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2015-05-05 08:12季水河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形象思维

季水河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季水河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美学; 新时期; 文学理论研究; 审美走向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从1940年代开始,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进入1950年代,政治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艺术因素走向式微。到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几乎走向了政治唯一的歧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审美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和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审美走向。所谓审美走向,即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从关心文学的政治内涵走向了研究文学的艺术特征,从关心文学的社会本质走向了关心文学的审美本质,从关心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走向了关心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文学批评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文学本质论研究实现了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转向,文学属性论研究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

一、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产生于19世纪中期。1847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首次使用了“美学与历史的观点”这一概念。作为文学批评标准,是针对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把人作为文学批评标准而提出来的。恩格斯认为,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以人为标准去评价歌德的作品,将歌德说成人的代表,人的诗人,称赞歌德的作品展示了完美的人性,实际上是对歌德的曲解和误解,只有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去论歌德,以“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歌德,才能正确地理解歌德,科学地说明歌德创作与经历中的各种矛盾现象。“美学与历史”批评标准的完整表述是:“我们绝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①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标准去看歌德,他是一个伟大与渺小、天才与庸人、反抗与妥协、叛逆与谨慎集于一身的矛盾体,这种矛盾正是德国社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样,歌德的作品也体现出了这种矛盾性。1859年,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重申了“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②恩格斯以这个标准去评价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肯定了剧本“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但同时又指出剧本存在的不足“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③

“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实践中始终贯彻的重要标准,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文学批评范畴之一”。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批评标准,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并在部分中国现代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从主导倾向看,却没有得到全面和长期的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为政治服务的轨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的色彩。这样,就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内容,忽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审美分析。19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的文艺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根据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需要,明确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文学批评标准。这一批评标准,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相比较,除“艺术”和“美学”具有较多一致性外,其他方面就相去甚远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需要,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标准完全脱节,几乎变成了政治批判,除偶尔提及某些马克思主义词句外,在精神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毫无共同之处。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学批评完全陷入了混乱,帮派的、政治的需要彻底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一方面确立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回到马克思”成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的一大特点。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回归了中国理论界和文艺界。在中国文学理论界,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展开了一场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在那场讨论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标准成了重要议题之一。人们对什么是“美学”标准、什么是“历史”标准,“美学和历史”标准如何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就是文学批评“从艺术实际出发,从艺术规律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政治的、伦理的或哲学的观念出发,它的根本任务也不是借艺术来论证这些观念”。“历史”标准,就是将作家作品“放在历史发展中,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研究”、“美学和历史”标准的统一,就是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⑤这一看法,代表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人们对“美学和历史”标准的基本认识水平。在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中,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基本上都贯彻了这一标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 “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些被误解了的作家作品,运用‘美学与历史’的标准重新加以衡量,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和应有地位”。(2)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来被错误政治伤害的作品,运用‘美学与历史”的观点,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推倒了加在这些作品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使其成为‘重放的鲜花’,回到了文艺的百花园”。(3)“对新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或从美学分析进入历史把握,或从历史角度导向美学分析,然而都无一例外地致力于从‘美学与历史’的统一中去把握”。⑥

二、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

从反映论角度去看待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立场。自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后,这一角度和立场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理论界。20世纪初期,陈独秀、李大钊就明确主张用哲学反映论来解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肯定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930—1940年代,瞿秋白、毛泽东、周扬、胡风、冯雪峰等人进一步强化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并形成了一套相关的理论。1950—1960年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一个普遍命题,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开始出现了由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其标志性的事件有两个:一是文学理论界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二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中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论争。

“中国文学理论中审美因素的复苏,从对‘形象思维’的探讨开始”。⑦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和1978年1月《诗刊》先后发表了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毛泽东在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⑧毛泽东的话包括两层意思:诗歌有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这是诗歌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宋人作诗不懂形象思维,所以宋诗缺少韵味。在毛泽东的论述里,已经流露出了文学应该具有审美思维和艺术意味的思想。由于毛泽东给陈毅的信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的观点,涉及了艺术的审美思维问题,它一发表便在美学界和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掀起了一场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等著名美学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朱光潜发表了《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看》(《美学》第1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李泽厚发表了《关于形象思维》(《光明日报》1978年2月11日)、《形象思维再续谈》(《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蒋孔阳发表了《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文学评论》1978年第1期)、《形象思维与议论》(《山花》1979年第2期)等。这些学者的共同点是:从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形象思维的含义、特点、作用。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想象和情感的思维”,⑨是审美活动的特有思维方式,在审美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审美活动中的情感、想象、移情、直觉等特点,都是形象思维活动的体现。文艺活动作为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更是需要形象思维。文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个别性、具体性、生动性、丰富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典型性、倾向性、感染性等特点的艺术形象”,“为了要塑造形象,我们就必须按照形象本身的特点,采用形象思维这一特殊的思维形式,来进行构思”。⑩

文学审美反映论的前提是对文学认识反映论的不满和反拨,提出的契机是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推动其转变是关于马克思“艺术的”掌握世界的争鸣,其意义是突出了文学的本性和特点。在中国文学理论界,长期流行的是文学反映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反映论相对于自我表现说,能更好地说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立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它能被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它将哲学反映与文学反映相等同,认识反映与审美反映相混淆,忽视了文学反映的审美本质和情感特点。而文学审美反映论的提出,恰好弥补了其缺陷,纠正了其偏颇,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

三、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

把文学看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式,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一个基本命题。20世纪初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就明确肯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1930—1940年代,瞿秋白、毛泽东、周扬、胡风、冯雪峰等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意识形态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意识形态论已统领了中国文学理论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广泛出现在文学论文、文学理论著作,特别是高等学校文学理论教材中。文学意识形态论支配中国文学理论界近80年,一直到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挑战,1990年代才被审美意识形态论所取代。

这次讨论和争鸣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7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1页,第557-559页。

④季水河:《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⑤冼民:《关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马列文论百题》编辑委员会主编:《马列文论百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3-269页。

⑥季水河:《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

⑦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⑧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33-334页。

⑨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63页。

⑩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责任编辑 王雪松

Marxist View of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Turning of China’s Literary Theory Studies in the New Era

Ji Shui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Marxist aesthetics returns to the literary circle in the late 1970s and mid-1980s in China. Guided and influenced by Marxist view of aesthetics,aesthetics turning occurs in China’s literary theory studies. In literary criticism,the return of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historical standards makes them widely applied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and reviews;In 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ture-life relationship,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ransits to aesthetic reflection,stressing the aesthetic nature and emotional character of literature;In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itself,social ideology transforms to aesthetic one, which is on one hand due t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viewing literature nature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on the other hand,the result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deology.

Marxist view of aesthetics; new era; literary theory studies; aesthetic turning

2014-1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11AZD048)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形象思维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中国文论通史》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