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革革命

2015-05-27 11:58舒胜
航运交易公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巨人维度历史

舒胜

1对 36,作者是以个人的视角访问造就互联网时代的巨人们的。如果不是作为一个见证互联网成为“时代”的亲历者,我想即便作者身后站着一支团队也无助于自己获得与他们畅通交流的机会和能力,对于不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经历和思维能力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冒险——一次无法与对话对象在智力和专业上取得对等地位的冒险之路。即便对于作者这也是一次“朝圣”——互联网时代的“先贤殿堂”的朝圣。从这个角度看,作者正当其人,硅谷的生涯和早期互联网的经历使他成为这些巨人的同时代人。

我就不一一列举每个受访者的名字了,其中包括读者非常熟悉和并不熟悉的人。但是,无论如何读者应该去知道这些塑造当今生活形态的人,这样人们才能够探知现在和未来。正是这些人的智慧和“鲁莽”造就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后工业时代后现代社会的始作俑者,并将是人类全新的社会解构生存方式的缔造者。

可惜的是,本书很可能是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副产品,电视尽管可以留下鲜活的影像和直接的话语,但是一旦被用文字形式模仿时,人们会发现,它会蜕变成一个健全的、完整的机体的阉割版。因为,在电视中,语言的空白会有画面作填充,更准确地说,对话和解说只不过是画面的补充,是语言填充了画面,但是,要将画面完整地转化成语言文字,那绝不是记录能够胜任的。所以,人们仍然会在阅读后感到意犹未尽。这本书不足以涵盖这段历史,也不足以终结这一次跨世纪的采访。那么多创造历史的人活生生站在面前,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活历史,是互联网时代实录。太宝贵了!我希望摄制组或者作者能够把原始资料贡献出来,让专业人士来做一本互联网史。

神经兮兮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人们面前的这一本书所触及的时代就是创造现状的人的时代。我们现在从历史角度能够抓住它是多么幸运。新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某些重要逻辑被重新写过了,而这些人恰恰是书写这些新逻辑的编程员。

这本书有几个维度可以提供给读者:第一个维度就是上述提到的时代历史的维度;第二个维度就是36个创造历史的个人的私人传奇;第三个维度就是通过这些个人的主要活动和思想,人们可以触摸到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的本真特征;再有一个维度就是对于每一个人的好奇、执着和叛逆创造的激励。当然,这些维度的呈现有赖于作者作为互联网兴起的参与者,与这些巨人中的很多人有过交集,作为同时代人和同事,作者带领的剧组有条件去做这样一件事。

本书在历史范畴之外,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启发性作用不仅对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和对互联网感兴趣的人有裨益,而且,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狭隘和保守。不过,书中很多当事人一再强调,互联网时代的创意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本书只能起到启发性的作用,而无法起到有人想得到的那种创意手册性的功能。创意很大程度上是“非功能化”的。

创意不可复制,但是复制的创意也可以成功和有效,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因如此,人们应该来看看创造是怎样发生的。人们会发现,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误解是深刻的。互联网首先不是由商业目的引起的技术革命,而是作为突破人的思维、链接、技术等现状的好奇心引发的,是革命找到了技术手段。而中国的互联网产品首先是商业产品,在商业框架下的创造是“次生创造”,不是原创,始终带有复制和模仿的痕迹。这不是道德判断,只是指出:没有投入地创一次,得到的或多或少是狡猾地仿一回。

人们发现,这些互联网巨人无论是学者、技术人员、金融家,或是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首先不是把互联网看成技术问题,而是把互联网看成是社会问题——人的问题、人的链接和需要的问题,都从宏大视角思考人的进化和境遇。他们在思索时,既不顾及边界问题也不考虑可能性问题,更不预设商业目的,而是专注人作为人的本性及其发展。

本书用粗体字标出每个人对于网络世界的判断和看法,这是他们的哲学,是我们不愿意多思考的部分,但是正是他们拥有这样千姿百态的思想,他们的创造才会源源不断。读者应该自己去看、去体会,这些是互联网的哲学,是互联网之为互联网的根源,也是互联网世界的“范本”。但是时代不会一直这样下去,会有更新的时代出现,那时他们现在绘就的蓝本还会有用吗?作者告诉人们,这些巨人看见了未来。那么,我们从他们的未来里看见的是什么呢?我们的眼睛里有未来吗?未来不在我们的外面,未来在我们的本性和内心。只有打破他们所看见的未来,我们的未来才会呈现。他们是“革命者”,后来人要去“革”他们的“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巨人维度历史
国内
新历史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