堂外的不算课”这样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课堂教学才是正规教育,剥夺了许多学生可以亲身感悟与实际体验的机会,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和刻骨铭心的东西,使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德育成了简单的概念灌输和纯粹的道德说教。

二、针对目前德育教育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德育的内容应该回归本源

我认为“德育”是一门“育德”的特殊课程。就是依据道德目标,设计育德的具体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指导和自我体验的特殊课程。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因此德育的本源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育德这门特殊课程的内容应该回归到培养具备民族传统美德、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弘扬人性、人格健全的普通人上面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提出不同的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必须以适合普通学生的实际为基础,不能脱离现实的轨道。根据社区、学校、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德育工作目标,重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人为地予以拔高。

2.把德育教育的认识定位准确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小学4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当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遭遇时,是题目无可争辩的正确,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才是王道,答案不言而喻。数学老师只顾教授知识,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所以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领导和德育老师的工作,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抓德育,不仅主管德育校长抓,所有校长和老师要抓,不仅德育课上讲,所有课程都要渗透德育;不仅通过德育活动搞德育,而且在学校日常管理和师生交往等一切时空都要渗透德育意识。

3.改变德育的功能取向,由外部约束、控制变为积极激励、引导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感情,教会学生自主、自律,教会判断、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这样学生就会关心和建设自己的集体,集体也就变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集体。通过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产生一种激励、一种参与和参照,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

4.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感恩

我们总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并把它作为老师的座右铭,长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我们的学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老师一切的付出成了理所应当。这样的学生我们能指望他们回报社会什么。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自问,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五年、十年后,也许忘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了老师、同学,但是他的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却带着我们德育教育的深深的烙印,我想无论他做什么,他都是成功的,那时候我们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