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

2015-05-30 18:25朱家佳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朱家佳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重”。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美术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锋群体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加入涉及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点,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相关的文化输出能力。本文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探知学生现有的文化输出能力,并归纳成因,用专题课的实验形式探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 美术院校

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认知主体的影响是无形的,会产生认同力和感召力,这种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被国际政治学者称为‘文化力(Culture Power)。因此,一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本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重”当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系统、正确地解释文化的能力。语言学家迈克拜拉姆(Michael Byram)也指出语言能力应该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和识别。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在其《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还指出要理解目的语文化就要把它与母语文化结合起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抓住了这两次全球聚焦中国的契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两次盛会中,有很多的美术和设计工作都是由中外合作完成的,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来展现中国文化,这对中国的美术和设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美术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专业院校的一类,培养的都是美术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如绘画、设计、服装表演等等。他们走入社会之后都是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其工作和作品恰好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及其发展水平,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也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锋群体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对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是相当有帮助的。

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理论支撑下,近些年来,我们在关于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上,主要都集中于英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君发表的论文“关于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调查”,用调查数据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着实令人担忧;首都师范大学夏伊发表的论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因素及其启示”,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了文化介入;武汉理工大学黎慧发表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丢失与保护”,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应对之策。这些论文和研究虽然丰富,但是只是从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大学英语(公共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讨了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现状;浙江大学的张丽红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从教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吴方发表的论文“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关键性因素研究”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育的研究都是一个多元且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尽管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现状调查、成因分析、教材研究等等,但是却鲜有从美术院校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个课题。从古到今,无论是文字、国画、壁画、服装、雕像还是陶器瓷器等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美术和设计形式的表达。不难看出,美术对于文化的表现和继承,是多么的重要。美术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类别,其传统的专业有绘画、设计、书法、雕塑、服装等。21世纪以来,美术的表现形式又不断丰富,很多美术院校也开设了动画、影视、摄影、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这些新的美术形式让文化的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易懂。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这些从美术院校中走出来的美术设计人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有效的使中国文化得以介入,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到底如何呢,我通过对2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大致进行了一下摸底,调查从中国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历史典故、节日风俗、武术杂技、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七个方面进行,结果发现约20%的学生在七项中能分别列举出一些例子,约70%的学生能三到四项中列举出例子,剩下约10%的学生只能在两项及两项以下列举出例子。那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词汇表达方面,结果又如何呢:在20%的对中国文化相对了解的学生当中,只有20%的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词语;而在70%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学生中,这个比例是12%,在20%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中,比例是9%。

难道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生英语学的太多,母语学习的不够?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就说道,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是半斤八两。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是必要的,一是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建设,在文学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扩展到中国文化的各大方面;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加入涉及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点,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相关的文化输出能力。作为一位大学英语的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过通过专题课的形式(约两个学时)给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用英文材料以及PPT来介绍讲解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

专题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中国的剪纸艺术的历史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并标记英文关键词,让学生把握剪纸艺术的整体概念,使其在对外传播剪纸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要点和核心内容;其次是剪纸的分类和基本技法,剪纸可以以纹样分类,如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以寓意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以用途分类可分为装饰类,俗信类,稿模类,设计类等等;从技法的角度来看,剪纸实际上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表现,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第三,展示图例并介绍经典传统的中国剪纸作品,如百年好合(eternal love)、连年有余(successive years of a surplus)、三阳开泰(auspicious beginning of a new year)、松鹤延年(Blessings of Longevity with pine and crane)、五谷丰登(a bumper grain harvest)、鱼跃龙门(a fish leaping over the dragon gate--have passed a competitive examination)等;最后,选取一副简单的图案,如“囍”字,和学生一起制作剪纸,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课中和课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相关术语单词和关键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都比较理想。当然这次教学实验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很多中国文化艺术,如传统家具建筑、织绣服饰、文房四宝、礼仪习俗等都可以通过这种专题课的形式导入到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提高这些美术和设计类专业人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能力。本人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能够为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思路,努力培养和提高美术和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文化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英文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黄高才.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孙红霞,李爱华.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5]赵玉亮.剪纸艺术与工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