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村庄

2015-05-28 09:23杨耕身
杂文选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王明大山乡愁

杨耕身

“在一个村庄生活得太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下来,却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有些人,有些东西,满世界乱跑,让光阴满世界追着。他们最终都没能跑回来,死在外面了,他们没有赶回来的时间。”这是刘亮程先生《一个人的村庄》里的一段话。我在想,如果是“两个人的村庄”,他们的感受会不会不同?而那些同样在满世界乱跑的人们,到底是没时间赶回来,还是不愿意回来?

这是来自新华社的一则报道,陕西省横山县赵石畔镇驮巷村圪洞峁位于黄土高原白于山区深处,距离县城一小时车程。这里山大沟深,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村民陆续走出大山,投身经济大潮,寻求新的生活。二十多年来,圪洞峁的三十多户两百多名村民先后离开这里。如今只有五十多岁的王明厚和高生花老两口守着老家,不愿离去。王明厚认为城市条件虽好,但不能养牲畜,自己也没有打工的能力,不如在老家种地好。老伴高生花觉得山里生活孤单,想离开,却不得不陪伴和照顾王明厚。

向往新生的人们远走四方,不愿离去的人们守着故乡。两个人的村庄,凋敝是必然的,落寞是必然的。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个叫圪洞峁的地方,就将成为荒无人烟的所在。我不知道在这个春节里一再提起有关乡土与乡愁话题的那些知识精英们,对此又将有怎样的感慨,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留住那远走四方的脚步,也都无力改变一个村庄没落与消失的结局。这只能是一个需要平静并且默默接受的现实。事实上,圪洞峁早已不是第一座这样的村庄,举凡中国,“空心村”已无处不在。冯骥才说过的“中国每天消失八十至一百个村落”也绝非危言耸听。

两个人的村庄,没什么好悲叹的。对于那些曾经世代生活于圪洞峁的那两百多名村民而言,他们可以走出大山,可以不再依附于某种经济关系,可以去寻找新的生活,这显示出了一个时代的辽阔与自由。所谓辽阔,不只是大山之外的世界,更是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所谓自由,不只是脱离了旧有的生存方式,更是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以及某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但“两个人的村庄”的事实,表明了一种公共生活乃至公共设施、文化、福利之于这两位村民的缺失,此中的狭促之处,不难想见。我们仍有必要反思,是什么让曾经居住在这个村子的村民们那么决然地放弃土地,让一群受到安土重迁文化熏染的农民选择背井离乡?如果说是选择的权利,自由的生存,那么为什么农民最终没有选择土地,土地又为何终究没能给农民自由?这何尝不是对土地以及农村政策的追问。

媒体在关注“两个人的村庄”之时,更应思考在这样一个似乎已经有了沧桑之变的时代,对于农村以及农民来说,到底变了多少,又是怎样一直处于为时代所裹挟的处境,又将真正去往何处?若说“乡愁”,这才是最大的乡愁。

【原载2015年3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声音》】

题图 / 城市与农村间的凝望 / 赵国品

猜你喜欢
王明大山乡愁
春天的大山
乡愁
乡愁
走过318
追问高原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回头一望是乡愁
龙门这边(47)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