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元和《南董古镇志》

2015-05-30 20:28郭文岭
当代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村志董家古镇

郭文岭

这个羊年春节,南董村的乡亲们张罗得格外带劲。家家户户除了依老例筹办美食、鞭炮,扫院子,贴门神,祭祖宗,往街里拴吊挂儿,还有一宗大喜事:《南董古镇志》经过6年编修,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凭着户口本,每家都可以免费领上一本。

作为主编和执笔人,龚小元对着刚刚搬进厅堂的心血之作左端祥右端详。就着氤氲的墨香,他拿起酒壶,满斟一杯酒,一饮而尽。

村志出版,刚好迎来龚小元的70岁生日。七秩荣庆,一桩心愿了却,可以告慰两千四百岁的村庄,也对得起三千多位家乡父老的真诚托付了。

心尖上最滚烫的字眼

“直隶省,藁城县,八大镇里数南董。南面流的滹沱河,‘正无官道北边通。西面四十(里)正定府,东南二十(里)是县城……”现今隶属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南董村,也是南董镇政府所在地,拥有2400多年历史。一提起南董这个字眼,龚小元的话语总是像江河之水,绵绵不绝。

1945年出生的龚小元,是听着辈辈相传的南董古谣长大的。小时候,他曾与小伙伴一起在村东董家坟地里骑石马,在赑屃驮的青石碑上“打出溜儿”,在粮站后身建起的高等小学听黄老师讲《凉州词》和三位唐代大诗人“旗亭画壁”的故事,在村中央喧闹的河沟里捞鱼摸虾烹出全班同学共享的鲤鱼宴。

带着对家乡南董最醇美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初,龚小元到海河工地从事宣传工作。近万字的报告文学《战旗似火》发表在1973年第六期《河北文艺》上,老作家张庆田为他起的笔名龚小元,由此代替了原来的名字“龚小院”,陪伴着他的日常生活,也庄严地印到了工作证、身份证上。

元者,气之始也,人之长也。冥冥之中,这个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的新名字,确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和文化价值选择。之后的四十多年中,龚小元当过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党委书记、文化局长,不管岗位和职位如何变化,却总是离不开文字,离不开文化和文学。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中或隐或显,总是有着南董的影子。不管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返乡,南董的点点滴滴,成为他心中最割舍不掉的牵念。

而1990年4月那次南董之行,却让他的牵念里留下了一种难以平复的痛感。当时,他刚刚到任藁城市文化局局长不久。奉市长安云昉之命,与文保所所长申玉山等人一起去董家坟征集碑刻备作兴建碑林之用。

董家坟,那可不是一脉普通的坟丘。它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南董村自元以降七百余年的兴隆。宋末元初,藁城南董一带出了一个叫董俊的大人物。他骁勇善战,为元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廉王。廉王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在朝为官,“九子八公”。后来,董廉王坟选址在南董村东的“九龙口”,占地九百八十一亩,香火兴旺,绵延几百年。董家坟埋葬着董家二十多代子孙,概有数千个之众,每个坟丘前都立着石碑,远远看去,石碑成林,错落有致。坟地栽满古柏,树干大多一人合包粗细,草木繁盛,莺啼鸟喧,成为远近闻名的盛景。

然而,龚小元和申玉山所寻访的董家坟,已为一片梨园花海所取代。所有的石碑、石牌坊、石像生、石翁仲,在1958年平坟和1964年“四清”时,被打砸、搬运或填埋,地表片瓦不存。对此,龚小元早有所知。但以一个文化人、一个文化官员的身份,面对一处历史文化遗迹的沧桑之变,还是让他格外难以释怀。

“实际上,村庄里迅疾消逝的岂止是一座董家坟,方言俚语、掌故古谣、戏曲鼓谱,都在快速消亡。现在十来岁的孩子,根本想象不出二三十年前的生活,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事,就像听天书了,更遑论村庄两千四百年的历史。”龚小元觉得,作为一个从南董走出来的文化人,自己有责任去探究村庄语焉不详的遥远来路,更有责任细致梳理记录其处于飞速变化中的近现代历史。得给村子留下点儿看得见,摸得着,传得下去的东西。

以书写的方式守望家园

2009年5月19日,对于龚小元和南董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那天上午,长日关门落锁的龚家老宅大门吱呀一声开了。龚小元和老伴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几箱沉甸甸的书籍搬回村庄居住。为着《南董古镇志》的编写,他要以64岁的年纪,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修写南董村志的事,不光龚小元心里头一直热乎着,村里的有识之士都很热衷,村“两委”也非常支持。现居深圳的退休干部龚小效和企业家龚贵锁,每人出资15万元发起成立南董村公益联合会并倡议编写村志。2009年春节,写村志的事正式敲定下来,成立由龚小元担任主编和主笔的编委会,并且启动这一件南董村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事业。

“修志,是件严肃的事。不修则已,修,就得按志书的编纂规则来,严谨、系统、科学,不作伪,不虚夸,少疏漏。”曾参与编修《藁城军事志》的龚小元,三次到省会参加专业培训。史官般的刚正和担当,还有写志的专业思维,为他主编南董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村志编写,龚小元辞掉了给当时藁城市交通局写志的工作,猫在家中45天制定编纂村志的篇目提纲。把南董村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面记述下来,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是他确定的修志指导思想。

有了科学的纲目,还需要丰富详实的资料做支撑。龚小元和他的编写班子把工作触角伸向22个市直部门、14个镇直单位及南董每个村民家。因时间久远,有些资料搜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在档案部门找到了线索,但原件不能带回,只能日复一日地去誊抄。有的内容支离破碎,需要数次往返,查找多种资料相互印证。全村约800个家庭,他们全部走访,无一遗漏,有的甚至去四五次。同时,组织事件亲历者召开座谈会,搜集群体记忆,这样的座谈会共召开37次。走访、调查共获得原始资料250余万字。

在乡亲们眼里,龚小元是大文豪、大局长,他回村居住,在南董一时引起轰动。那时,不少有条件的农户都在张罗到城里买房子,而他放着县城里的福不享,偏偏逆潮流而动,悄没声地返回家乡,真的有点不可思议。“看来,编村志真是个天大的事!”“嗯,这个事要动真格了!”

写村志的六年,龚小元养成这样一个生活节奏:早晨三点钟结束睡眠,先在脑子里捋一遍当日要做的事,把主要撰写任务梳理清楚,关键部分打好腹稿;四点准时起床进入写作状态一直到七点左右;上午研究资料、接待编辑部负责入户调查、搜集资料的成员,以及主动上门提供情况的乡亲,下午再写上几个小时。

一张老式木桌,一把红漆剥落的圈椅,一盏瓦数不大的电灯,就是龚小元编写村志的全部环境。冬夜四时,南董村的夜黑得纯粹,只有漫天的星斗听见他沙沙的书写声。而夏天的清晨三点,东方已经出现鱼肚白,龚小元忽而会想起董家坟上石人夜游的传说故事,不由会心一笑。这些时候,灵感的门窗常常慷慨地为他开启,文思如泉。

而更多的时段,他不得不克服长时间工作的疲乏,在头晕脑胀的状态下坚持工作。1998年,龚小元曾患脑血栓,“栓”的部位正是右臂,出院后两年不能握笔写字。后来锻炼得能写字了,但很慢。他也不会电脑,不能在网上查阅资料,更不能借助电脑写作。100万字的编写,250万字的资料查阅,全靠着一双勤奋的手相互配合,那只大不及患病前灵活的右手,更是吃苦耐劳,功勋卓著。

每年20万字的手书,并且七易其稿,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讲,工作量何其之大,旁人难以想象。他每写满一本约100页、4万字的稿纸,就送给打字员打印。打印好了,取回打印稿校对。校对时还要修改。他总是自己校对,再送给打字员修正。2009年买下的70本方格稿纸,到2012年底脱稿时已全部用光,手写稿摞起来,竟有半米多高。

“我身体不好,随时都可能出问题。而一旦出问题,修志就可能半途而废。别无他法,我只能选择只争朝夕。”在村志即将付梓时,龚小元曾赋诗一首,抒发他的心怀:村志付梓日,年事正古稀。平生心愿了,笑对“驾鹤西”。

科学的和诗性的

发放《南董古镇志》,是村子里一个特别的隆重的时刻。当一部重达1500克,装帧大气、印刷精致的16开本大书,附着第一分册《南董姓氏族谱》呈现在村民眼前,许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么厚,这么高级啊,这是咱南董的村志吗?”

“嗬,真全,连1979年4月刘兰芳播讲评书《岳飞传》,村民为收听方便有200余户家庭新购买收音机这样的小事都记上了。”

“村子的历史捯得忒清楚。再有人问南董村的来历,可是难不住咱了。”

乡亲们对村志的热情之大、评价之高,让龚小元欣喜不已。

“志书要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它有着一些颇具经典意味的写作方法和规则,比如横排竖写述而不论、越境不书通典不录、详今略古详特略同等。村志也是史书,它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迁化,是民族历史的微缩版,丝毫马虎不得。”龚小元说。

《南董古镇志》全书共498页,共分18章、115节、240个条目,记述了从公元前400年南董建村到2014年底,共计两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古今大事、历史节点、各色人物、生活细节、民间传说、风土民情,无所不包、无所不记,被村民称赞为“村庄的大百科全书”。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评价,《南董古镇志》编写得非常好,规范、严谨、翔实,在河北省也是一流的。因此,它被评为首届河北省优秀村镇史志,在今年三月召开的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进行了表彰。作家田耀斌说,龚小元老人为南董做了一件大功德,它的时代意义,堪比费孝通先生20世纪30年代的江村经济调查。

面对好评如潮,龚小元却很低调。他说,没有村里众多有识之士的无私奉献,没有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要完成如此浩繁艰辛的工作,简直难比登天。就说河北贮昊混凝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锁,他是南董村人,但很早就到外面工作。他为村志编修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出车出人出力,光是书稿设计校对出版阶段,从石家庄到南董就跑了不下三四十趟。

《南董古镇志》,是一部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村庄史,也是一块凝聚集体心智、寄寓美好未来的文字丰碑。李银锁说,这本书对他而言,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我的家乡如此美好,那样丰厚,让我不能不为之自豪。我要把这部村志传之子孙。”

一部成功的村志,引发藁城一带的村志编修热。很多人,以各种途径打问到龚小元的联系方式甚至跑到家中向他讨教写志的方法。对此,龚小元总是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地传授“机宜”。他结合自己当年的专业培训,将村志编修的规则、方法等整理成文,免费提供。

龚小元说:“当了一回没戴纱帽翅的草根史官,再当一回没有薪水的村史编修指导师,真是不胜荣幸。等村村落落的志书都修成了,我还得美美得干它几杯!”

(责编:曾荷)

猜你喜欢
村志董家古镇
A nonlinear wave coupling algorithm and its programing and application in plasma turbulences
Neoclassical tearing mode stabilization by electron cyclotron current drive for HL-2M tokamak*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
Effects of trapped electrons on the 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 in tokamak plasmas with hollow density profiles
古镇之旅
江苏省张家港市村志编纂调查
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传家宝”工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调查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补唐诗庆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