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区域行业标准衔接的汽修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实践

2015-05-05 01:48邓宁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2期

邓宁

【摘  要】目前高职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未能贴近行业技术更新,专业课程设置滞后,对此,应开展“技术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办学能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区域行业动态技术要求相吻合。

【关键词】区域行业技术  技术合作  专业课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86-02

随着柳州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东风柳汽、上汽五菱等汽车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新产品生产和遍及全国乃至东盟地区的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的技能型高级技术人才。然而,当前广西各院校的汽车专业的课程开发未能与区域汽车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和企业文化同步接轨,导致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法技能滞后,从而使学生专业技能与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偏差,难以满足各汽车行业、企业的用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招工、产品技术更新和产品售后维修服务。

一、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专业教学内容未能贴近行业动态技术标准

目前汽车专业教材陈旧(例如,全国没有大型商用车相关技术的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与区域行业标准的衔接;教师缺乏在汽车行业的实践,不清楚区域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往往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某一专业课随意开出,而降低了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汽车专业课程的设置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

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升格而成,缺少区域性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研究能力,缺乏对所开设的汽车专业课程能否构建出一个合理的、符合区域性技术的课程体系的思考,从而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缺乏基于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

(三)缺乏有效推进区域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训途径及其教学评价

相对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基于行业标准、围绕“能力”培养的研究,缺乏各专业课程的实训衔接研究;加之,缺少与区域行业技术配套的实训基地、专业设备和精通核心技术的师资,而在此情形下,大多数学生的实训“高分”,却无真才实学,学校对此难以评价监督。

二、“技术紧密型”校企合作,促进课改的实施

(一)优势互补,实施“双培”

例如,与东风柳汽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企业提供新产品、技术资料和技术专家,每年负责在企业培训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使得教师在生产企业环境中吸收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企业文化,力争教学技能与行业动态标准同步;再由学校负责培训该公司的员工和售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缓解了企业培训师资、场地和教学基础设备的缺陷;并由企业每年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的挂职锻炼。

(二)“双赢”合作,实现产能

例如,2012年12月,我院与东风柳汽共建了“东风柳汽技术培训基地”,汽车专业群承接柳汽所有(全国)大型商用车售后服务站的人员,柳汽安排专家参与教学与课改及培训师资,并提供相应教学整车及检测维修设备、最新研发车型技术和维修标准,合作编写相应教材并出版;与上汽五菱共同制定《整车性能检测》课程标准,确定了贴近五菱、宝骏等车型技术的教学内容,合作开展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实现专业实训基地创收80多万元。

(三)区域合作,技术推广

例如,我院与康明斯公司、东风柳汽公司合作,举办了全国“2014年东风柳汽M7维修技术大赛(华南赛区)”,以实现企业(或行业)康明斯发动机新技术的推广、“霸龙”M7新产品技术培训为目的,通过企业对学校的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学校对企业产品用户、维修企业的人员技能培训,实现“双赢”。

三、激励师资培训、课改教学

要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技能培训和专业教改,就要有强有力的人性化激励机制。为此,我院依据《教师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专任教师任课条件的准入制度》,明确了各类专业教师的任职条件及其聘用制度,制定了相关的人性化工作奖惩方案,激励教师自我参与所教专业的各种技能培训学习,并积极投入所教专业课程的整合,将区域行业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行业标准、资格认证

将教师的教学技能考核融入行业技术标准“汽修技师”和“汽修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的认证,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汽修专业教师教学技能与行业标准相吻合。

(二)完善激励、整合课程

依据校企合作制定的汽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将区域汽车技术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此项工作大多由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与专业教师骨干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授课教师必须按照授课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期末由企业专家参与考核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再由教研室和系部教学办公室及领导综合评定该教师的教学等级,绩效与其挂钩(学院制定配套奖励措施),从而激励了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基于区域行业技术,调整汽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借鉴了国外汽车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例如北美社区职教的“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区域性经济产业的需求;培养目标与行业技术、技能动态同步发展”和英国汽修行业的“注重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估三大环节的建设;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之路;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视关键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等。与此同时,按照我国职教的相关政策“从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信息传递、供需分配、培养联系、资源流动、市场协同”等方面入手,突破了在缺乏激励机制下,企业不愿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的怪圈,初步达到了本项目的期望。

(一)围绕区域行业标准,重视关键技能培养,按需调整课程结构

在研究实践中,根据企业动态技术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关键技能,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仅要满足行业通用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又要满足区域企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为此,从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设了国家行业通用技术标准的专业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适当渗透区域企业的特殊关键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技能(获取相应证书)和熟悉区域企业的特殊关键技术。在第五学期,按照企业特殊技能的培养要求,开设相关企业技术标准的核心课程(前十周在学校实训基地培训,学生取得企业的“职业岗位证书”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加深对特殊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上汽五菱的宝骏基地,要求学生掌握宝骏整车性能检测与维修和车辆驾驶,我们针对有志向在五菱就业的学生,利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驾照”考核培训,第五学期前十周,开设宝骏整车性能检测与维修和相关的核心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上汽五菱每年录用学生五、六十人。由于在实践中,得到合作企业专家的参与,课程结构日趋符合区域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关注企业技术信息,同步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理实一体教学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认为,应围绕行业标准,从教学的角度对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有效的整合。例如,在发动机技术的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了东风柳汽“霸龙”系列大型商用车的“玉柴”、“康明斯”发动机,在汽车底盘技术融入了东风柳汽“霸龙”的“法士特”12档位变速箱;再如,随着“霸龙”M7的上市,按照柳汽技术培训部要求,我们在汽车电器设备技术、汽车车身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引进“霸龙”M7相关技术的教学内容。为了弥补我们缺乏与区域行业标准相吻合的配套教材,按照校企合作计划,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加深了对行业标准的掌握,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和职业素养融入教学的改革,编写了4本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已出版),与东风柳汽合编了《大型商用车电器维修技术》《大型商用车底盘维修技术》。

五、研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遇到的问题

1.行业技术标准与区域企业产品技术标准的偏差。目前各种版本的汽车专业教材,其内容大多涉及行业标准的通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大致方向,它涉及了市场流行的各种车型技术,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但缺乏针对性,其原因在于受到课时限制及教材篇幅的局限,教材内容涉及的各种车型技术只是蜻蜓点水;以致毕业生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用工企业被迫重新培训学生,这无疑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其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行业技术标准与区域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偏差。

2.专业实训能力与区域行业要求的偏差。由于专业教师大多来自非汽车专业,不熟悉区域汽车技术标准,以致教学技能存在很大的偏差;即使在汽车企业挂职学习,部分教师的接受程度还是不理想,这严重地影响了本项目的实施教学。因缺乏相应的“霸龙”系列大型商用车及专用维修教学设备和宝骏系列车型及专用检测维修设备,而影响了教改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二)今后的设想

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得利于区域性行业发展的支持,这就要把握我国汽车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结合行业标准的动态趋势,积极参与区域企业的科研及培训,加大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使其紧跟企业的发展动态技术,并力争在柳东新区建设“霸龙”大型商用车服务站,以服务该区域大型商用车(日流量1千多辆)的维修保养;同时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直接参与区域汽车技术的服务维修,从中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感受企业的文化。力争汽车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达到“企业动态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同步更新→校企合作实施教学”的教改目的;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学有所得,通过“感知动手实践→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学习→研究动手实践”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动态发展的行业标准技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张庆尧,武文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基金项目】广西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416);广西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JGZ183)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