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与雅:木雕题材中的江左风流

2015-05-11 11:59徐秋生
雕塑 2014年4期
关键词:木雕

徐秋生

内容摘要:传统木雕受民间艺术的影响,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多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忠孝仁慈、趋利避害的内容,占据了绝大部分。其实,古代文化精英阶层中流行的一些题材,也可以通过传统木雕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可以通过表现古代魏晋名士的生活状态,来寄托我们对于那种逝去的江左风流的怀念。

关键词:木雕;雅文化;俗文化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woodcarving, 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ce and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themes occupy most of the content, 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other forms of folk art . In fact, some of the popular theme of ancient elite can also be displayed in the form of wood carving. Especiall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some expressions of life sustenance that we are in the past has South way of life.

Key Words:Wood carving, the elegant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传统木雕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在木雕前面冠上“民间”这个词语,主要是为了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等区别开来。在传统美术史学者看来,中国美术史主要是记录绘画史,而且是文人画史。对于民间美术,因为其共性远远大于个性,故而往往不予关注。民间美术与主流美术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鸿沟。但是现代学术界对于民间美术已经越来越重视。

传统木雕受到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与其他民间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它们普遍都表达出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采用吉祥如意的题材,如牡丹表示富贵,喜鹊表示喜庆,花瓶表示平安,蟠桃表示长寿等等。

一些人物题材的作品,由于具有故事情节性,受到民众的欢迎,所以为木雕艺人所经常运用。他们选取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通俗戏曲、小说故事的木雕题材,如《水浒传》《说岳全传》《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等;或者是一些民间神话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神仙鬼狐、高士美女,到各地乡村的掌故应有尽有,蔚为大观,如“大禹治水”“孔子问道”“牛郎织女”“秋翁遇仙”“梁祝故事”“羲之笼鹅”“太白醉酒”等;还有一些人物题材,为单独的民间宗教人物形象,如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寿星、钟馗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反映日常生活的题材,它们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也都为无名之辈,而只有一个职业身份,最常见的是“渔耕樵读”“仕农工商”,里面所表现的人物有农夫、渔民、樵夫、牧童、农妇、小贩、艺人、书生、差役等。

可以说,传统木雕题材中,忠孝仁慈、趋利避害的内容,占据了绝大部分。一方面,它们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甚至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们也因此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征,凸显了民间精神中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民间木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独立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人们通过对木雕题材的处理和形象的刻画,把握艺术内涵,抒发淳朴情怀,从而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1

这些题材,在当代木雕艺人的作品中,仍然时常见到。但是,一个艺术家不能只是停留于继承传统,而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新的空间。这就涉及到了创新的问题。“传统与创新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可以夸张一点说,传统与创新贯穿整个艺术发展史,是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传统与创新对艺术家(无论是油画家,还是版画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复杂的问题,对待此问题的艺术家的不同态度,也决定了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2不过,对于木雕艺术而言,材料是限定的,很多木雕艺术家只能将创新当成技术上的创新,他们试图在古人已经积累的技术上,再向前推进一步。这当然有可取性,但我们也可以开创出另外一条路,即在题材上寻求一些突破。

近年来,笔者通过一些思考和实践,对木雕题材的开拓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即将古代精英阶层中所流行的一些题材,以木雕的形式展现出来。精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一般被视为雅文化,它博大精深,在美学的领域里展现出一种诗歌般的神韵和宁静澹泊的意境,作为一种文人雅趣,“‘雅趣的基本品性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根柢以及潇散的艺术精神,由此注定了‘雅趣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唯有具备一定的哲学、美学、文艺、艺术修养,注重个体精神自由和愉悦者方能得‘雅趣精髓。”3精英的雅文化与民间的俗文化,在古代几乎是两个对立的存在。俗文化中也会表现一些文化精英阶层的故事,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水泊梁山之类的这些故事,都掺杂了忠孝节义之类的道德教化,纯粹的脱离道德教化的文人之间的交往的故事在下层民众中是没有市场的。所以,我们很难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找到文人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当代社会中,古代的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当代人的灵魂深处萌发出一份对农耕文明时代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笔者将木雕题材转向于表现魏晋时期,希望通过对魏晋名士的一些生活的刻画,来寄托我们对于那种逝去的人文风度的怀念。

魏晋时期总是处于动乱,各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战争,或者同一政权内部的战争,此起彼伏,几乎没有片刻安宁,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许多魏晋时期的精英阶层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在短暂的欢乐里寻求真我,直逼本心,超然物外,让生命之花得到顷刻的绽放。普通的文化精英是如此,而朝廷中的高官也是如此。东晋宰相谢安即是其中一个。谢安自幼风神秀彻,博学多才,儒雅风流,虽为名门之后,却无意宦途,更乐意与其他名士一起悠游吴山越水。

以谢安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生活方式,被唐宋时期的文人所向往并用“江左风流”来命名。魏晋人士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故,千载之后仍然为世人所追慕,如兰亭雅集。兰亭雅集又称兰亭修禊。修禊是一种古老习俗,周代的时候就有了。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让这一活动变得更为有名,甚至成为一个文化事件。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谢安也在其中),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吟诗作赋,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至今犹令人神往。王羲之在微醉之中,以鼠须笔和蚕茧纸,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相传这件作品被唐太宗带入昭陵殉葬,令后世的书法家感慨不已。

永和兰亭雅集得到了后世文人的推崇与效仿。从南北朝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化人相聚兰亭举办兰亭雅集活动。兰亭雅集已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景,在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历代文人画家也常常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留下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明清时期,文征明、唐寅、钱贡、许光祚、樊沂等人都有杰作存世。近代的傅抱石也画了几幅《兰亭修禊图》。其中,文征明的《兰亭修禊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尤为出名。文征明以细笔小青绿画法描绘了这一盛事。画面中描绘了树林蓊郁、修竹傍水的春日美景。近处临水小亭中,三人坐桌旁谈诗。远处山腰间瀑泉涌出,山脚下溪流蜿蜒曲折,士人分坐溪边。环境清新优美,人物闲雅古淡,仿佛画家本人也曾亲历其中。

笔者在参阅了大量的历代名迹的基础上,以木雕的形式再现了“兰亭修禊”这一“雅文化”题材。雕刻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散落着几十个魏晋名士,他们或坐而论道,或吟诗作对,或弈棋饮酒。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借鉴了顾恺之和傅抱石的一些绘画技法,通过简洁流畅的衣纹线条的刻画,表现出魏晋士人放浪形骸的气韵神采。在山石布局表现中,也力求均衡稳重,突出一种层林迭起的清淡意境。在雕刻细节时,用刀平稳,转折圆润,不同于一般民间木雕中常见的裁花镂叶的装饰作风。

《东山报捷》是笔者为表现文人精神风度的又一件木雕之作,作品为横构图,中心是两匹急速奔驰的骏马,骏马载着两个报信的人。二人正在马背上交流,动态流露出喜悦而急切的心情,桥下的激流也在渲染烘托这一气氛。木雕的左边,谢安和一位客人正在气定神闲地弈棋。四周散落的几个人物,也都十分自在悠闲。他们和参天的古木以及缭绕的祥云,共同构成了一派安静的气象,与马背上两个急切的报信之人形成强烈的形象对比。

如果说“兰亭雅集”是纯粹的文人之间的活动,那么“淝水之战”则是事关国家存亡的历史大事。东晋名士谢安同时是此两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尽管性质不同,但都流露出了那种闲散的文人气度。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结束后,晋军取得了胜利。谢安的侄子派飞马往建康报捷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捷报后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谢安慢吞吞地说:“小儿辈已破贼!”笔者所雕刻的作品《东山报捷》,描绘的就是这段历史典故。“东山报捷”的题材,在清代的木雕题材中也有所见,如吴之璠的一件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另外,在瓷器绘画上也曾出现过。可见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表现题材。但是,以大型的木雕作品来表现谢安在这一事件中所流露出来的江左风流,类似作品鲜有所见。

有学者指出,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已“成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交接线上的活跃因素”4。它不一定是一个艺术史的史实,但是,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木雕创作实践,将更多的在“雅文化”中出现的历史题材典故融入到传统木雕艺术创作题材之中,通过木雕艺术,将逝去的体现江左风流的人文意境与艺术追求,以一种“俗文化”的承载形式表达出来。

注释:

1 丁静.民间木雕之美[J].东南文化,2002(10)

2 尹成伟.浅谈艺术创作中的传统与创新[J].新闻传播,2006(5)

3 王谨.“雅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在设计中的作用[J].南平师专学报,2000 (19)

4 陈麦.民间工艺的功能:审美价值与艺术形态[J].装饰,1989(3)

猜你喜欢
木雕
匠魂
木雕鱼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木雕创作随想
木雕教学散记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潮州木雕
福建龙眼木雕
王宠和他的木雕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