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观

2015-05-08 03:28张俊玲韩梦琪
山西建筑 2015年7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山水画

张俊玲 韩梦琪 李 文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园林·绿化·

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观

张俊玲 韩梦琪 李 文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从文化与审美两个角度阐述了明清山水画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明清山水画的布局手法,探讨了明清时期园林美学观在文人山水画中的体现,总结了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对传承与发展中国的绘画艺术及园林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山水画,园林,艺术,自然,审美

山水画和园林的结合并不是生硬的,二者都是各自领域的艺术,具有情感内涵而非十分理性的艺术,崇尚自然、重塑美丽是二者共同的理想。二者的艺术又不是完全的单一类型,而是结合了天文地理、哲学观念、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各类知识。从哲学角度来看,超脱世俗、游山玩水是在追求一种生活的洒脱;从美学角度来看,寄情于山水、执笔于画间是在追求一种艺术的高雅。画纸的空间是有限的,山水画和园林都是在有限的空间打造无限的意境——以小见大的手法是统一的。其次双方还具有其他相同的手法,如:明清山水画中,文人们利用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让观者以自身为立足点仿佛置身于自然使各角度的景观尽收眼底。古典园林的打造点之一也是给行人一种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让周围的景物通过视线串联起来。

1 明清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明清古典园林多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中国现存的经典古典园林的精华多数集中在江南地区。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这一句话蕴涵的内容比较丰富,一是流露出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地理环境适合园林的打造,二是江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深厚和历史悠久,三是说明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气候条件,都为园林的创作和山水的营造提供了先决条件。由于诗人、造园者和山水画家的身份重合,这使得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和山水画都达到了盛行时期,历史上也记载了当时的规模、数量以及技术。写意是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技法,古典园林的手法以写意来表达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内涵,每一个场景和每一处园林小品都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造园艺术。当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造景风格传到了整个亚洲甚至西方国家,深刻的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地的造园理念。

1.1 明清山水画的文化价值

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遗留下来的瑰宝,因为它承载着传统文化脉络,沿袭着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思想。文字、天文、地理、历史、书画、戏曲、雕塑、镂刻等这些无不在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形象浓缩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传承在世世代代的国人心中。古典园林尤其是明清时崛起的江南私家园林,受明清文人墨客山水画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家们把山水画的意蕴和创作技巧应用到了园区的打造中去,由于造园者与作诗者的身份重合,私家园林便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及浓重的文学气息。无论是我们命名景点和园区、无论是雕刻牌匾和楹联、无论是装潢亭台和楼阁、无论是摘种花草和树木、无论是垒砌跌水和置石,都是为了营造精美绝妙的艺术佳作,与此同时也蕴涵了无限知识——地理科学、历史天文、文学思潮等等[1]。情感来源于景色激发,辞藻又来源于情感激荡,山水文园让明清的文人们灵感迸发,浮想联翩。江南的古典园林孕育明清的文化,明清文化熏陶着江南园林,让明清时期的绘画、诗词也此起彼伏的发展起来。

1.2 明清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是我国几千年来的艺术珍宝,当然其中蕴藏着多种美学的理念。巧夺天工的技术方法,让人造美和自然美和谐的融为一体,堪称园林设计的楷模。园中的花草树木、山水丘林处处都源于自然又超脱于自然,匠心独运都不足以贴切的形容造园者的良苦用心。造园者从大自然中提炼出美的始态,又通过自己的独特手法对自然美加工,于是就有了虚实相生、藏而不漏、疏密有致、取舍有别。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达到了感官享受的极点,视、听、嗅、触各类感官都能体会到古典园林的声色韵律、形神意美[2]。

2 明清山水画的布局手法对古典园林的启发

我国的古典绘画艺术发展到明清的时候,文人墨客的画引导了画坛的大方向。明代在画坛上形成了很多种纷繁复杂的流派——吴派、浙派等,这也使得绘画艺术在明代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和拓宽。清代的山水画师承了元朝、明朝的绘画传统,有追寻古人绘画真迹的仿古派,还有内心极度渴望求功的自我派以及与世无争、无为今生的遗民派,这一时期画派各有千秋,百花争艳,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鼎盛[3]。我们可以这样说,清代是唯一一个师承了所有历史曾经出现过的山水流派手法的朝代,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山水画百家争鸣、繁荣鼎盛。江南的私家园林都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因此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园林艺术成熟的阶段,历史上对此次高潮活动有所记载,明代的苏州园林府有各色园林 270余处[4]。经过了研究、总结和传授,几千年后的造园手法和思想已经很完整和精细,园林的发展脉络也逐渐清晰,设计水平也在不断的走高。造园意境集建筑学理论、绘画艺术、美学、文学、哲学等理论综合统一,明清古典园林变成了一个有机熔炉,将这些元素巧妙的融为一体。

2.1 “三远”“三层”手法

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被称为北宋山水画的大师,善于观察自然变化,在山水取景构图上有独特感悟,终于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理论,为后代山水画家开辟了广阔的画风,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受此手法之影响,运用园林元素制造景深、营造层次感、打造自然神韵。

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的散点透视法就是“三远”的良好运用,平远顾名思义,视觉的焦点在行走中变化着,行走的越远画卷越长,仿佛是漫步山水林间,将山川河流收入眼帘;高远给人的感觉就像坐着热气球从天空徐徐落下,立轴逐渐加长,从空中再到山顶直至山脚下,视觉焦点也发生变化;深远则是一种对比手法,远山近山都在画中,深浅交错,体现出立体而又深邃的真实感觉。

与“三远”手法相提并论的是“三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最早是在清朝时期,擅长画山水和人物的沈宗骞曾著有《芥舟学画篇》,痛斥俗学,弘扬正法,“三层”理论从此而产生。沈宗骞是这样阐述“三层”的——所有作画都要分为三层而作,最外层如果是横,中间层必须是竖,最内层又是用横;最外层是树木,中间层则必须是房屋,最内层又为山石来区别。

“三层”理论形象的说明了山水画的布局讲究层次的穿插和呼应关系,表明了园林要素在画作中的分配和处理方式,这一理论对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三层”手法有意识的加深了景深。苏州古典园林中运用“三层”“三远”手法之处到处可见,山水、花草、亭台、楼阁结合的自然真实,层层递进、虚实相生,景色变“深”了,“层”就体现了,“远”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坐落于上海黄浦区的豫园,是古典园林中典型的高远代表,楼阁参差错落,山石林立峥嵘,湖面波光涤荡,被人们誉为“奇秀甲江南”(见图1)。位于苏州古城的留园,其园中的设计以平远著称,让游览者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所观之景应接不暇(见图2)。

2.2 谢赫“六法”

最早由南齐宫廷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谢赫是史上著名的画作评论家,六法分别指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中国古代绘画创作讲究布局手法,很多优秀作品的诞生也都伴随着新的布局手法,“六法”的提出得到了后世的广泛关注和鉴赏,被当作古典绘画领域的重要技法,也是后人们品画论作的基本标准[5]。

明清时期拙政园的建造受到了谢赫“六法”的熏陶,1510年(明正德五年),御史王献臣回乡丁父忧,三年期满后没有赴任,买下拙政园,有意归隐苏州,并自嘲“拙于为政”,因而聘请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画家文徵明(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多次绘制了拙政园的宏伟蓝图,整个园区历时16年建造而成。从《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到《拙政名园图》,到最后的《王氏拙政园记》,记、诗、图出自文徵明一人之手,园林历史上绝无仅有。拙政园如今呈现给人们的打造手法无论从气韵还是线条表达、无论从形态描绘还是色彩搭配都体现着谢赫“六法”的灵魂。后期拙政园的修缮都保留了当时文徵明设计时的特点,情景交融、诗画交融的听雨轩(见图3),是“气韵生动”的真实写照;水岸线条流畅、自然、有依据,闻名的“之”形水廊(见图4),体现了“骨法用笔”的精髓,让园中的线有生命并赋予其各类形态;自然式的园林形式,还原自然原始的状态就是“应物象形”的主旨,意在返璞归真,打造山水环绕、植被错落的景观,创造出自然朴实的山水景观;自然淡雅的建筑主色调体现了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更能映衬出植物的色彩艳丽,“随类赋彩”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特点来赋予其颜色。而“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空间的布局、山水的布局,一切都要以合理为前提,突出重点、大小适宜,最后一法所谓的“传移模写”并不是复制,而是在学习古人优秀作品时的借鉴和临摹,也是谢赫“六法”告诉我们的真谛——园林景观的打造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精华,去除糟粕,继承优秀成果,创新更好的手法。

3 明清山水画中的园林美学理想

3.1 明清山水画的造景之美

熟知于山水绘画领域的“谢赫六法”,曾被记载到《古画品录》序当中,这几大法则后来演变成了中国绘画的指导思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明朗的绘画艺术之路。“谢赫六法”中明确指出了山水画中的布局和造势,明清时期造园的原则也承袭了此原则。明清时期的造园师曾经点拨到——山水画的根本要以大观小,不拘泥于固定角度去描绘空间;画家的眼睛是一目千里的,若只顾眼前,则不能把握大自然的整体形态和节奏,表达也不会生动[6]。因此,明清时期的园林山水布局对画面布景十分考究,呈现给大众视野的空间也并不单调。形式美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山水画的创作讲究意在笔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的酝酿要长于笔触的麾下。每一部画作、每一处园林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智慧和灵魂,我们走入明清的私家园林中,仿佛感受到了文人们存在的气息,和他们寄托的情思。从明清的山水画不难看出,中国的古典绘画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印象油彩,西方的作品大多构图简单、角度统一,而我们的艺术处理手法却有很多种(如:散点透视、步移景异、“三层”“三远”、虚实相生、留白取舍、疏密相间、含蓄表达等等),我们要传递的不仅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追求,还是文学、美学。

3.2 园林艺术的渗入与园林审美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被并称明清山水画的“四王”,这是明清之交形成的著名绘画流派,他们的作品被当时文人墨客、山水画家所认可,他们深深受到园林艺术的影响,因此“四王”绘画构图的审美观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空间内,他们的作品不同于吴门画派,更多的是描画大山丘壑,画风大气凛然、气魄雄伟。一时成为了明清文人山水画的典型,独树一帜的风格促进和发展了当时人们对园林审美的理解,从园林美学的角度对他们的山水作品进行品读,会发现当时园林审美的观点是具有先进性的,从他们的山水画中不难寻找到园林美学思想的痕迹同数百年后的今天相比,也不曾落后。

4 结语

每个时代在历史上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印记,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每个作品都在诠释着作者的情感和风格,都积极的传承着封建社会晚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每个人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文人们对园林审美的独特想法。结合哲学、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可以揣摩出当时的园林审美观点是科学的、有积极意义的。明清时期文人的精神一直沿袭至今,这种精神是无价瑰宝,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园林艺术领域都应该传承下去,让绘画艺术追求和园林艺术价值永放光芒。

[1] 周 伟.苏州古典园林五峰园造园艺术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10:11.

[2] 崔淑兰,张 冀.论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6):152-153.

[3] 何企新.山水画技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7-10.

[4] 袁学汉,龚建毅.苏州园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5] 辛 晔.浅析谢赫“六法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103-105.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On gardening aesthetic views in landscape painting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 Junling Han Mengqi Li Wen

(GardeningCollege,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From culture and appreci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artistic value of landscape painting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xplores the reflection of gardening aesthetic view in landscape painting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y analyzing the allocation methods of the paintings, and sums up the gardening aesthetic thoughts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so it is meaningful for inhering and developing the painting and gardening art.

landscape painting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arden, art, nature, appreciation

1009-6825(2015)07-0196-03

2014-12-25

张俊玲(1968- ),女,博士,副教授; 韩梦琪(1989- ),女,在读硕士; 李 文(1971- ),女,博士,副教授

TU986.1

A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怎样读古典诗词?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