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韩愈 智慧果敢逆袭职场

2015-05-21 21:43康震
培训 2015年3期
关键词:节度使朝廷韩愈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人苏轼赞誉他不仅是一代文宗、卓越的思想家,而且还是忠贞不渝,有勇有谋的将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能成长为“职场全才”,得益于韩愈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知与对职场信念的坚守。

敢于和高层平等沟通

韩愈自幼聪明勤奋,文学天分极高。他信心满满地参加科举考试,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但依唐朝当时的制度,考中进士并非就能步入仕途,考生还必须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而志在必得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韩愈的失败与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息息相关:不仅录取人数极少,而且被高门望族所垄断。

屡战屡败,韩愈不得不直面现实并为自己找寻出路。第一次博学宏词科考失败之后,他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崔元翰写了一封信(《上考功崔虞部书》),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他认为考试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其次,自己没有去高门望族那里走后门,所以“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第三,他说自己今年才二十六岁,奋斗之路刚刚开始,于是发出了自己的职场宣言: “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

与此同时,韩愈不再坐以待毙,而是直接给宰相写自荐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他给宰相写了第一封信,说自己已快三十岁,考了四次才考中进士,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失败。他指出,现在的科举考试制度,只看文章是否有文采且合乎规范,而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却不能适应考试规范的人来说不公平。而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推荐像他这样出身贫寒又有真才实学的人。

半个多月过去,韩愈并未收到回信,于是开始写第二封信。这一次,他改变了策略,开始向宰相“哭穷、呼救”。“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意思是:我正处于穷困饥寒的困境之中,放开嗓子大声呼救,而能救我的人就是宰相您啊。但他仍旧没有收到回信。

于是,他又执着地写第三封信。在信中,他引经据典:“曹操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见周公对人才的重视。我不敢奢望您也如此,可您总不能一直这么默默无声,最起码应该引荐人才吧!纵然我想报效祖国,也必须有机会才行。”

三次上书慷慨陈词,义正词严,但都杳无音讯。期间,他曾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与上级的大胆沟通虽然均已失败告终,但其执着与勇气着实可嘉。他不单是为了改变穷困的命运,更是因为清楚自身的价值所在——用儒家的仁义和孔孟的道义,挽狂澜于既倒,救济民众,为国出力。因此,韩愈自荐信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方面求人办事,但又会建议宰相应当如何选拔人才;一方面表示自己很穷困,值得同情,但又让别人在阅读时丝毫感觉不到其身上的穷酸之气。

坚守职场信念不退缩

在改变职场命运的努力中,韩愈屡战屡败,却败而不馁。考试失利与职场求助无果后,韩愈便退而求其次,进入藩镇担任节度使。节度使不错的待遇让韩愈穷困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刻板又僵化的工作与他的职场理想背道而弛。

多方求告之后,他终于迎来转机:上调回京担任四门学博士之职,即现在的大学讲师。但这里的工资待遇很差,身负养家重担的韩愈再次陷入穷困,然而其内心却是充实的。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表示“至于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皆圣贤之事业,知其智能谋力能任者也。如愈者又焉能之……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此未易遽言也。”(韩愈《与卫中行书》)意思是说,当初我在京城赶考时穷的要命,直到进入藩镇做节度使,生活才有所改观,但我却很不喜欢那份工作,因为那并非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我现在又变得穷酸,而我之所以愿意这么穷酸地走在仕途的道路上,是因为我从未放弃内心的理想。

正是对职场信念的坚守,让他放弃节度使丰厚的待遇,而在四门学博士清贫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在被贬为阳山令时,他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终日刻苦学习,反躬自省。此间,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韩愈与青年学子一起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因此,不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文章和诗歌领域,韩愈的身边都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虔诚地追随他的思想和人格。

韩愈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力,这与唐宪宗想要复兴大唐的政治意愿不谋而合。终于,韩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进入了国家的核心权力层。

倡导尊重知识与人才

唐代虽然奉行科举取仕,然而人才选拔却被世家大族垄断,形成了不学习、不拜师,甚至嘲笑贫寒子弟学习和拜师的社会风气。因此,寒门子弟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并有所作为更是难上加难。

有感于此,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倡导勇于为师、从师而学的风气,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吹响了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号角。同时,在地方藩镇担任幕府节度使时,韩愈对幕府僵硬刻板的工作方式深恶痛绝,提出让工作更加人性化,上下级关系平等,尊重人才等观点。

事情源于幕府里的一份小小的作息时间表。这张作息时间表规定,从本年九月到来年二月,工作人员都必须一大早来上班,很晚下班,中间不能休息。韩愈认为这一规定太无人性,于是给节度使张建封写信诉说:“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而如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韩愈《上张仆射书》)韩愈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

其一,人性化办公:您当时让我来幕府里工作肯定是看中了我的才能,绝不是因为我善于早上班、晚下班。所以,希望您能把作息时间表改得更人性化。

其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级不能用统一标准僵硬地衡量下级的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如果您能灵活一点,不僵化于固定的标准,那办公的氛围就会更加和谐,也能极大提升办公效率。endprint

其三,互相尊重:将问题上升到上级与下级相互尊重的高度,即做幕僚者应尊重上级,而上级也要对下级以礼相待,上下级之间应该是平等互敬的关系。“如果我在您这里个性受到压抑,不敢说实话,那天下人知道后会怎么说您呢?”

一件很小的事,经过韩愈一说,还真成了大事。它关乎人才选拔是否公正,上级是否重视人才,上下级之间人格是否平等,高官和小官如何沟通等问题。韩愈发出这样的声音,就是要倡导尊重人才,同时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之后,在四门学博士的职位上,韩愈积极推荐有志青年,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收门徒,开创了不耻相师的学习氛围。

用忠诚和智慧赢得信任

作为百代文宗,韩愈文采出众,而在军事谋略和胆识上,他也丝毫不输武官。在朝廷危难之时,韩愈挺身而出,以军事参谋的身份参加讨伐叛军的战争,凭借勇气和智谋,赢得上级的信任。他还深入虎穴,赤手空拳和平解决了困扰朝廷的一大军事难题。

唐穆宗时,成德节度使的手下王廷凑杀死了节度使田弘正,自立为节度使。而朝廷征讨叛军王廷凑失利,被迫承认其为成德节度使,整个河北地区陷入混乱。于是,唐穆宗想派一个人到王廷凑的藩镇谈判安抚,稳定局势。

兵部侍郎韩愈被委以此任,而此行无疑是单刀赴会,深入虎穴。大臣元稹便惋惜道“韩愈可惜” 。唐穆宗一听也后悔至极,赶紧派人追上韩愈,告诉他到镇州之后,只须在边境溜一圈,看看形势即可,千万别进去。韩愈却答道:“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他不但要去,而且疾驰而入。此时,王廷凑已在院子里布满了穿着铠甲、拿着刀剑的猛士,韩愈却毫无畏惧,沉着应对。

首先,动摇其军心。既然王廷凑嘴上说自己是忠于朝廷的,那韩愈就反驳道:“你这里乱哄哄的,哪像个忠诚的样子。朝廷看你是将相之才,所以才任命你为节度使。为何你还要造反当叛军呢?”话音未落,院子里的甲士就奋而向前说:“你凭什么说我们是叛军,我们也曾经忠诚过啊。”

其次,分别陈述归顺与反叛的利害关系。韩愈说,从天宝末年至今,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的子孙已无一人在朝廷做官。而被你们杀死的节度使田弘正忠于朝廷,所以他的子孙不论年纪大小都在朝廷做官。凡事要适可而止、深谋远虑,如今田弘正一家已被你们杀死,所以你们不要再闹下去了。众甲士都觉有理,纷纷变得和悦起来。

最后,韩愈对王廷凑说:“你现在已是朝廷的人,却还占领了两座城池,包围一个城市(深州)。虽说朝廷里像深州刺史这样的官很多,但他们毕竟是朝廷命官,所以你赶紧把他放了。”空口白牙,赤手空拳,韩愈此行凭借智慧与胆识不但稳定了人心,还顺利解除了深州的包围,救出深州刺史。

总结韩愈的一生,他不但教过书,从过政,还深入虎穴,上过战场;从地方到中央,他做过刺史、监察御史,还做过诸如今天的大学讲师、大学校长、首都市长、人事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阅历丰富而完整。

但在职场的起起伏伏中,韩愈始终极力维护儒家思想的权威,坚守“力挽狂澜、为国出力、救济民众”的职场信念不退缩,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终,他成长为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成为果敢有为的军事人才。

(本文根据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整理而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节度使朝廷韩愈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
战马
论唐中后期的“二元”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