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5-05-11 23:20匡李聪冯国忠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药制药招标

匡李聪 冯国忠

摘要:[目的] 为消除制约国内制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提升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方法,阐述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国家在加大对医药产业支持和投入的同时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未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受影响。[结论] 国家应完善新药审评制度,加快新药审评速度,探索医保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药品招标政策,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

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7000102

1前言

近些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并于2010年将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医药企业发展的机遇和红利。但是,国家在加大对医药产业支持的同时,制约企业创新的“瓶颈”因素却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新药审评速度慢,新药进国家医保目录困难,招标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新药市场化难度加大,使得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医药产业最新状况和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制约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医药产业的创新环境有所贡献。

2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2.1新药审批时间长

新药审批时间长已成为制约我国新药创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中间要经历两次审批过程:一是新药临床试验审批,只有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开始新药的临床试验;二是新药生产审批。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间为90天(特殊审批为80天),新药生产审批的时间为150天(特殊审批为120天)。而实际上新药审评时间远超法定期限,2012年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进入药品审评中心的排队等待时间为4-6个月,新药生产申请的等待时间为11-12个月。加上审评时间,新药的整个审批时间往往需要2-5年时间,甚至更久。在欧美发达国家,新药审评速度远远快于我国,以美国为例,申请者在递交新药研究申请(IND)材料30天后,若审评中心没有提供任何意见的即可开始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束后,申请者可提交新药申请,新药申请的标准审评时间为10个月,优先审评的时间仅仅为6个月。

2.2新药进国家医保目录困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民覆盖的医保体系。对于企业而言,能否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对新药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数据显示,一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市场销售和医保销售两个渠道的比例悬殊高达2:8。在现行医保政策下,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还比较困难。这是由于:(1)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周期较长。首版国家医保目录于2000年发布,2004年修订,2009年发布第三版。新药上市后只能等待下一次的目录调整才可能有机会进入医保目录。而在美英发达国家,新药能较快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美国、法国的新药从上市到进入报销目录的时间是6个月,德国、英国仅为1个月。(2)根据现行相关政策,国家医保目录的筛选对新药设定了2年临床使用时限的门槛。新药必须得到超过两年临床使用,才有可能考虑是否进入医保目录。(3)企业为了回收新药研发阶段的高额成本,新药上市往往定价较高,医保机构为了控制医保费用,往往会限制价格高的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无法进入医保目录将制约新药的市场化推广,使得企业不愿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

2.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阻碍新药市场化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阻碍新药市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价格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招标体系不利于新药进入采购目录。本以“优质优价”为目的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价格作为主要评判标准,一些地方出现“唯低价是取”的现象,由于创新药的研发成本高,在价格上自然要比仿制药贵,根据现有的采购制度,高价的创新药缺乏价格优势,往往被排除在采购目录外,无法快速市场化。

另一方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周期长。我国的药品招标采购以省(区、市)为单位,各省的招标时间不同、招标模式不一致,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参与各省份的招投标,上市新药若赶不上各省的招标进程,只能等待下一次的招标,而招标周期要4-5年才调整一次,调整周期较长,限制了新药的市场推广。

2.4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人才短缺

新药研发周期长,从临床前研究到新药上市整个过程都需要资金的支撑,由于国内制药企业规模有限,新药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低投入低产出。2012年我国制药产业投入总额为214.9亿元,而同期,跨国药企罗氏制药研发投入达96.5亿美元(折合600多亿元),仅罗氏制药一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我国整个行业的研发投入。

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我国制药企业普遍缺乏新药研发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缺少高端创新型人才,使得我国医药领域在关键技术方面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反映研发人力资源数量的核心指标,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我国制药产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81875人年,而欧洲在2006年就达到了10.2万人年,美国在2003年就已经达到12.4万人年,仅辉瑞一家公司2006年就有13000名研发人员。近几年,国家通过“千人计划”等项目引进了一批海外从事新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国内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瓶颈”仍然存在。

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新药审评制度,加快新药注册

首先,建议为创新药物、有利于降低患者负担的首仿药物、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增设绿色优先审批通道,可借鉴美国的特定药物快速审批制度。其次,增加药品审评人员,提高药品审评效率。药监部门可以借鉴美国新药的审评付费制度,将费用用于审评资源和审评人员的扩充,以提高审评效率。再次,从长远角度,建议完善新药审评制度,建立分类审评机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鼓励新药创制,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对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物等分类审评,避免仿制药申报过多而耽误新药的审批。

3.2缩短医保目录遴选周期,探索动态调整机制

新药无法进入医保目录,其销售将大打折扣,影响新药的市场化进度,为消除医保调整机制对创新药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新旧药物“优胜劣汰”。一方面,医保目录调整采用申报制度替代定期增补方式,新药上市一定时间后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需求的,企业可以随时向医保部门申请进入医保目录,医保机构组织专家审评,在审评阶段,建议采用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据作为是否进入医保目录的判断标准,对于价格较高的新药,可以按一定比例给予报销。另一方面,建立医保目录药品退出机制,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同时,淘汰一部分临床需求量少或疗效与新药差距大或安全性差的老产品,使得医保目录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也使得企业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3.3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机制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关系着药品能否进入市场销售,特别对于新药的意义重大。国家应建立公平、公正的采购机制,加大对新药的支持,推动新药的市场化,以鼓励国内制药企业进行新药的研制。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药品招标模式,避免各省份药品招标模式多样化增加企业的负担,也便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其次,建议缩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周期,完善新药的增补或备案采购流程,使新药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采购目录。再次,建议在招标过程中增加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药品的疗效、质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价格等因素,对于疗效确切的国产新药给予区别对待,适当提高其技术指标权重。

3.4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发效率

针对国内药企技术创新投入少的状况,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制药产业的创新投入,可尝试改变当前无偿资助的单一投资方式,开设有偿资助的投资渠道,从而既能支持创新,又能扩充政府的创新资金,以支持更多的创新项目;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完善针对创新企业的退税机制,并依据企业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比例的退税率,以鼓励企业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企业自身应增加对新药创制的投入,将更高比例的药品销售收入回流至新药研发项目,着力培养和吸纳研发人才,特别要重视带头人、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研究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此外,企业可建立与跨国药企、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邵蓉,殷天红.美国药品审评付费制度对我国加快药品审评的启示[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45(3):281285.

[2]李文超.中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比较研究——一种行政法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姚立新,李茂忠,董江萍等.从PDUFA I到PDUFA V——FDA通过法规体系的完善实现新药审评的持续改进[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10):11431156.

[4]马爱霞,赵力利.浅析我国创新药物的市场化障碍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356358.

[5]崔孟珣,彭奕,赵瑾等.国内外新药进医保目录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相关政策建议[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3):226228.

猜你喜欢
新药制药招标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公立医院招标采购集中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统计分析在工程招标中的应用
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投诉预防与处理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