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模式探究

2015-05-12 11:25纪守峰李印福刘德平
卷宗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程化实践能力党员

纪守峰 李印福 刘德平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模式将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建立课程化模块培养体系,由学校系统地安排党员培养课程内容及其进程,通过持续、连续、递进的课程教育,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党员服务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课程化;实践能力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优秀群体的代表,也是党员队伍中综合素质高、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源头性工作之一。把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各项事业中来,是面对新世纪教育、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是高校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创新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是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科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寻求突破,通过构建高校学生党员课程化培养模式,突破传统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束缚,提高党员后续培养质量,提高党员服务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用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

1 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普遍认为,高校学生党员应该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上应当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工作上认真负责,落实各项任务;学习上努力刻苦,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生活作风良好,乐于助人,热心服务广大学生。但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兴趣不高,参加党的民主生活积极性不高,存在被动或应付;部分学生党员不注重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政治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贫乏,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敏锐性迟钝,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攻坚阶段中所必然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认识,由此导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不牢;部分学生党员自律意识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上养成不良习惯,不能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部分学生党员不再严格要求自己,组织纪律性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入党不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源动力,而是被动或赶时髦;部分学生党员不敢理直气壮地发挥带头作用,时常有拘束无奈感。入党动机不端正、党的理论知识贫乏,不注重政治修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组织纪律性差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突出问题,给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明方向。

2 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建设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课程是培养一定规格人才,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和准绳。以“课”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规格,即表现为课程计划、培养目标、教材等。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建设就是通过规范的理论教学程序、深化的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授课形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党员培养教育效果。学生党员则按照该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通过上课的方式接受教育、管理和服务,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从“课外”走向“课内”,从传统的“第二课堂”走向“第一课堂”。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特别注意构建教学内容,在审视教材提供的内容时,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开展有重点的教学。从而,通过课程化统一思路,有计划、有标准、可测量的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因此,把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课程化改革可以使学生党员教育有依据、有准绳,更好地把握基准点,带动知、情、意、行的转化,克服传统学生党建工作的弊端,达到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3 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模式设计思路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以夯实基础、感性认知、情感体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为基础,以思想引领、服务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目标明确的教育序列,形成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学生党员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必修课)、教育专题课程模块(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具体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实践能力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政治主要是方向,思想是灵魂,道德是核心,法纪是保证,实践是基础,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课堂教学、专题讨论、自主学习、影视欣赏、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将思想政治修养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的全过程,由学校为实现党员培养目标而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及进程,通过大学四年持续、连续的课程教育,引导党员不断的改造主观世界,使党性修养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进而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2]。

1.基础知识课程模块。

通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教学达到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有效识别各种社会思潮的目标。一方面以讲授党的基础知识为主,如开设《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建设理论》,对党员进行党的发展历程、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教育;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的最新成果为辅助,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不断补充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拓宽学员的学习视野。具体包括“党章导读与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格局、现状与走向”、“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党的历史与优良传统”、“形势与政策教育—解析雷锋精神”等内容。课堂教学采用精品专题形式。同时,充分利用每周三党员民主生活会时间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讨论活动,重在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达到夯实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引导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的目的。

2.教育专题课程模块。

围绕学生党员培养目标,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党员自学、自律以及服务社会的引导。教育专题课程模块以自主学习、影视欣赏等形式开展网络选修教学及各类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3]。网络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网上党校、网络党员修养选修课;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公民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感教育、党员争先创优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的发展建设。为了凸显鲜明个性和灵活教育形式,强化感性认识,在教育专题课程模块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开展自学自修,设计具有标志性特征的相关专题教育活动内容,如浏览红色网站、观看爱国电影、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今日说法等影视资料。同时,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介如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建立思想交流平台,占领网络等思想教育的阵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书写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等形式,将系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达到心灵洗礼、思想感染、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增强践行党员宗旨的责任感和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识;

3.实践活动课程模块。

实践活动是考核学生党员行为表现、检验理论教学成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直观体现;根据党员教育课程化目标,围绕第一课堂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先进理论知识和先进思想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升华,不断拓展必修课程外延空间。实践活动课程模块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实践活动,学生党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达到知行统一,增强服务学生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实践活动更加明确课程方向和培养目标,可与党支部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类节庆活动)、学生自主发展活动(如学生社团)、寒暑假调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通过活动成果渗透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建立感悟、体验式、思想交流的网络平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搭建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通过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一素质一能力-作用”的转化和促进将第一课堂的先进理论课程活动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用实际行动影响人、带动人、感染人。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每个党员培养课程模块都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教材、课程时间和课程考核等,并将其纳入高校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促使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化。同时,教学方法采用“听、读、议、看、写”五法并举。“听”即听课堂专题讲座;“读”即划定一定的原著和学习参考资料让学员自己阅读;“议”即组织专题(热点、重点、难点、疑点)研讨,促使师生间互动互问、互相启发,拓宽思路;“看”即组织学员观看优秀教育影视和参加社会实践;“写”即要求学员每人写一份学习小结,谈学习收获、体会和感想,使学员的思想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3]。

5.对党员教育课程的监控和评价

党员教育课程化将难以量化的党员培养指标、成效转化为参与度、实践性、知识性等可以检测的课程评估层面。考核应本着人本教育理念,以过程考核为主,重在关心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过程。通过树立标杆、表彰优秀个人、先进事迹宣讲,发挥标杆、榜样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量化考核结果的监督、反馈、激励作用,检验目标达成情况,帮助党员分析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不断反思、调整、提高。考核不再单纯依靠学生的结业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在读书笔记、思想汇报、服务学生、实践活动的表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党员自评、互评,学生民主评议,党支部鉴定的作用,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党员的培养效果,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觉的参与社会实践,重视自律与自学,不知不觉中督促学生党员养成良好习惯,更好的达成课程化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大学生党员培养课程化具有科学谋划,科学管理等优点,不仅注重向学生党员传输知识,更注重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党员感悟、体验,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而增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加强,代武春,构建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新机制初探,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4期。

[2]李海燕,高等学校党课课程化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8期。

[3]章嫦华,高校党校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高教与经济,第24卷第3期,2011年9月。

作者简介

纪守峰(1979-),男,辽宁昌图,硕士研究生,讲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工作。

李印福(1968-),男,辽宁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刘德平(1967-),男,黑龙江省拜泉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生处日常管理科科长,讲师。

猜你喜欢
课程化实践能力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