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图式

2015-05-28 06:13袁乐辉李兴华
陶瓷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陶瓷艺术图式

袁乐辉,齐 霞,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吉祥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艺术图式

袁乐辉,齐 霞,李兴华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 要:中华民族文化讲究“求吉求福、求全求美”的吉祥审美观。从古至今,瓷器作为 “尽善尽美”理想之器物化身,负载着吉祥的寓意;景德镇陶瓷艺术品更是成为以吉祥文化符号为表现形式的吉祥寓意的承载之器。从吉祥文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审美意识的影响入手,以此梳理吉祥文化与景德镇陶瓷艺术表现的图式化缘由关系;然后研究吉祥文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特征的影响,重点从语义象征、造型形态、装饰色彩等方面来论述吉祥文化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图式化影响。

关键词:陶瓷艺术;图式;吉祥文化

E-mail:yuanlehui2002@126.com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图纹便已反映出远古先民寄托象征寓意的图腾崇拜与原始信仰,映射出原始氏族祈求神灵护佑的吉祥文化雏形,呈现出其趋吉辟凶的审美心理。这些图像日益程式化与符号化,超越原始的图腾文化和民俗艺术的范围。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的象征寓意,从直观美好愿望的简单诉求发展为“福、禄、寿、禧”理想的寄托,成为民族共知共识的中华吉祥文化。

一 、中华吉祥文化与陶瓷艺术审美意识

(一)中华吉祥文化与中国民间文艺

中华民族追求生活美满、富贵平安,并逐渐形成了讲究“求吉求福、求全求美”,希冀和谐统一的吉祥文化观,这种文化观成为映现中华民族审美习俗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中国民间文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文化的结晶,凝聚着鲜明的民族审美习俗、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吉祥文化气氛。

(二)中华吉祥文化与陶瓷艺术审美意识

陶瓷艺术是中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求吉求福、求全求美”的吉祥观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现在陶瓷器物的形式内容、题材、造型、纹饰、色彩等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希冀与追求。

1. 吉祥观与陶瓷艺术审美认知的共识化

瓷器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器物之一,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器、技与艺相结合的造物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与“求全求美”的和谐审美观。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活动,陶瓷艺术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服务于生活的实用功能,而且还以其艺术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具有认知教化、陶冶审美趣味等方面功能。作为“尽善尽美”人格理想的器物化身,陶瓷艺术品负载着理想生活的吉祥寓意;人们通常会在器物上融入吉祥语和吉祥图式,以表情达意,求得心理慰藉。

2. 吉祥观与陶瓷艺术品寓意的程式化

陶瓷艺术品是精神化的工艺产品,已超越单纯实用性功能,更多以“尽善尽美”的理想比附于器物,象征性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企盼。以景德镇陶瓷艺术为例,它依然延续吉利祥瑞图式的题材内容,普遍运用谐音、象征等表现方法,将祈福纳祥、求吉求美的思想观念,以抽象化的图案、图语等寓意形式程式化(图式化),通过丰富精湛的巧工技艺表现出来。由此,这种寓意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更体现了景德镇历代陶瓷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形成程式化(图式化)的图案、符号和象征语义。例如十二生肖挂盘、喜字坛、鲤鱼盘、瓷雕观音、瓷雕三星等陶瓷礼品即是如此。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善用装饰手法来表现吉祥寓意的图式,并创造众多为人所共知的经典纹样:龙凤纹(呈祥)、鱼纹(有余)、牡丹纹(富贵)、婴儿嬉戏图、岁寒三友图等(见图1)。

图1 多子多福双耳瓶Fig.1 Vase of fertility and happiness

二 、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吉祥图式的特征

自古以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多是以吉祥文化符号为表现形式的器物,旨在营造吉庆纳福的气氛,寄托民众美好的愿望、理想和人文情怀。在陶瓷历史文化传承中,通过语义双关、寓意谐音、比附象征等手法,某些被图式化、符号化的图像成为我国民族特定观念的替代物和表征符号,深深扎根于人们的集体审美意识之中,并赋有社会共识化的精神象征意义。

(一)构图的圆满性

中国人崇尚完整圆满性,折射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讲究内敛、宽容、融和的民族心性。圆满作为一种审美标准,自然而然地把人的审美意识和民族心性和谐地统一起来。陶瓷装饰造型和构图布局中求圆满、讲和谐的特点正是这种审美意识和民族心性的反映。在历代景德镇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中,陶瓷的装饰手法,多采用纹饰布满器面,以二方、四方连续纹样装饰连贯画面,特别像缠枝莲、团花纹、卷草纹等被广泛运用,多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组合,叶片、花朵与藤蔓曲卷旋转、繁复串枝,使器物层次丰富、装饰饱满、疏密有致、华丽圆满,鲜明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崇尚“求全求美”的吉祥文化与追求“和谐圆满”的审美意识。

(二)语义的寓意性

中华民族的“言志寄情”的象征写意性思维方式,形成了国人“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美学思想。瓷器常以形象、意象、谐音等手法,借助造型形态、装饰纹样等来表现其艺术内涵,并寄予吉祥寓意。如以“蝙蝠”谐音“福”,画五只蝙蝠与寿桃,寓意“五福捧寿”、“长命百岁”;“鱼”谐音“余”,寓意“吉庆有余”;“壶”谐音“福’,家里有壶,寓意“纳福进门”。明清时期,民间流传中的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浑厚端庄的“三阳开泰”高温色釉瓷,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寓意。

(三)器物的象征性

陶瓷艺术品往往以具象的造型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涵义或语意。比如鼎、凤尾尊、葫芦瓶、将军罐、鲤鱼盘、壶、瓷雕等,都是民族集体意识历史地构建起来的象征性造型符号。在景德镇历代陶瓷造型中,以形态各异的花瓶居多,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甁”寓意着“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再如“鼎”寓意着“一言九鼎”、“顶天立地”;“尊”寓意着“九五之尊”、“和谐盛世”;葫芦瓶寓意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喜福临门”;喜字坛寓意“吉祥幸福”、“百年好合”。在现代陶瓷造型上,“花蕾瓶”线条饱满流畅,寓意着“青春希望”;刘远长大师创作的经典瓷雕“哈哈罗汉”也寓意“喜气洋洋、平安纳福” (见图2)。

(四)设色的世俗性

景德镇陶瓷的装饰色彩由唐宋单色崇拜发展到元明清五色并用,显现出民族审美认知的变迁。与此同时,传统象征性、寓意性的色彩观念深深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活动。可以说,色彩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特殊涵义的视觉形式。从景德镇红绿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彩瓷中可窥见,明清时期执着于对色彩浓度与纯度的追求,着色浓郁,彩饰丰富,暗示着“如意祥和、太平景象”之意。时代发展至今天,景德镇陶瓷装饰依旧延续着“繁缛艳腻、雕饰媚俗” 的色彩观。在中华民族文化追求“喜庆祥和”的传统色彩观和民间艺人“艳不俗、淡相宜”的色彩观的影响下,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设色呈现出世俗化、程式化的发展轨迹。

(五)题材的共识性

器物装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道”与“器”的和谐互为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景德镇陶瓷装饰工艺作为一种造物手段,将祈福求吉的“道”物化在陶瓷之“器”当中。中华吉祥文化已内化于景德镇历代瓷艺人的审美意识当中,通过“言志寄情”的象征写意性装饰手法,赋予花鸟、虫、鱼、兽、植物、山川云水等以祥瑞寓意。常见的吉祥纹饰有龙凤纹、回纹、缠枝纹、如意纹、云纹、生肖纹、鱼纹、万字纹、福字纹等,吉祥题材有婴戏、八仙、观音、松鹤、寿桃、石榴、葡萄、竹兰梅菊、牡丹、荷花、山石、鲤鱼、鲑鱼、鲶鱼、飞禽走兽等。这些吉祥题材的图案,通过富有形式美感的装饰纹饰,给人们带去美的观感,激发出人们内心的喜悦,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被代代景德镇陶瓷艺人撷取与沿承。总之,吉祥文化不仅是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所负载与呈现的重要内容,其世代传承与延续的图式符号也被赋予了吉祥寓意,呈现出题材的共识化特点。这些被世代撷取与沿承的经典图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意识里,潜移默化地成为了社会共识化的精神寄托和美好生活的表征符号。

图2 喜福富贵尊Fig.2 Wine vessel of happiness, luck, wealth and prosperity

三、吉祥图式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中华传统吉祥文化观早已渗入到人们的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及情感状态中,并成为民族集体意识的基本准则。与此相应,景德镇制瓷艺人将“福、禄、寿、禧”吉祥图式应用于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当中,并形成了其鲜明的风格与特点,被世代传承。据《浮梁陶政志》记载:“其画有:赶龙珠、一秤金、娃娃升降戏、龙凤穿花、满池娇、云鹤、万岁藤、抢珠龙、灵芝捧八宝、八仙过海、孔雀、牡丹、狮子滚绣球、转枝宝相花,江下八俊,巴山出水,飞狮,水火捧八卦,三仙炼丹,四季花,三阳开泰,花天、花捧云山福海字、二仙、出水云龙、乾坤六合花、博古、龙、松竹梅、鸾凤穿宝相花和四季花等名,其它花草、人物、禽兽、山水、屏瓶和盆盎之观,不可胜计。”事实表明,景德镇陶瓷中的吉利祥瑞题材及相应的装饰图式十分丰富多样。特别在明清时期,社会盛行奢靡的世俗化生活,“福、禄、寿、禧”等世俗化吉祥观念鲜明地映现于景德镇彩瓷的器型与纹饰之中;在清代官窑器和宫廷用瓷中便可见到大量的吉祥图案,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者 (见图3)。

景德镇陶瓷艺术符号的图式化特征及其吉祥寓意,集中体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群的集体审美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中华民族素来具有“福、禄、寿、禧”吉祥观念与“功名、富贵、长寿、安康”的世俗化理想,它们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人生大事,都离不开吉祥文化,以致于“事事、时时求吉”。景德镇陶瓷艺术在继承传统图式的基础上,应打破陶瓷艺术题材的单调性,创新艺术图案,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创作出更多将经典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融合一处的陶瓷艺术精品。

图3 缠枝莲 龙瓶Fig.3 Vase of interlocking dragon and lotus

参考文献:

[1]袁乐辉, 齐霞. 传统吉祥纹饰在现代礼品瓷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评论,2011(11):84-85.

[2]唐星明著. 装饰文化论纲[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 147-194.

[3]潘鲁生, 唐家路编著. 民艺学概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2: 164-177.

[4]吴战垒著. 图说中国陶瓷史[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169-206.

[5]杨学琴, 安琪著. 民间美术概论[M]. 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 58-62.

通信联系人:袁乐辉(1978-),男,副教授。

Received date: 2014-09-05. Revised date: 2014-09-10.

Correspondent author:YUAN Lehui(1978-), 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ese Auspicious Culture and Symbolic Images in Jingdezhen Ceramic Art Schema

YUAN Lehui, QI Xia, LI Xinghua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Abstract:Chinese auspicious culture reflects Chinese people’s aspiration for good luck, happiness, and perfection. As an ideal vessel of perfec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porcelain has been endowed with auspicious implications; Jingdezhen ceramic art works in particular are forms bearing on them diversified auspicious cultural symb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inese auspicious culture on Jingdezhen ceramic art aesthetics to disclo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ulture with Jingdezhen ceramic art schema in term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modeling shape, decorative color, etc.

Key words:ceramic art; aesthetic schema; auspicious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Q17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278(2015)01-0103-04

DOI:10.13957/j.cnki.tcxb.2015.01.022

收稿日期:2014-09-05。

修订日期:2014-09-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BKS059);江西省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S29);江西省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4YS507)。

猜你喜欢
陶瓷艺术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巧用图式,添翼背诵——浅谈图式理论在古诗文背诵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动漫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的融合
中原陶瓷艺术创新机遇研究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解析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