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防于内心诉诸自律

2015-05-14 20:47赵雅丽
前线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礼治礼义原文

赵雅丽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礼文化强烈地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古代的“礼”,包含着政治、制度、伦理、规范、准则、风俗等多方面内容,既有庄重的仪式,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礼的本质与作用,先儒有丰富的阐述,对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价值。

礼之解读

【原文节选】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示部》

【原文释义】

礼,是行为的准则,即如脚要穿鞋子走路,人亦要按照礼制行事。礼义之兴,源于敬神以礼,以求神之赐福。

【原文节选】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篇》

【原文释义】

礼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曰:人生下来就有欲望,不能满足,则索求;索求无度,则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则有混乱,有混乱则会陷入困顿。古代圣王厌恶混乱,制定礼义,划分等级,确定名分,以此调养、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其欲求,使其欲望不因物质匮乏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质亦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枯竭,物质与欲望在互相制约中得到长久发展。所以礼,是用来调养人们欲望的。……礼是人道的头等大事。

【原文节选】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篇》

【原文释义】

礼,是法度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

【原文节选】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僖公十一年》

【原文释义】

礼,是国家的主干。恭敬,则是装载礼的车子。不恭敬,礼就不能实施,礼不能实施,国家就会混乱,如何能长治久安?

【原文节选】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乐记》

【原文释义】

礼即是理,是不可移易的理的体现。

【原文节选】

礼者,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皆别。……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礼记·乐记》

【原文释义】

礼,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

【原文节选】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汉书·陈宠传》

【原文释义】

礼所不能调整的,正是刑法所要调整的范畴。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礼的规范,就要落入刑法的制裁了,礼和刑是互为表里的。

【古今联读】

礼的起源是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规范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的行为,是统治者经国治民的根本大法,是个人修身养性、行事做人的基本准则。礼与恭敬、忠信、谦让、刑法互为表里,互为补充,其本意和实质在于对礼治秩序以及和谐精神的追求。

千百年来,礼治不断适应历史的变迁,在社会发展中汲取营养、丰富内涵,中国也总是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仁、义、礼、智、信”一直都是中国人秉持的道德标准。今天,礼治精华与社会主义道德融会贯通,开拓了新的时代蕴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体现了礼治精华的积淀,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从礼的角度进行制度建设,就是指本着顺人之情、养人之性等激发人心活力的方式来引导社会,塑造风气,树立规矩,形成传统。

礼之功用

【原文节选】

礼义消亡,淫风大行。——《诗经·卫风·氓序》

【原文释义】

礼法道义消失,则风俗放荡,耽于逸乐的风习、猥亵淫乱的风气、邪风盛行。

【原文节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齊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原文释义】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会只求免于犯罪受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感化百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原文节选】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篇》

【原文释义】

做人不遵守礼义,就不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做事没有礼义,就不能成就功业。国家不讲求礼义诚信,只知道追求利益,就不能得到安宁。

【原文节选】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原文释义】

治理百姓诸多措施中,以礼最为紧要。

【原文节选】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

【原文释义】

礼,是治理辨别的最高顶点,是强大国家的根本,是威行天下的道路,是成就功名的总纲。

【原文节选】

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

【原文释义】

治理国家有四种纲领,即礼、义、廉与耻。

【原文节选】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记·仲尼燕居》

【原文释义】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是做事的方法。君子有要做之事,必定有做事之方法。治国而没有礼,如同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茫而不知道往哪里走。又好像在暗室寻找东西,没有烛火就什么也看不见。没有礼,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社交场合的进退揖让就会乱了套。……礼兴盛,则国家治理繁荣稳定;礼废弃,则国家就会混乱崩溃。

【原文节选】

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

【原文释义】

孔子说:“要想安定官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没有比礼法再好的了。礼的精神、礼的含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敬字。”

【古今联读】

礼对于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对个人立身成败上作用至大。作为治国四维,礼可以调整和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亲属的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准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以礼治世,以礼义为纲纪,人们就能崇尚辞让,讲信修睦,舍弃争夺掳掠,天下就会大治,上下有序、和谐有度;若舍弃家庭伦常及社会关系之礼,天下就会出现大患。天下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即如清初大儒颜元所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礼治传统与礼教文明的重建,同样应得到重视。改革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冲突、价值观念紊乱、道德水准滑坡等问题,需弘扬礼治精华、依靠礼治手段来解决。只有礼治与法治并行,才能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凝聚人们的改革共识。

礼以自律

【原文节选】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尚书·周书·多方》

【原文释义】

圣人若不能克制自己之妄念、贪念、邪念,就会变成狂人。狂人如能够克服妄念、邪念,也能变成圣人。

【原文节选】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经·关雎篇》

【原文释义】

男女间发生思恋是在情理之中,却会遵从道德礼仪而克制,不因情爱而做出逾越礼法之事。

【原文节选】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原文释义】

不学礼,便难有立身之处。

【原文节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原文释义】

有一次,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答曰: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能真正做到这点,就可以达到理想境界了。这是需要自己努力的。颜回又问:具体当如何去做?孔子答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违礼之事。

【原文节选】

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原文释义】

礼之应用,以追求和谐为贵。……无论大事小事,若只是呆板地按照和谐执中之法去做,有时会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未依礼制加以变通节制,亦不可行。

【原文节选】

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左传》昭公二年

【原文释义】

忠信,是礼之所器重;谦让,是礼之所尊奉的。

【原文节选】

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释义】

孟子说:谦辞礼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原文节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

【原文释义】

(君子为人处事),不可以助长骄傲傲慢心态,不可以纵放情欲享受,不可以满足于现在的志向,不可以因大喜而得意忘形……面临财物,不以苟且方式求取;危难临身,不以牺牲他人以求幸免。……不逾越节制,不侵犯欺人而招辱,不戏谑轻薄而忘却恭敬谦让。坚持修持以实践所言,便是善行。……君子总是以恭敬、克制和谦让来阐釋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不能不学礼。学礼,要放低自己而尊敬别人……身处富贵而知礼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礼好礼,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原文节选】

礼之为言,履也,可践履而行。……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礼所揖让何?所以尊人自损也,揖让则不争。——(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礼乐》

【原文释义】

学礼重在实践,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仅守礼仪可以防止淫佚,勤俭节约可以防止奢靡。……学礼重在揖让,尊重他人,谦和退让,不与人争。

【古今联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既包含着社会典章制度的范畴,也包含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修养和文明的象征,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约束力。“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作为现代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应以礼自律,按照礼的要求来节制、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礼自律,较之他律更为重要,它是培养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关键。

以礼自律,要在“克”字上下功夫。以“自省、自责、自讼”精神,克制那些使人堕落、沦为罪犯的私心邪念,战胜现实生活中金钱、权力、美女、欲望的诱惑与陷阱,遵守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遵守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依礼行事,成为一个明礼、守礼、用礼之人。

对于从政者而言,以礼自律,特别要培养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否则就会如脱缰野马,肆无忌惮,甚至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行为就易出轨,甚至惹上牢狱之灾。以礼约束自己,在内心筑起一道“礼义”防线,对防止道德堕落、阻止触犯党纪国法的“高压线”,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礼治礼义原文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浅析中国之传统“礼治”文化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性探寻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