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收视对赌”开炮!

2015-05-30 10:48钟理
电视指南 2015年9期

钟理

虽然收视率造假没有直接证据,但一些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没有话题热度、没有号召力明星、不做强力营销,却能够高开高走、遥遥领先,让不少业内人感觉收视率已经失去了其风向标的功能;而这些收视率好得莫名其妙的电视剧,引发整个行业的跟风模仿,严重挫伤了部分认真做内容的从业者。

什么是“收视对赌”?

所谓“收视对赌协议”,原本是电视台在购买电视剧作品与制作公司产生较大价格分歧时,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产生的“妥协方案”,例如电视台预估体系认为某部作品应该50万一集,而制片方则认为合理价格应为80万。协商无效,就进行“收视率对赌”,具体条款千差万别,但核心是双方约定一个收视率,如果达不到这一约定数字,制片公司将无法得到卖片全款。今年以来,受到“一剧两星”的影响,电视台收视压力变大,这种“收视对赌协议”迅速蔓延,从过去的个别现象迅速发展为常态,有的对赌协议甚至“不保底”。制片单位在生存强压之下,转而以收视造假、污染数据的行为来“自救”。因此,“对赌协议倒逼收视率造假”的现象在今年上半年以迅猛速度恶性爆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虽然收视率造假没有直接证据,但一些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没有话题热度、没有号召力明星、不做强力营销,却能够高开高走、遥遥领先,让不少业内人感觉收视率已经失去了其风向标的功能;而这些收视率好得莫名其妙的电视剧,引发整个行业的跟风模仿,严重挫伤了部分认真做内容的从业者。

但是,仅仅杜绝对赌协议,并不能根本解决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因为在对赌协议广泛存在之前,收视率造假就已长期存在。能否一朝亮剑,治标更治本,市场拭目以待。

收视对赌的危害

首先,收视率和电视剧的质量还有没有关联

收视率被全行业吐槽已经很久了,曾经是这个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如今,当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的时候,可想而知,制作发行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拖下水,于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就渐行渐远了。但我们拿什么去跟质量死磕?功夫在诗外被今天活用在这里啦,以后将出现更多没品没质的电视剧,却有着高高飘红的收视成绩!不光业内人不服,长此以往观众是那么好糊弄的吗?

其次,品质引导几乎丧失殆尽

从业也在十年以上了,曾经电视人在一起,我们都是谈故事,谈制作,谈做好的作品,现在都在谈买收视率、并购、融资、上市,新三板,创业板,市盈率多少倍,一股凉气从脚底上到头顶,一个这么重要的面向全社会广大收看者的文化产品,已经完全沦落成赚钱的工具,丧失了基本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规律,更别说艺术信仰了!

看看国外的影视作品,无论多么玄幻无论想象力放得有多远,人文情怀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却用虚假的狂欢代替现实的残酷,叫人情何以堪!

第三,采购评估沦为笑柄何其悲凉

曾经兢兢业业地研究业务,无论是剧本还是样片都掰开了揉碎了地分析研究,总想着用最优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作品,用判断成就自己的工作业绩。现在不用了,哪个公司敢承诺收视,就买它,反正完成不了,我就不给你钱!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自己作贱自己!

再说,电视台设置这个部门的初衷是产品质量把关的职责,现在放弃这个职责,不是成为行业的笑柄吗?这样下去,你也会成为单位内部的笑柄!咱能不能都长点心?

第四,有追求没有渠道的公司被无情清理与践踏

我有很多有追求的、有艺术标准和艺术良心的朋友,他们现在也迷茫,总说自己不会做剧了,看不明白现在的收视率和采购策略,看不明白播出平台的坚持与导向了。你是看不明白,因为人家跟你玩儿的不是作品了,它们现在都玩儿的是对赌。这会逼迫有追求但是没有渠道的公司和制作人退出江湖!

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是天平的两端,唇亡齿寒,要相互依托,而不是相互给对方挖坑,让对方必须跳下去!我一直持有要培养和保护制作公司的职业态度,我也呼吁制作公司爱护和支持播出平台的业界呼唤,播出窗口大,产品才有销量,市场产量大,平台才有选择的余地,这是良性发展的不二之选。

第五,行业再没有坚守者将走向何方

现在几乎每部电视剧都没有了人文与真挚的情感脉络,以及生活的基本逻辑与伦理,一味地追求故事的蜿蜒曲折和人物设置的极致和泯灭人性,由此制造看似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看似黏稠高频的故事浓度,实际却没有任何灵魂。

资本、快钱、营销成为主流,艺术、良心、坚持成为笑柄,诚心之作都凤毛麟角,路在哪儿?最近接连有几个电视剧是在剧本不完全或者没有成熟剧本的情况下完成了拍摄,并且销售行情根本不受影响,或者播出也势头不减,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让很多认真的主创情何以堪!

不管是数据作假,还是发行能力可以掩盖项目的瑕疵,都是这个行业比较隐晦的话题,让人可悲的是,连作假的人都痛恨作假了!这真的不是笑话!

第六,逐渐形成新的垄断集团,良性竞争正在逐渐消失,活力自然消失中

市场化就是厉害,你看原来是电视台自己做收视率,高的就那么两家,一旦公司对赌,收视率立马降了下来,竞争更加激烈了,虚高的点位也不见了,管你什么一枝独秀,管你什么人群细分,管你什么类型规划,管你什么受众忠诚,竞争主体增多,资本进入竞争环节,一切就都变得与以往不同了。

我们一直号称有几千家影视公司,可是现在还活跃的还有多少家?如果我们一直这么堕落下去,还能剩下几家?然后垄断形成,良性竞争丢失,行业一定是要陷入低谷期的!电视剧本身就是个轻资产,个人能力占主导支配地位的行业,由几千个头脑发挥过渡到几个、几十个头脑运作的时候,如果大量的从业者失业,寒冬就真的到来了!

第七,电视剧本来承载了文化,现在文化变成了虚拟的符号

优秀的电视剧应该是柔软细腻的,也可以是刚猛浓烈的,是用一种流淌、一种抚摸或者一种当头棒喝来拉动剧情成长,进行精神营养的输送,不是以新、奇、特、惊、险、绝为最佳考量的。这样的要求在某些特定环节与故事需要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出现确实非常必要,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就是狗血剧和悬浮剧的路数。

没有生活和细腻的感知力就是硬伤,优秀的作品将持续稀缺,我们就成为电视剧彻底虚拟化、空心化的罪魁祸首。我们今天不能担当,明天我们的孩子就不能有担当,虚拟的没有人文精神的社会还会有未来吗?电视剧不能再这样空心化下去了。

电视剧跟其他电视产品不同,它是集大成者,它的影响甚至比新闻都大,你看明星能有几千万粉丝,但是央视最牛的播音主持人根本没法比。

第八,无论是播出平台还是制作公司,公信力将更加迅速地丧失

电视台和新媒体相比,现在也就剩下公信力这一根最后稻草了,可是如果我们连这个都维护不好,将来我们真的像某些传统媒体一样相继停业吗?公信力的丧失,这个责任谁能承担得起?

我们不能自己玩火,虽然电视剧是电视行业制播分离最完全、最彻底的,但是毕竟还有主管部门在掌握著呢,大家要共同努力维护住自己的优势,别为了利益因小失大。

很多制作公司也都上市了,你们也一样需要维护自身的形象,有些弄虚作假的事情你们做的时候也要三思,一旦东窗事发,股市的残酷也都被国人见识好几次了。都学做百年老店,别去饮鸩止渴!