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环状脱垂痔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与外切内扎术疗效观察

2015-05-20 09:24周菊明沈重周
交通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切吻合器肛门

周菊明,沈重周,赵 琦

(苏州吴中人民医院肛肠科,江苏215128)

目前治疗痔病的手术方式较多,传统的混合痔外切内扎术(milligan-morgan,M-M)仍是痔手术治疗的金标准[1]。但对于较宽大的非环状脱垂性痔,MM术仍有其不足之处,往往会形成过大或较多的创面。术后水肿、疼痛明显,增加感染机会,伤口可能延期愈合。为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issure-selecting therapy stapler,TST)治疗非环状脱垂痔疗效满意,并与2012年1月—2013年3月行M-M术的80例作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观察组72例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26~82岁,平均46.3岁;病程2~30年;内痔15例,混合痔57例;II度11例,III度56例,IV度5例。对照组80例中,男29例,女51例;内痔18例,混合痔62例;II度12例,III度62例,IV度6例。纳入标准:(1)痔体≥1/3圈的非环状脱垂混合痔、内痔(2)无合并严重心、脑、肝脏、造血系统原发性疾病者及中枢神经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患者性别、年龄、痔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开环式微创肛肠吻合器(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公司),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治疗。硬腰联合麻醉,取截石位或俯卧折刀位,碘伏消毒肛周皮肤、肛管及直肠下端黏膜,扩肛,观察痔核分布、数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肛门镜(单开式、双开式或三开式),将内导管套入肛门镜,表面涂上液态石蜡油后整体置入肛门。取出肛门镜内导管,左右旋转肛门镜使松弛黏膜暴露在肛门镜开环窗口内。用2-0薇乔线在齿线上2.0~2.5cm处作直肠黏膜下连续缝合或单纯缝合。脱垂严重的痔核可选择在偏低位置进针。置入一次性圆形吻合器,将牵引组织打结于吻合器的中心杆上,将缝线从吻合器的侧孔引出,用止血钳夹住,边旋紧吻合器,边适度牵拉牵引止血钳至安全刻度。击发并保持击发状态20秒,旋松1/2~3/4圈,原位左右旋转吻合器后取出,控制吻合口在齿线上0.5~1.0cm处。若有“耳朵“形黏膜桥则剪开,断端粘膜突出部予钳夹,用丝线结扎或可吸收线缝扎,检查无出血后取出肛门镜。外痔提升效果不佳者可辅助剥离或切除术,置入肛门引流管,塔纱压迫,胶布固定。(2)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治疗。碘伏消毒肛周皮肤、肛管及直肠下段黏膜,扩肛,探查痔体。在痔体脱垂最明显处予放射状切口,外切内扎,宽大的痔体则分区分段切扎,皮桥下痔丛予以剥离或将皮桥做弧形切口,切除多余的皮肤及痔丛后再以5-0薇乔线对位缝合,若手术切口多或肛管张力高则再辅以内括约肌切开术,止血术区,塔纱压迫,胶布固定。两组术后均行软化大便,便后、睡前热水坐浴辅助治疗。(3)疗效标准:按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标准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显效:局部出血、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感等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局部出血、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感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4)术后水肿分级:0级:无水肿;I级:轻度,水肿距手术切缘<0.5cm,高出皮肤<0.5cm;II级:中度,水肿距手术切缘0.5~1.0cm,高出皮肤<1.0cm;III级:重度,水肿距手术切缘>1.0cm,高出皮肤1.0cm以上。(5)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恢复工作时间比较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水肿、疼痛、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传统的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是目前治疗痔病的主要方法,但对于≥1/3圈的大痔体若采用整体切除,势必造成较大的创面,增加疼痛、感染的机会,伤口也可能延期愈合,患者治疗周期长,痛苦较大。若采用分区切扎,则将留有松弛的皮桥,术后会有明显的水肿,水肿将增加疼痛,即使水肿消退,肛门口仍会形成残余痔,影响患者的满意度。

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2]是基于longo的肛垫下移学说[3]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技术。它利用特制的肛门镜和吻合器,选择性切除病痔上方的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同时将断端进行吻合,使脱垂、移位的肛垫组织向上牵拉、悬吊,以恢复正常解剖位置,从而有效达到缓解痔核脱出的各种症状。因选择性切除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创伤小且对肛门功能保护也较PPH术好。施行TST后若痔体回缩好,则不必附加其他操作即可结束手术,术后患者基本无痛感。若术后存在回缩不佳的残余痔,则附加放射状切口的痔切除术。对于M-M术后的残余痔,为避免过大的创面会采用弧形切口,切除多余皮赘及痔丛后再对位缝合[4],但术后仍经常会出现明显的水肿。而TST术后的残余痔,采用放射状切口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术后水肿轻。笔者考虑是TST上提了脱垂的肛垫,在M-M术不能被上提的组织此时上提变成了正常位置的肛管或肛缘组织,缩小了残余痔的体积,再切除术后的创面也缩小了。

M-M因切口多,有时为了减少术后疼痛及水肿,术中会附加肛门部分内括约肌切开术[5]。而TST因伤口小或少,除非伴有肛裂,一般不附加肛门内括约肌切开术。因为术中有粗大的开环肛镜充分扩肛,术后能降低肛管压力,减轻术后水肿及疼痛。

[1]Nisar PJ,Acheson AG,Neal KR,et al.Stapled hemorrhoidopex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emorrhoidopexy:systematie review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Dis Colon Rectum,2004,47(11):1837-1845.

[2]成川江,王启,吴韬,等.TST手术治疗痔病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4):240-243.

[3]Longo A.Treatment of heamorrhoid disease by reduction of muscosa and heamorrhoidal prolapse with a circular suturing device:a new procedure[C].Rome proceedings of the 6th Wor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1998.

[4]杜刚毅.外剥内扎加皮桥整形切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3):162-163.

[5]金淳民,王晓鹏.混合痔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64-265.

猜你喜欢
外切吻合器肛门
关于椭圆外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几何不变量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肛门瘙痒不能挠
探索吻合器行业标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探究抛物线内接、外切三角形的性质
椭圆内接外切六边形的几何特性研讨
圆外切三角形与圆的关系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基于磁吻合技术的消化道吻合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