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研究

2015-05-28 07:07王亦慧、陈平
雕塑 2015年1期

王亦慧、陈平

内容摘要:石窟雕像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石窟雕像艺术的研究必然涉及一类或者一个时代的不同区域石窟雕像艺术样式的研究。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是十分关注,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石窟雕像艺术,并著文立说。本文针对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像,通过与同时期其他区域的石窟雕像艺术的对比,对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样式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北朝石窟雕像;麦积山;艺术样式

Abstract: Grottoes statues art own the vivi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of them associated with sculptural art forms in different grottoes and different periods. Currently, scholars are focusing on these questions particularly, there were lots of scholars made some researches of those statues. This article aims to make an analysis in term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ji mountain grottoes statue art in Northern Dynasties.

Keywords:Grottoes Statue Art In Northern Dynasties, Maiji Mountain, Art Form

引言

石窟雕像艺术与时代、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研究石窟雕像艺术样式流变的特征中,必然包含对区域性特征的研究,因此对于石窟雕像艺术区域性特征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研究方向。北朝时期的石窟雕像艺术,是我国历史中成就显著的一个艺术发展阶段,该时期的各石窟雕像都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其中麦积山石窟的雕刻艺术在我国雕像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艺术样式流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一、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的地域环境分析

麦积山石窟位于我国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陇山群峰之中,这里层峦叠翠、景色静幽、山川秀丽、远离尘世,环境极为安静雅致,是古代僧侣进行禅修的上佳之地。麦积山的山形奇特,高峻入云,酷似农家麦垛故有此名。北朝时期,天水毗邻长安,向东与中原和江南地区相通,向西与少数民族地区青藏、新疆相接,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我国汉唐时期经济繁荣昌盛,国内经济交往以及与国外之间的交往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商旅东西南北的往来中,使甘肃天水日渐成为交通要道,位于古丝绸之路更让天水地区对历史的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麦积山正处于这一交通要道上,也正是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环境中,麦积山逐渐发展成为了重要的佛教圣地,佛教在此流传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今甘肃天水的佛教文化都是十分深厚的,甘肃天水的麦积山更是成为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集中地,石窟雕像艺术就是佛教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麦积山的石窟雕像艺术是多种地缘文化的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此外,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样式的流变也受到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北朝时期,我国的古代雕塑文化逐渐达到巅峰。汉代佛教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佛教文化艺术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使得北朝时期的石窟雕像艺术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对佛教造像艺术理念的再认识,不仅融入了中国匠师的个人情感和创作手法,也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中,受儒家、道家政治思想所影响的诸多人文要素。

二、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样式流变类比

考察石窟雕像艺术样式流变的区域性特征,必然要选择在空间有差异性的地区进行比较,才能凸显地域特征。将麦积山石窟与敦煌石窟作类比,具有以下特征:两处石窟地域相差千里,在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且石窟的创作处于相同时代,同为来自中原长安洛阳皇室成员作为功德主,1在他们的影响下兴建并名扬后世,因此符合进行研究对比的条件。但是从这两处石窟雕像的样式对比分析,可彰显石窟的区域性特征。

1.石窟建筑形制的对比

佛教石窟起源于印度,所谓“窟”是指僧侣和信徒从事佛事活动的洞窟,在佛教文化中,把专门供奉佛、菩萨像的台柜称之为“龛”,也叫做佛龛。印度传统的石窟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为僧侣修行而开凿的僧房和精舍,名为毗诃罗窟;二是供僧人和佛教徒绕塔巡礼供奉的塔庙和舍利殿,名为支提窟。2这两种洞窟都是封闭式的,支提窟塑有塑像和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的壁画。石窟内的雕像是洞窟建筑形制与洞窟的内容所传递思想的集中表达,石窟与造像之间存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关系。

以麦积山石窟的127窟为例,在建筑形制上是长方形的盂顶,作三壁三龛式,同时以雕刻绘画帐形表现窟顶,这样的建筑形制使得整个洞窟散发出庄重辉煌之感彩,这缘于当时的麦积山具有繁华的区域特征。作为甘肃地区的石窟代表,麦积山石窟具有甘肃各地石窟的共同特点,即:石窟距离城镇较远,地处风光秀丽的山谷中间,位于人迹稀少的地区,选择这种僻静的地区修造石窟寺庙,有利于佛教艺术文化的修行与传播。

以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为例,该洞窟是方形主室富斗顶窟,南北二壁各开四小龛,表现其作为禅窟的性质,同时主室中间设一方形小坛,又体现该洞窟作为当时莫高窟最早出现的一处戒坛的可能性, 3该洞窟在富丽上的表现力与麦积山127窟比较,存在明显的差距,莫高窟的洞窟体现了禅窟和戒坛的佛学特质,也是敦煌区域特殊的精神特征,或者说,这是来自敦煌当地受来自魏晋以来当地民俗文化墓葬传统的建筑模式的影响。

2.雕像艺术的对比

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的风格主要体现为“褒衣博带”式的造像艺术样式,麦积山第127窟也是此种样式雕像艺术的典型代表窟。在该窟内有三壁现存造像,正壁和两侧塑像均为石刻造像,正壁是一尊佛像和两座菩萨,都是高大精美的石雕,中间的佛像甚至高达1.69m,4以当今的眼光看在北朝时期,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彰显着建造者的雄伟气魄。与麦积山石窟雕像风格相似的,还有在中原地区同样发现了与之类似的石窟造像,这些石窟佛像的表情、神态、服饰雕刻的手法都有相似之处。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研究证明,天水麦积山的石窟雕像艺术,与中原佛教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水麦积山石窟的雕像应当是出自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之手,而麦积山第127窟雕像人物绘制精美,装饰、服装富丽,最后所形成的具有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又一独特风格的艺术样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麦积山石窟雕像头部的塑造,在北朝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北魏到西魏再到北周,雕像的头部造型风格也不断在改变,从早期受到十六国和西域风格的影响,到北周受到民间世俗文化的影响,造像的处理手法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表现在佛像头部造型的特征处理上,其样式的变化,表明了当时麦积山所属的甘肃地区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程度,佛教文化艺术区域性的传播,对麦积山石窟雕像的头部造型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麦积山石窟雕像头部造型特征的流变,从地区性方面分析,其特征相对不太明显,但这种风格的流变恰好更具有时代性特征。

其次是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服饰特征,在所有的佛教雕像中,佛、菩萨、弟子等的服饰造型十分丰富,同时也体现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佛教造像中服饰的特征。在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推崇汉文化,在石窟雕像的服饰上也有了汉化的特征。总之,在北朝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石窟雕像的中原式新风格,这种新风格也体现在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中。与此同时,麦积山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受到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在雕像的服饰样式上也形成了融合性的特征,在服装样式和造型手段的变化中,能够看到样式流变的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3.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地域性特征

①石窟雕像的材料

由于麦积山石窟位于砂砾岩崖壁之上,不利于雕像的开凿,因此造像材料主要是由石胎泥塑、泥塑、石雕、木雕等组成,从麦积山石窟大多数雕像的材质来看,以泥塑雕像居多。麦积山当地盛产胶泥和料浆石,塑像多由这些材料经过加工而制成,加工方法如下:将8~10cm长的稻草、麦草或麻筋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批混入泥中进行搅拌,也可以用脚踩踏。加工过程中,材料配比十分重要,泥浆和稻草的比例要适中,泥浆多则不容易干,完全干以后则会发生较大的收缩变形;泥浆过少则难以将泥和草进行粘连,过多的稻草也会导致塑像成形后出现表明粗糙的问题。因此,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材料选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石窟雕像的制作工艺

在工艺制作技法上,主要是以泥塑为主,这是由于麦积山石窟开凿在砾岩上,不易进行雕刻。麦积山地区地处半干旱地区,泥塑像干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裂问题,因此修补和打磨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绘,在泥塑像表面刷白衬底,然后敷彩,再刷胶矾水,从而起到坚实泥塑的作用。4

无论是制作的材料还是制作的方法,都是与麦积山当地的区域条件和特色相符合的,这也充分展示了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样式的地域性特征。

由敦煌当地的匠师所完成的敦煌莫高窟,也属于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的造像风格,同样具有中原文化审美追求中 “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但是与麦积山的127窟相比,却更显朴素,服饰塑造样式也更加简洁,这也是北魏时期敦煌佛造像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结论

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洞窟和雕像是一体化的,佛教雕像艺术样式的研究必须结合洞窟建筑形制加以分析。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风格样式的流变,在我国的佛教文化历史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有很多风格个例都可以被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原创样式,成为石窟文化雕刻艺术的典型性代表之作。

(王亦慧 兰州文理学院 陈平 甘肃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壁画题材的演变看佛

教美术的本土化过程[J],大众文艺,2010(19):

61-64.

2 沙武田,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

变的区域性特征——以麦积山第127窟与莫高窟第

249、285窟的比较研究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

2011(02):86-106.

3 董书兵,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J] ,雕塑,

2010(03):35-39.

4 魏华,浅析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的时代美[J],新

西部(下半月),2009(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