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行州行县问题考论

2015-05-05 08:12张达志
关键词:唐蕃吐蕃

张达志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唐代后期行州行县问题考论

张达志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唐代后期的行州行县集中出现在抵御外族的边境与讨伐叛藩的前线两种特定的时空之中,通过个案考察与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其与正州县之间存在的地方行政建制常规性与特殊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区分交战双方空间距离的“界线”对于行州行县存续的重要意义。因权置故州县而设的行州行县与权置新州县以及权废州县,共同构成了唐代后期临时性州县置废运行实态的整体面貌,在中国古代政区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质。

唐代后期; 州县置废; 行州行县; 正州县

纵观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常态化的州县置废呈现出初置、复置、罢废、并省、旋置旋废、建置后长期延续等几种基本相貌。与此相应,还有“权置”与“权废”的临时措置。权置故州县,史称行州行县。此外,还存在权置新州县与权废州县的情况,与行州行县问题紧密相关。权置州县由来已久,并非唐代后期所独有。“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①。至于唐末“咸通中,考功郎中王本立奏再置(河清县),复隶河南府。大顺元年(890)因干戈毁坏,移在柏崖隙地权置”②。故知有唐一代权置州县多与战争有关,原有正州县因战乱等原因陷入敌境,朝廷又在其附近权置州县者,即为行州行县。

唐代后期的行州行县,因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而与唐代前期有所不同。通过对《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唐会要·州县改置》等地志材料与其他相关史料的梳理与比勘,可以基本展现唐代后期行州行县的整体状况。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行州行县集中出现在两种特定的时空之中,即应对外族的边境与讨伐叛藩的前线,前者主要分布在关内、山南西道、剑南等与吐蕃作战地区以及岭南等与山洞蛮接壤地区;后者主要设置于宪宗征讨淮西与淄青期间。行州行县既为战时临时形态,则多出现反复徙治的现象,且多在战后予以罢废,或与故州县重新合一。因此,本文围绕唐代后期行州行县展开讨论,通过动态考察其分布区域、设置因由与存续时间,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探讨行州行县与正州县之间有关地方行政建制常规性与特殊性的深层关系等问题。

一、“陷入蕃界”:以边境地区所设行原州、行渭州为例

安史之乱改变了唐蕃之间的边防形势,吐蕃乘机入侵,使唐廷必须同时应对内乱与外敌的双重困扰,正可谓陈寅恪先生所论“外患与内政之关系”③。“及潼关失守,河洛阻兵,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谓之行营。曩时军营边州无备预矣。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掳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④关于唐蕃战争的详情,传世文献及今人论著载之甚详,无须赘述。在此仅对边界进退过程中的行州行县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阐释。其中尤以行原州、行渭州与行潘原县最为典型。

吐蕃对唐最大规模的进犯发生在代宗朝。宝应元年(762)四月,代宗即位。同年八月,浙东袁晁起义,朝廷在重兵防御西北的同时,又要抽调兵力前往东南。吐蕃接连攻占河西、陇右之大部,且兵锋并未止息,而是继续入侵关中,直指长安。广德元年(763),原州(辖平高、百泉、平凉三县,治平高)、渭州相继陷落;同年九月,泾州又陷,潘原县亦入蕃境。其后,吐蕃再破邠州,直入奉天,代宗幸陕⑤,直至十五日后吐蕃退去,朝廷方才得以返京。

吐蕃退出长安后,并未沿进犯道路向京西北折返,而是直接西取凤翔,由于受到凤翔节度使孙志直的拒守以及镇西节度使马璘的力战而向凤翔西北退却,“屯原、会、成、渭间”⑥。此后,此四州之地便长期成为吐蕃与唐朝盟誓的边界地带,吐蕃亦据此反复入寇关中,为害颇深。正是因为吐蕃占据原、渭一带,威胁关中,所以朝廷于大历三年(768)十二月“以蕃寇岁犯西疆,增修镇守,乃移马璘镇泾州,仍为泾原节度使”⑦。泾州直面原州,此后的唐蕃边境线便长期在泾州与原州之间伸缩进退。据地志材料,泾州保定县于广德元年(763)没吐蕃,大历三年(768)复置⑧,正与唐蕃进退拉锯战的形势相契合。马璘对蕃作战向以勇猛著称,镇泾州后,关中之地多有收复,保定县亦在其中;最后迫使吐蕃从泾州退至原州,其功至伟。在收复并复置泾州保定县的同时,马璘又“表置行原州于灵台之百里城”⑨。百里城位于泾州南部,靠近凤翔,远离故原州。

限于史料详略与体例结构,本文对唐代后期其他边境地区所设行州行县无法详细展开,在此仅述其梗概:

又有洋州洋源县,“大历元年(766)为狂贼烧劫,遂北移于西乡县南二十里白湍村权置行县”,宝历元年(825)裴度奏废十六县为乡,洋源县即在其中。

凡此种种,均与战乱有关,亦多置于边境,与行原州一样,设置之初出于躲避战火,招抚流亡;设置之后又意在收复故土,回归旧地。

二、“犹在贼中”:以讨伐叛藩所设行蔡州、行齐州为例

唐代后期内忧外患并存时期,边境地区因陷入敌境而设置行州行县的情况比较常见。相对而言,朝廷在对内讨伐叛逆藩镇的军事行动中设置行州行县的案例则比较少见。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吐蕃赞普卒后,唐蕃大规模交战的浪潮随之告一段落,使宪宗一朝得以全力解决藩镇问题。因此,与藩镇相关的行州行县集中设置于宪宗朝,而又以淮西与淄青最为突出。

德宗先后征讨李希烈与吴少诚,但并未彻底断绝淮西的跋扈之路。宪宗元和九年(814)九月,吴元济不服朝命,朝廷第三次出兵征讨,历时三年多才最终平定,并废除其节镇。宪宗平淮西之役,是元和平藩战争中最为艰难的一次,因而有关行州行县的问题也显得更为复杂。关于战争的详细进展,史籍备载,此不赘述。

三、权置新州县与权废州县:行州行县的另一面

如前所论,权置故有州县为行州行县,但若权置新州县者,则径称权置某州某县,其建制上的临时性特点,与行州行县类同。此外,与权置相对应,还有权废州县。此二者例证比较稀见,在此附列,以使行州行县的历史实态更加完整。

四、特例与常态:行州行县与正州县的演化

综上所述,通过个案考察与比较研究,已能基本勾勒出唐代后期行州行县的总体面貌。但是,若将其置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脉络之中,则其地位如何?特殊性何在?论题的学术意义能否成立?如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必要针对行州行县作进一步的反思与探讨。

第一,唐代后期行州行县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在设置意图与最终归属等方面相类似,二者能够以临时性存在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最本质的依据在于划分对立双方的“界线”。永嘉南渡以后出现的南北界线,造就了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广泛设置与制度化;而隋朝重新统一南北,侨州郡县的所有名目与制度也宣告终结。唐代后期无论是边境地区的唐蕃界线,还是讨伐叛藩的作战前线,均显著区分了界线两侧敌我双方的空间距离。一旦界线泯灭,行州行县就失去了特例的存在土壤,必然要逐渐“回归”正州县的常态序列。明乎此,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地方行政体制演进过程中特殊性与常规性的互动关系。

注释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4页。

②(宋)乐史撰、王文楚校注:《太平寰宇记》卷5《河南道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⑤《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第5247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7页。

⑩《旧唐书》卷118《元载传》,第3411-3412页。

责任编辑 梅莉

Study on the Temporary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in Late Tang Dynasty

Zhang Dazh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The temporary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in late Tang Dynasty appeared in borders and frontiers as the Court resisted aggression and suppressed rebellions. The paper, through cases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reveal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ry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and the official ones, and also show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boundary line to the existence of temporary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The provisional establishment of old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and the new ones,as well as the provisional abolishment of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reflected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late Ta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temporary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official prefectures and districts

2014-1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前后期州县置废比较研究”(12CZS017)

猜你喜欢
唐蕃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玉树:探索那些小众神秘的康巴景色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工程概要篇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2010年以来唐蕃关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