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传家宝”工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调查

2017-11-22 06:23朱永平
黑龙江史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传家宝修志张家港市

朱永平

(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全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其动力源于何处?修志的组织和经费保障如何确保?村志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一系列的疑问需要得到解答,而相应的答案,相信会对其他计划推进村志编纂的地区带来一定启发和教益。

推进村志编纂的背景

在首轮和二轮修志中,对镇、村志均未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2006年颁布施行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也仅对县级以上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要求,江苏省和苏州市的《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均鼓励镇级修志,但仍未将修志触角下延到村级。那张家港市从2013年开始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原因又何在呢?

其一,人们对村志编纂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着二轮修志的推进和系列成果的推出,全社会对新编地方志有了更多知晓,对其记载地域文化、记载乡村历史、抢救乡村历史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留住乡情乡愁的功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张家港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闻名全国的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带来了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来的乡村面貌和风土人情都逐渐成为了村民们魂牵梦绕的记忆。通过村志来记录过往,留下乡愁,让后代子孙不忘故乡有形无形的面貌,就成了很多村的自然选择。2013年《包基村志》编纂时,提出这是全村村民的“传家宝”工程,可谓形象、贴切。

其二,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村志编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一员,村级经济的发展非常突出。2016年,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185.21亿元,净资产86.24亿元,村均集体稳定性收入925万元,有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强村群体。这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村志编纂足够的基础保证,毕竟聘用人员、外出采风、征集资料、出版印刷,都需要物质上的支持。

其三,市、镇两级的鼓励政策给村志编纂更添了一把火。2015年“张家港市名村志工程”全面启动,启动会议由市政府组织,分管副市长到会讲话,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作业务指导,规格层次高。同时,争取到180万元的市级财政支持,将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村志予以资助。如此,全市村志编修的热情几乎一下子被点燃。同时,金港镇、杨舍镇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全面发动下属村开展志书编纂,金港镇、塘桥镇也分别确定了“以奖代补”的财政支持政策。至2016年末,单金港镇就有25个村启动村志编纂。

其四,一批热心保存地方历史文化的人士,自下而上推动村志编修。大新镇新海坝村启动村志编纂,源于几位热衷地情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老人,他们中有退休的特级教师、著作颇丰的民间文艺家、从村里走出去的其他社会名流。他们数次向村两委提出修志建议,后来村两委从谏如流,采纳了他们的提议,目前《新海坝村志》编纂进展顺利,质量也较高。

村志编修的组织和经费保证

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修,基于一个较为完善的史志工作三级网络。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作为总组织、总协调和质量总把关(终审及出版前批复)机构,地方志科承担具体的业务培训、编纂指导、终审和批复把关等工作。每个区镇都有史志专门机构(或工作人员),他们承上启下,负责扎口管理村志编纂进程,帮助解决修志过程中的一些诸如人事调配、资料征集、汇总统计等具体问题。每个村则各自成立修志领导小组,由村两委班子和编纂组人员任小组成员,具体做好领导组织、协调各方、征集素材、撰写初稿、内部审稿等各项工作。三级网络,分工明确,职责明确,兼顾到每个重要环节,确保了村志编纂的顺利推进和志稿的基本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作为我国重要基础性建设工程之一,保证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在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运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进度,为高速公路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与耐久性起到保障作用。

市委史志办作为总扎口部门,对全市村志编纂进行总体部署和规划。一是时间进度上。由于地方志编纂的特殊性,不可能明确的时间表,但结合“以奖代补”的财政经费使用,制定了为期两年的全市村志评奖政策,在2018年末前尚未完成终审、进入出版程序的村志将不能参加评奖,拿不到财政补贴。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督促加快村志编纂进度的作用。二是质量把控上。针对村志编纂人员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志书编纂的实际,在工程启动之初,组织了多次分片集中培训。此后主要通过“以研代训”的方式,让编纂人员通过实例评析,给他人的志稿“找茬”,最后再反过来促进自己编纂能力的提高。同时,地方志科还根据各同村的实际情况,经常性地深入到镇村,面对面地探讨、指导村志的编纂。2017年1月至9月,地方志科就进村指导近二十次。三是审核批复上。市委史志办制定了《镇村志、部门志审稿规程》,明确并严格执行志书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制度。完成终审后修改,再经审查符合相关要求后,方才出具同意出版批复。目前,还在探索设立审核把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审稿程序。

区镇史志专门机构(或工作人员)在村志编纂中所起的作用,由于修志村数量、人员配备强弱和自身业务能力等诸多因素,差异性较大。金港镇、杨舍镇史志办在村志的组织协调、志稿修改评审等各个环节全面介入,工作卓有成效。但确实还有不少镇史志专门机构(或工作人员)未能较好承担起村志编纂中的相关职责。作为村志编纂主体的村,则承担了最主要的各个环节的工作,绝大多数村除聘用专门的编纂人员外,还建立了较为庞大的资料员队伍,在初审、复审阶段也广泛发动多人参与。不少村还根据村情建立了修志例会制度。事实证明,村志的编纂进度和质量与村级的具体组织协调密不可分。

经费保证方面,主要包含聘用人员的人头经费和志书出版费用,这对所有已启动村志编纂的村而言,应该都没有大问题。市级财政的“以奖代补”、部分镇的出版资助和奖励政策,起的主要还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村志编纂的参与人员

修志在人,特别是具体参与征集资料、撰写志稿的编纂人员。目前,张家港市所有村志都采用聘请退休老同志的方式来实施编纂,少者一人,多者五六人,还有一人担纲多部村志编纂的情况。

这些退休老同志不外乎三种身份:一是退休中小学教师,比例近半;二是从市、镇机关退休的爱好文史、擅长写作的领导干部;三是原来的村两委干部。往往是前两种人员担任主纂,第三种人员配合收集资料和做相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村志编纂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年龄结构总体偏老化。七十岁以上的占据近半数,还有几位超过八十岁,村两委在职人员无一人实际参与志稿编纂。知识结构不容乐观。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低,但由于年龄偏高和长期工作在农村等诸多原因,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欠佳。反映在志稿上,内容陈旧,厚古薄今现象突出,文字欠规范,偏口语化,少部分甚至连文通字顺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工作效率较低。超过八成的人员不会操作电脑,仍然采用先手写,后由年轻人电脑输入的方式,由此还增加了差错率。

村志编纂人员严重短缺和相对偏低的业务素质,成了目前村志编纂中的最大难题。全面推开村志编纂的金港、杨舍两镇,有近十个村因物色不到合适的修志人员,只是名义上启动了村志编纂,实质上所有工作完全停滞不前。一人同时担纲多部村志编纂这一不太正常现象的产生,同样源于此。虽然市委史志办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但要就此改变很多村不顾本村村情特色,仅是“对着已出版村志修村志”这一低级阶段的编纂模式,从而必然造成的“千志一面”现象。

村志编纂存在的各类问题

除了上述编纂人员的问题,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方面。

首先,村志编纂进度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全市村志较大规模推进始于2015年启动的“张家港市名村志工程”,绝大多数村志是同期启动的,编纂速度较快的近十部村志2016年基本完成了初稿,2017年陆续通过终审进入出版程序,《章卿村志》《七里庙村志》《斜桥村志》等已拿到样书开始审校。第二梯队的十多部村志,预计2018年完成终审进入出版程序,能赶上市级财政“以奖代补”的末班车。余下的近半数志书则无法排出相应的时间表,更不用说其中还有编纂人员尚未落实,未开展任何实质性工作的。

其次,村志编纂指导、评审力量不足。即使哪怕一部村志,编纂指导、评审的工作量也相当大,更不要说数十部志书同时进行,每年又面临十余部志书要完成终审、进入出版程序的繁重任务。该项工作主要由地方志科两位工作人员和办公室一位分管副主任承担,每个星期都有下村指导、评审的安排,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办公室电话成为“热线”,办公室有时同一时间多批人员上门,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地方志办终于成了“热部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仅凭三人承担,真是有力不从心、应顾不暇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影响了村志编纂的进程和质量。

再次,“千志一面”现象比较严重。这是我们启动“张家港市名村志工程”之初,就预想到,并且想着力改变的情况,但实践下来,这一现象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绝大多数村志在纲目上仍然追求县市志的规模和格局,追求大而全,没有重点没有取舍。而村志记述的地域毕竟偏小,“大而全”的结果就是大量内容在记述上的雷同。由于不少编纂人员“对着村志编村志”,少数编纂人员一人修多部村志,诸如党政社团、生活风土、民政社保等部分篇目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剪切+粘贴”现象,对比不同的村志初稿,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有大篇幅的语段完全相同。对村志而言最重要的追求,特色和亮点,却常常缺少研究,记述上不能凸显出来。为编志而编志的完成任务观念,比较浓重。

最后,村志出版发行后的后续开发比较滞后。村志出版,意味着修志这一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读志用志工作的开始。现状是村志完成出版发行,所有的工作就戛然而止,告一终结了。而如何发动村民阅读村志、利用村志、最大程度地开发村志的社会功用和价值,改“一本书主义”为“村志系统工程”,还有很多脑筋要动,很多工作要做。

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一些再思考

张家港市启动“名村志工程”,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两年多时间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较大社会影响,但确实还存在着上述不少问题。热闹声中冷静下来,做一下再思考,还是非常有必要有价值的。

再思考之一,村志编修的摊子不宜一下子铺得太开。在“张家港市名村志工程”设计之初,我们原计划选择村级经济雄厚、文化社会事业发达、社会影响力大的十余个党委村进行。但基层的修志热情确实超出了我们起初的预想,特别是金港、杨舍等镇通过政府发文的形式予以全面发动。为了不挫伤各村的修志热情,我们将所有上报拟编修的村志均纳入了“名村志工程”的大盘子。但现实还是多少比理想来的残酷,有些村的领导原以为修村志就是请两个退休老教师,花几万元钱,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一听说修志的常规程序如此复杂,耗费的时间、财力和人力又如此多,产生了畏难情绪,采取了暂时搁置先观望的态度。修志人员的短缺和业务素质的不足,也制约了有些村志的推进进程,修志人员都不能到位,或者相应的编纂能力严重欠缺,修志自然也就完全无从谈起了。再加上指导、评审力量跟不上,村志编纂涉及到的诸多环节确实有一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感觉。

村志的编纂积极性要保护好,但在一定范围以较大规模、以“工程”形式推开,必须考虑到各方实际和相应条件,摊子不能一下子铺得太大。选取几个村作为试点,在成功的基础上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和不足,再逐渐推开,再总结再提高,最终达到全方位推开的目的,应该是较为妥当的工作路径。而以镇政府发文的形式,要求下属村全面启动,现在看来考虑还是略欠周全的。

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各类主客观条件,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村志编纂同样不例外。

再思考之二,培养基层修志队伍是当务之急。修志在人,而村志编纂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就在于编纂人员的严重短缺和修志业务的缺失。编纂人员年龄、知识、文化、身份结构要优化,可以有如下几个路径:一是物色编纂人员时,尽量选择刚退休、知识面宽、文化程度高、写作能力强、熟练掌握office文字编辑的人员,年龄尽量不超65岁。更关键的是必须对村志编纂、历史文化感兴趣,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弥补业务能力不足,提高自身的编纂能力,感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一村的特色和亮点,并且努力把特色和亮点充分展示出来。二是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村志编纂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由于村志编纂重在实务,要摒弃学院派的架空式培训,更多采用以研代训、小组互评、专家点评等实打实、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着重从体例规范、语言表述等容易掌握并且显性的方面着手,改变原本公文式、散文式、评论式的行文习惯,更靠拢志体,也更好激发他们的编纂兴趣。三是要把储备基层修志人员后备力量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方志的认识愈加深入,完全可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村(社区)、企业、部门、行业加入编修地方志的行列,加快培养、储备基层修志人员的后备军从未有今天这样迫切,要把它作为一项课题来专门研究,以最终破除这一瓶颈难题。

再思考之三,要深入思考、探讨、创新村志的编纂模式。现有的村志编纂模式基本上都是:村两委讨论立项—组建编纂班子—撰写初稿—初审—复审—终审—出版发行。这一流程应该说是环环相扣、衔接有序的,创新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谁来组织、谁来写。传统模式中,都是村两委组织,安排一名村干部牵头,上通下达,聘用的编纂人员负责收集资料、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所有工作。这一模式的工作主体是聘用编纂人员,基本上所有的活都由他们承担,工作效率较低。为让更多的人参与村志编纂工作,可以考虑另外的组织模式。如主编组阁制,主编直接承担牵头人的角色,收集资料、初审、复审这些工作都由他开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菜单,由资料员队伍去具体实施,最后再汇总、反馈给主编。又如工程外包制,现在有不少专业性的志书编纂公司承接村志编纂任务,可以委托给他们来开展具体工作,当然其前提是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考核目标。

修志模式的改变和创新,一定程度上能激发起巨大的活力和动力。不能确定哪一种模式就一定是最好最优的,但多模式的选择一定好于和优于单一的模式。找到适合本村实际的修志模式才是关键。

再思考之四,要尽力破除“千志一面”现象。可以说,“千志一面”既降低了村志的可读性,更直接拉低了村志的规格和档次,让人对村志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也产生质疑。破除“千志一面”,一定要有追求特色、亮点的精品志书意识,如果为出书而出书,任务观念,那就不能有任何突破。在志书体例上,“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集中展示“特”与“亮”,泛泛内容略写甚至不予记述的探索和追求非常值得赞赏,作为村志,因其地域小,在纲目设置上更应注重个性和独特。这方面,杨舍镇《河南村志》就做了较大的努力和尝试。在内容选择和记述方法上,要更多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将写不进人物部类的大量普通村民写进村志,谁家造了村里第一幢楼房、谁家购买了第一辆私家车、村里考上一流大学的都有谁……村民们最关心、最爱读的信息,就是志书应该着力表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这些人,都是其他村不可能完全克隆的。这样处理,村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会大大增加。在语言风格上,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志体的要求,不敢越雷池一步,适当地采用一些乡村俚语、民间流行词,文风活泼一些,都是可以去尝试探索的。

再思考之五,要解决和理顺相关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村志的编纂,能否改由市、镇相关部门直接组织管理,村级仅负责配合相关工作?此举应该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志稿撰写走弯路,从而提升志稿的编纂质量和编纂进程。村志编纂经费,能否均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这样可以增强历史文化厚重但经济实力不足的村编修村志的积极性。村志编纂人员的聘用、培训、管理等事项,能不能由县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统一扎口?此举方便全区域的集中调配和协调。村志出版发行后的后续开发可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当然,这仅是一些粗浅的设想,考虑并不周全,但村志编纂的相关体制机制问题确实存在,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努力探索,认真总结,摸索出一些适合一地实情的新路径,还是有可能的,也是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传家宝修志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三个关键”筑牢安全发展之基
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红色“传家宝”
传家宝:沉淀在岁月里的家族故事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忠厚是可贵的传家宝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