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华严寺菩萨造像的艺术特点

2015-05-11 11:57许韶华
雕塑 2014年4期
关键词:菩萨

许韶华

内容摘要: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中薄伽教藏殿内的菩萨造像,是从继承前代菩萨造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对后世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对山西在内的中原地区菩萨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华严寺菩萨彩塑是辽代菩萨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菩萨造像的历史渊源、造像类型的分析,探求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菩萨造像的艺术独特性。

关键词: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菩萨;彩塑艺术

Abstract:The Bodhisattva statues in the hall of Bojiajiaozang in Xia Huayan temple,which belongs to Datong,Shanxi provience,were based on the style of Bodhisattva statues in previous dynasties,they had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ter style of Buddha statues,especially,the Bodhisattva statues in central China.The painted Bodhisattva statues in Xia Huayan temple a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Liao dynasty,owned the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Chinese art hist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ypes of modelling skills of Bodhisattva statues,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unique style of Bodhisattva statues in the hall of Bojiajiaozang in Xia Huayan temple.

Key Words: The Hall Of Bojiajiaozang In Xia Huayan Temple,Bodhisattva,Painted Sculpture Art

华严寺是中国佛教文化华严宗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时期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殿之一。在其薄伽藏殿内,存有31尊古代佛教彩塑。其中,除去2尊小坐佛为后世补充雕塑以外,其余都属辽代原作。薄伽藏殿中的29尊彩塑,是我国佛教美术史上遗留较完整的彩塑组合,也是辽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雕塑作品。1961年,华严寺首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华严寺彩塑的历史渊源

华严寺始建于辽代重熙7年(1038年),它是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建立的,因此得名华严寺。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物曾经毁于兵火,后得以重建,直至元代初期,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曾经作重修,补塑寺内的佛像。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自独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损毁,几经修缮,终成今日之规模与格局。

现今的华严寺上下二寺连为一个整体,仍各以一主殿为其中心,通过两个月门相互沟通。上华严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殿,分为两院,其中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有致、井然有序。

下华严寺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其中留存有辽代佛教彩塑、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前者是围绕着三尊主佛的29尊辽代佛教塑像,堪称绝世精品;后者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

下华严寺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方,初始与上华严寺为一体,直到明代中叶开始分为上、下两寺,面朝西面的为上华严寺,东面的为下华严寺。上下华严寺中,以下华严寺最著名,是辽代的西京大同府主要佛寺,也同时是当时的皇家寺庙之一。下华严寺主体建筑是薄伽教藏殿,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身面宽为5间,进深为4间,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较好保存了辽代完整的佛教建筑风貌。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殿内宽阔的佛坛上供奉的33尊辽代佛教塑像。它们主要分成三部分,其中位于中间一组的雕像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旁列二位弟子和四位菩萨;左边一组的雕像以过去迦叶佛为主尊,旁列二位弟子和四位菩萨;右边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主尊,旁列六位菩萨。另外,三座主尊前又端坐4位菩萨,过去与未来两主尊前各有两尊供养童子塑像,佛坛4个角各有一尊护法天王塑像。这些佛教塑像主次分明,坐立相间,神情自然生动,体态各异富于变化。位于中央的佛像端坐莲台之上,神情慈祥庄严,风格秀逸俊美;四大菩萨端庄娴静,满面慈悲,衣饰精细繁缛,华贵雍容;弟子虔诚恭敬;天王威武彪悍,体态强壮。特别是其中一尊露齿合掌的胁侍菩萨,因其身姿体态婀娜,面容俊美,口唇微微张开,略露笑意,神态超脱悠然,曾得郭沫若的高度称赞与认可,称之为“东方维纳斯”。可见这些佛教塑像不仅全面展示了辽代佛像的艺术风格特征,而且也是辽代社会审美情趣和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更是现今遗存辽代佛教塑像艺术的重要瑰宝。

二、菩萨的宗教含义

菩萨,是菩提萨唾之略称,也是梵文Bodhisatta的音译,略称为“菩萨”,也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菩萨一词的来源,最早是为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所专用的称呼,也是佛弟子对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因此在佛教中,“菩萨”的位置仅仅次于佛的地位。根据《华严经疏钞》卷一中的解释,“菩提”是所求的的佛果,“萨埵”是所化的众生。因此菩萨有“自己觉悟成佛”和“永远度化众生”的双重责任。佛教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修行成为菩萨,关键是要本人发誓寻求无上的佛果,在修行中真正地努力精进实践自己的誓愿,最终就可修行成就为菩萨。

佛教寺院供奉的菩萨,有的是作为主佛的胁侍菩萨一起来供奉的,比如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起组成的“华严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组成的“东方三圣”。如果单独供奉菩萨,一般都在寺院的东、西配殿,或者处于寺院中轴线的东西两侧的另辟小院中。例如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三大士殿等等。

华严寺中的菩萨造像,就是作为主佛的胁侍菩萨一起被供奉的。主要的类型有四大菩萨、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

三、下华严寺菩萨彩塑造像艺术

1.四大菩萨

下华严寺内的四大菩萨的整体造型风格庄严稳重,菩萨神情优雅祥和,姿态曼妙飘逸。

其中的观音菩萨,耳配圆环饰品、头戴高冠、阔袖、胸饰腰结,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辽代雕塑中的精品。

文殊菩萨头戴花冠,面容慈悲,耳佩圆坏饰品,胸饰腰结,端坐于莲台之上,佛座下还塑有身披彩缎且双跪前蹄的骏马。而在其他寺庙中,我们一般见到的文殊菩萨造像风格多为安坐于狮子背上。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文殊菩萨,却端坐在马驮的莲台座上。这充分体现了辽代契丹民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这种佛教造像风格,这种将佛教文化和契丹族民族风俗有机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为后人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佛教文化与民族习俗相融合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普贤菩萨面容圆润丰满,五官眉清目秀,神情文雅庄重。地藏菩萨头戴高冠、耳佩圆环、胸饰腰结、宽袍大袖。

由此可见华严寺内的四大菩萨造像,从面相、装饰上都受到了唐代雕塑风格的影响。

2.十方菩萨(胁侍菩萨)

菩萨的本义就是觉悟有情的意义。佛教中的十方菩萨是多方位的,上求得佛果,下化度众生的慈悲觉者。薄伽教藏殿中的十方菩萨在布局上,分布在整个佛坛之上,造型体态各异均,以华美悠然的身姿安置于莲花座之上,充分再现了佛教的固有规则。

薄伽教藏殿中的十方菩萨,造型和神韵栩栩如生,十方菩萨面容丰腴饱满,身材婀娜修长,在服饰细节上皆为宝冠高耸,其天衣缠身飘落垂地,衣着华美瑰丽。殿内个别菩萨眉目温和慈悲,面相清秀圆润,腰部微微弯曲,披帛贴体,露腹袒胸。虽然有部分菩萨造像花冠及双手皆有残缺,但仍不失娴静清秀,充满悲悯众生的神韵。十方菩萨在造像整体特征上均显圆润丰满,祥和庄严的仪容和体态,体现出唐代的盛世遗风。十方菩萨造像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现实生活气息,和洋溢着个性特色与写实的风格特点,则属于宋代的风格。塑像的色调以金、红、墨绿为主,浓淡搭配相宜,风格非常古朴。殿内纵观佛坛上的十方菩萨,犹如天神坠入凡尘,使殿内佛坛充满无限的生机与宗教的神圣氛围,实为稀世瑰宝。殿内尤其以一尊露齿合掌菩萨分外引人注意,其造像最为生动,享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塑像整体高2m左右,踮脚站于莲台之上,身体微微侧倚,体态的重心放在右脚上,传达出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审美感受。塑像体态略微前倾,双手作合十印,面容祥和如满月,微笑露齿,充满灵魂深处的宁静喜悦,体现着对佛陀的虔诚崇敬之情;其体态丰腴、身姿优美、衣着服饰贴体、举止高雅、美妙动人,恰似一个充满着青春活力的美丽妙龄少女,传神之状令人叫绝。

从整体造像上看,胁侍菩萨在体量上明显比佛弱小,从而体现出主佛与菩萨之间的主从关系。在整体人物体量和塑造方面可以看出,辽代佛教造像体现出明显的唐代遗风,同时也有机融合了宋代的写实特点,衣饰贴体、体态丰腆修长。

3.供养菩萨

薄伽教藏殿内佛坛之上有4尊供养童子塑像,造型生动活泼,神态天真浪漫。尤其是位于佛坛南面的两个供养童子塑像,一位童子塑像举手示意,仿佛正在向佛祖提问。该童子塑像的造像姿态充分体现了一位初入佛门,还不懂清规戒律的童子形象。另一位童子塑像则为摆手点示,意为奉告和阻止那位童子在佛祖讲经时举手提问的行为。通过遥相呼应的两位童子形象的塑造,传神地再现了佛祖讲经说法的生动场面。

四、下华严寺菩萨彩塑艺术的造像特点

佛教艺术发展到宋代,佛教造像中佛、菩萨已经从无上虚渺的佛国踏足人间了,造像风格充满了世俗情怀。我国北方的辽王朝庙宇中的佛教造像,始终还披着一层特别的神秘面纱,在造像风格上独具特色。

经上述对众多造像实例的分析可见:

1.华严寺菩萨造像从相貌上整体分析来看,面相扁圆,五官清秀端正。但其神情动态充满变化,各异其趣。有的菩萨面相祥和慈悲,像是在广施善法,救度众生;有的菩萨似乎敬事敬业,成为人间的修行典范;有的菩萨庄重、威严,神圣不可侵犯;有的菩萨神情若有所思;有的如有所悟,似在觉悟无上佛法之奥秘。

2.华严寺菩萨造像在人物塑像体量和塑造方面,体现出典型的唐代遗风,同时融进了宋代的写实风格,菩萨衣着服饰自然贴体,体态修长而丰腴。

3.华严寺菩萨造像在衣着服饰方面,明显带有辽代的风格,较唐代佛教彩塑中简练统一的服饰特征,华严寺菩萨的服饰繁复华丽,变化多样;装饰有繁有简,其中金色圆筒形高冠的妆饰,也是下华严寺中所独有。

4.华严寺菩萨造像从其塑造格局来看,殿内塑像主体突出、主次有序、排列有序、制作细腻精美、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辽代佛教彩塑中的珍品。

总之,大同下华严寺菩萨彩塑艺术折射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在佛教艺术创作中汲取了中原文化艺术审美的特点。辽代佛教菩萨塑像的身姿体态,虽不如唐代造像那样饱满丰腴,又不似宋代充满细节逼真的世俗情怀,然在神情风貌上,却兼有盛唐的健康庄严和宋代的人间现实风趣,散发出独特的佛教艺术魅力,传达给世人深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华严寺中薄伽教藏殿内的菩萨造像,不仅在我国辽代佛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中国宗教美术史上也是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l 金维诺.中国美术全集宋辽金彩塑[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 常任侠.佛教与中国雕刻[J].现代佛学,1958(12)

3王树村.观音菩萨[M].北京出版社,1996

4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M].知识出版社,1980

6 李 涛.佛教与佛教艺术[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7 陈述.辽金史论集(第二辑)[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7

8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华严寺[M].文物出版社,1980

9 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菩萨
赌徒求佛
菩萨
赌徒求佛
擦菩萨像(外一首)
佛像面前的 菩萨
请菩萨找零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欠一屁股债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